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lián)網的產生滋生諸如網絡詐騙犯罪等許多新的社會問題,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財產安全。我國網民人數高居世界第一,網絡詐騙犯罪問題尤為突出,因此,需要認真研究網絡詐騙犯罪的含義,深刻剖析網絡詐騙犯罪產生的社會危害,深入探尋完善刑法對遏制網絡詐騙犯罪的規(guī)定。
關鍵詞:詐騙罪;網絡詐騙;網絡犯罪
一、網絡詐騙犯罪概念
網絡詐騙犯罪的概念是研究一切關于網絡詐騙犯罪問題的基礎,在闡述對網絡詐騙犯罪的懲治之前,有必要對網絡犯罪的概念進行界定。
學者們對于網絡詐騙犯罪的概念界定基本上有四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 “網絡詐騙犯罪是指犯罪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計算機網絡為主要工具,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公私財物或非物質性利益,依據法律應當受到處罰的行為” 。第二種觀點認為:“網絡詐騙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計算機網絡為工具,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這兩種觀點的共同點在于肯定了網絡詐騙在以普通詐騙為依托的基礎上,必須著重強調網絡的媒介性。不同之處在于后者沒有明確指出虛構事實和隱瞞真相是并列關系還是選擇關系,雖一字之差但已足使得其定義不夠精確,大多數學者同意前者的觀點。第三種觀點認為:“網絡詐騙犯罪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網絡詐騙犯罪主要指利用互聯(lián)網進行的詐騙活動。廣義的網絡詐騙犯罪則指利用互聯(lián)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進行的不正當詐騙活動”。這種觀點,對于網絡詐騙犯罪的概念做出為廣義與狹義之分,實質上此處廣義概念上的網絡詐騙僅是將網絡界定為三網的融合,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上的概念都未對詐騙進行解釋,無法做到對網絡詐騙犯罪概念的精釋。第四種觀點則認為:“網絡詐騙犯罪時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網絡信息系統(tǒng)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騙取公私財物(包括一數字形式體現的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它是類罪,包括普通詐騙犯罪、金融詐騙犯罪、合同詐騙犯罪”。顯然,前兩種觀點包括第四種觀點的前半部分都是在普通詐騙罪的概念基礎上對網絡詐騙的概念進行界定,但是第四種觀點提出其實類罪的性質,筆者贊同此種說法。在刑事法律規(guī)范中,刑法既規(guī)定了普通詐騙罪也規(guī)定了特殊詐騙罪,即《刑法》第192條至200條規(guī)定的各種金融詐騙罪、《刑法》第244條規(guī)定的合同詐騙罪以及《刑法》第266條規(guī)定的普通詐騙罪。因為隨著網絡的快速發(fā)展與普及,網絡詐騙犯罪的形式多樣,手段多端,僅僅是普通詐騙罪所表現出的犯罪行為已不能完全包含網絡詐騙犯罪在客觀方面的所有表現形式,其正逐步向金融詐騙罪、合同詐騙罪的犯罪行為靠攏。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前三種觀點的闡述都是不全面的,網絡詐騙犯罪應該是是類罪,包括普通詐騙罪、金融詐騙罪、合同詐騙罪等。因此,網絡詐騙犯罪應該定義為:網絡詐騙犯罪是指犯罪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計算機網絡為主要工具,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公私財物或非物質性利益或者金融機構信用,或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使用欺詐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數額較大,依據法律應當受到處罰的行為。
二、網絡詐騙犯罪產生的社會危害
網絡詐騙的社會危害性相當大,其不僅侵犯公民對公私財產的所有權,也侵犯了我國的市場經濟秩序、社會管理秩序、金融管理秩序以及網絡上信息交流與共享得以正常進行的公共秩序以及計算機網絡管理秩序。由于目前國家對網絡犯罪表現形式之一的網絡詐騙行為沒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出現了立案要求不明確,隨意性大,對網絡詐騙犯罪懲處不利,結果造成了對這些犯罪行為無法及時進行法律懲處,使法律威懾犯罪的強大效力無法實現,強化了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縱容了犯罪。同時,網絡犯罪又具有極強的隱蔽性,阻礙了網絡詐騙案例的偵破力度,不僅使犯罪分子得不到應有的懲罰,還可能使已得逞的犯罪分子變本加厲,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秩序造成更加嚴重的隱形侵蝕和破壞,進而會導致部分群眾對政府辦案的不信任,進而對社會的穩(wěn)定造成一定的影響。
三、我國相關刑事立法現狀
從實體法上看,我國關于普通詐騙罪的立法是《刑法》第266條、第210條第二款、第300條第3款,關于合同詐騙罪的規(guī)定是《刑法》第224條,關于金融詐騙罪的規(guī)定是《刑法》第192-200條,關于計算機犯罪的立法是《刑法》第285、286、287條。
從程序法上看,刑事訴訟法對計算機及網絡犯罪的特殊偵查手段還幾乎是空白 。當然, 在證據規(guī)則方面,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中在第五章證據中增加了電子數據這一證據種類,對于網絡犯罪的偵查具有進步意義。
另外,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00年12月通過的《關于維護互聯(lián)網安全的決定》中,對與互聯(lián)網有關的犯罪按侵害客體的不同,分為妨害互聯(lián)網運行安全的犯罪;妨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的犯罪;妨害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管理秩序的犯罪;妨害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犯罪和其他利用互聯(lián)網實施的犯罪。該決定實際上采用了廣義的網絡犯罪的涵義。
參考文獻:
[1]黃澤林.《網絡犯罪的刑法適用》,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版,第405頁
[2]馮前進.“淺議網絡詐騙犯罪的遏制對策”,載《信息網絡安全》,2008年第04期
[3]徐金水.“網絡詐騙犯罪問題研究”,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第5頁
[4]夏淇波,柳靜薇.“論網絡詐騙犯罪的法律規(guī)制”,載《法治與社會》,2011年第08期
作者簡介:
關占花(1989~),女,漢族,山東省濟寧市人,2013級刑法學碩士研究生,單位:上海政法學院,研究方向:監(jiān)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