摘要:目的 通過實踐研究來判斷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intra 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的治療方法在治療新生兒ABO溶血過程中的療效,同時,研究分析護理工作應該如何展開。方法 將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該院住院治療的98例ABO溶血新生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IVIG治療組,比較兩組間治療前后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及黃疸消退時間。結果 對患兒進行治療后的72h后,IVIG治療組血清總膽紅素(105.11±46.56)μmol/L、黃疸消退時間(5.16±2.22)d,對照組為(142.23±47.47)μmol/L、(9.02±2.14)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IVIG可有效阻斷ABO溶血過程,迅速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縮短黃疸消退時間。護理ABO溶血患兒時應做好健康教育,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
關鍵詞:ABO溶血;新生兒;黃疸;丙種球蛋白;靜脈滴注
新生兒溶血癥(hemolytic diseaseofthe newborn,HDN)是由于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病,常發(fā)生于胎兒期和新生兒期,是造成早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膽紅素腦病,導致新生兒死亡或智力遲緩、手足徐動癥及失聽等后遺癥。因此,把握對病理性黃疸的有效治療,是降低新生兒膽紅素腦病致死率和致殘率的關鍵,一般治療方案有藥物治療、光療、換血療法等。20世紀90年代Robo和Erga先后報道應用靜脈丙種球蛋白(Intravenousgammaglobu.1in,IVIG)治療ABO溶血。近年,國內(nèi)也有多篇相關報道[1-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確診為新生兒ABO溶血患兒98例,均為足月新生兒。隨機分為IVIG治療組50例,對照組48例。兩組性別、胎齡、體質量、黃疸出現(xiàn)時間及入院時血紅蛋白、紅細胞水平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包括藍光照射、支持療法、酶誘導劑;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丙種球蛋白1g/(kg·d),靜脈滴注,連用1~2d。全部患兒入院后均立即采靜脈血檢查血清總膽紅素、血紅蛋白、紅細胞水平,治療結束后復查上述指標,并統(tǒng)計黃疸消退時間。治療期間密切觀察黃疸進展和臨床癥狀,一旦符合換血指征立即予以換血治療。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的數(shù)據(jù)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IVIG治療組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較對照組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兒治療前后黃疸消退時間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黃疸出現(xiàn)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IVIG治療組較對照組黃疸消退時間顯著縮短,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護理
3.1健康教育 家長對新生兒溶血性疾病的知識缺乏,護士應耐心講解該病病因、性質、護理及預后,消除家長的焦慮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及早使用IVIG。丙種球蛋白是從大量供體血漿中分離出的人血免疫球蛋白,具有免疫抑制及免疫增強雙作用。其抑制作用可防治新生兒ABO溶血,但對已破壞的紅細胞無效,無清除膽紅素能力,因此,其使用宜早不宜遲。IVIG是治療新生兒ABO溶血有效、簡便的方案。
3.2病情觀察 觀察皮膚、黏膜、鞏膜、大小便色澤變化,監(jiān)測血清膽紅素水平,做好光療護理,密切注意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表現(xiàn),若出現(xiàn)拒食、嗜睡、肌張力減退等膽紅素腦病的早期表現(xiàn),應及時通知醫(yī)生,積極治療,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
4 討論
ABO溶血病是由于母嬰血型不和,母體產(chǎn)生相應的IgG血型抗體經(jīng)過胎盤進入胎兒血循環(huán)與其紅細胞上的相應抗原結合,使紅細胞在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內(nèi)被破壞,引起胎兒血管外溶血,導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溶血性貧血等。母體產(chǎn)生的抗胎兒紅細胞抗原的免疫抗體IgG經(jīng)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nèi),胎兒發(fā)生溶血所形成的膽紅素被母體肝臟代謝。因新生兒膽紅素代謝功能不足,往往很快出現(xiàn)高膽紅素血癥,其主要危害在于神經(jīng)毒性,可致膽紅素腦病。快速有效地阻斷患兒溶血反應,降低血膽紅素水平(主要為未結合膽紅素)是治療ABO溶血病、防止膽紅素腦病的關鍵。
胎兒由父親遺傳獲得母體所不具有的血型抗原可刺激母體產(chǎn)生相應的IgG血型抗體,當這種抗體進入胎兒血循環(huán)與其紅細胞上相應抗原結合,引起血管外溶血,這一作用要依賴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含免疫球蛋白活性片段受體(Fc受體)的巨噬細胞介導。IVIG是從大量供體血漿中分離出的人血免疫球蛋白,含有90%以上完整的IgG及IgG亞型,具有免疫增強和抑制雙重作用,在新生兒溶血病中發(fā)揮免疫抑制作用。大量IVIG進入患兒體內(nèi),可與患兒的單核巨噬細胞Fc受體結合起封閉作用,從而阻止胎兒紅細胞被破壞。本研究顯示,IVIG治療組在治療前膽紅素水平比較高的條件下,治療后膽紅素水平和黃疸消退時間均比常規(guī)治療組明顯降低(P<0.01),提示大劑量應用IVIG確實可以抑制溶血,防止膽紅素腦病及嚴重貧血等。另外,IVIG治療新生兒溶血病的用藥時間應在明確診斷后立即使用,這樣可以早期減輕溶血,降低膽紅素水平。新生兒應用IVIG治療副作用不多見,多數(shù)患兒均可耐受,心率、血壓無明顯變化,偶有呼吸稍促、發(fā)熱、煩躁和面色潮紅等。本研究結果提示,對于母嬰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兒,在明確診斷ABO溶血病后,應盡早使用丙種球蛋白治療以阻斷溶血,控制病情,減少換血和改善預后。
新生兒ABO溶血是由血型抗原免疫后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本研究對50例新生兒ABO溶血應用IVIG治療,結果顯示可明顯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縮短黃疸消退時間,有效阻斷早期溶血過程,從而減少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但治療時應注意,由于IVIG對已破壞的紅細胞無效,無清除膽紅素的能力,因此宜早期應用,同時結合光療、清蛋白等綜合治療。在護理工作中,護士應積極、主動地對家屬實施健康教育,盡早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同時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
5 結束語
綜述,針對新生兒溶血癥,要及時就診,針對新生兒所患上的新生兒溶血癥的特征展開治療,合理的使用治療方法,積極采用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的方法展開治療和護理,盡量提升治療的效果[4-5]。
參考文獻:
[1]辛玉湖,馬丹麗.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治療新生兒ABO溶血26例[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2,07:87.
[2]肖少寒,曹曦文,余文華.靜脈滴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病合并G6PD缺乏癥的臨床觀察[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11,02:155-156.
[3]王梅,孫志翠.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病療效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2,03:320.
[4]馬曉紅.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治療ABO溶血病42例療效觀察[J].華夏醫(yī)學,2010,05:546-547.
[5]廖景文.單劑量靜脈注射用人血丙種球蛋白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13:138-140.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