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基本藥理和傳播途徑進行了簡述,并分析了兒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害,并給出了常用的治療方法,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jié)分析,研究了常用的兒童呼吸道感染抗病毒的藥物治療方式。
關鍵字:兒童、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治療方法;
【中圖分類號】R37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7-0069-02
1. 概述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兒童的常見病,病毒性感染在其中占有重要比例。隨著病毒學、分子生物學、臨床藥物學等學科研究的發(fā)展進步,人們可通過多種先進的技術診斷病毒感染,也不斷有新的有效的抗病毒藥物被開發(fā)利用,使某些兒童時期常見的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治。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冬春季兒科門診的常見病,簡稱上感,俗稱\"感冒\",主要為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薩奇病毒、冠狀病毒等感染所致,經(jīng)病毒感染后也可繼發(fā)細菌感染。
2. 兒童呼吸道感染的危害
兒童呼吸道感染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疾病,對小孩的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正常學齡前兒童每年有4~5次感冒屬正?,F(xiàn)象,但有些孩子幾乎每個月都感冒,或多次患肺炎,這類患兒應考慮是反復呼吸道感染。我國制定的標準是,學齡前兒童每年患上呼吸道感染6交人,患下呼吸道感染2次,即可診斷為反復呼吸道感染。此病對孩子的身體危害較大,多次發(fā)病,呼吸道黏膜破壞,修復疤痕化,往往病變發(fā)展成不可逆的慢性咽炎、慢性扁桃體炎、慢性鼻竇炎、慢性支氣管炎,甚至支氣管擴張。慢性病灶亦可在抵抗力降低時,感染擴散引起敗血癥、腦膜炎、骨髓炎,或誘發(fā)腎炎、風濕病等。反復感染可造成患兒營養(yǎng)不良狀態(tài),加之長期服用抗生素或其他藥物,孩子食欲極差,營養(yǎng)得不到充分供應,長期消耗又使蛋白質(zhì)呈負平衡,體重下降,生長發(fā)育遲緩。
3. 兒童呼吸道感染的藥物治療方法研究
治療時首先明確導致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如營養(yǎng)不良、護理不當、嚴重疾病恢復期,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進行免疫功能檢查,以排除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引起的反復感染。用藥應根據(jù)病情或既往用藥史,正確選擇抗生素,一般連服3天,如病情不好,方可考慮換藥,切忌頻繁換藥,而起不到治療作用,反而產(chǎn)生抗藥性,療程7~10天。對那些慢性病灶,如化膿性扁桃體炎或鼻竇炎,可考慮進行扁桃體摘除或鼻竇手術。治療上還可選用增加抵抗力的藥物,一般療程需2個月以上。加強戶外活動,增加適應外界環(huán)境及氣候變化的能力,加強護理,科學調(diào)配飲食。
能引起小兒呼吸道感染的病毒較多,針對不同的感染源采取特殊的藥物治療,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將給出常見的一些病毒源感染的兒童呼吸道感染的治療方法:
(1)流感病毒(含禽流感病毒)
感染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即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兒科最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其特點是起病急、傳染性強、傳播迅速,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具有高致病性的流感病毒極易變異;廣大易感者對新亞型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目前尚缺乏針對性強的高效抗流感病毒的藥物;以及人們對流感缺乏足夠的認識和警惕,甚至誤以為流感就是重感冒,使失去預防和發(fā)病早期治療的關鍵時機,這諸多因素都促使了流感疫情的蔓延。目前有兩大類有效的抗流感病毒藥物:一類是M2膜蛋白離子通道阻滯劑金剛烷胺(amantadine)和金剛乙胺(rimantadine);另一類是近年問世的神經(jīng)氨酸酶抑制劑(neuraminidase inhibitor,NAI)扎那米韋(zanamivir)和奧司他韋(oseltamivir)等。金剛烷胺和金剛乙胺屬于抗RNA病毒藥,僅對甲型流感病毒有效,作用在阻止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內(nèi)。其機制是阻滯流感病毒M2膜蛋白離子通道,使M1蛋白無法與核糖核苷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解離,流感病毒的復制過程也就無法啟動。金剛乙胺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比金剛烷胺強4~10倍。乙型流感病毒因其缺乏M2膜蛋白,故這類藥物對其無效。這類藥物口服吸收率均在90%以上,藥物在鼻腔分泌物、唾液、肺中分布較多。
(2)巨細胞病毒感
人巨細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可引起小兒巨細胞病毒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新生兒先天性hCMV感染可發(fā)生黃疸性肝炎、先天性巨結(jié)腸、小頭畸形等消化、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hCMV可引起嚴重肺炎。嬰幼兒巨細胞病毒肺炎表現(xiàn)不典型,常被延誤診治。hCMV是雙鏈線狀DNA病毒,目前臨床應用的抗hCMV藥物主要是開環(huán)核苷類藥物更昔洛韋(丙氧鳥苷,GCV)。GCV為抗 DNA病毒藥物,在病毒胸苷激酶和細胞蛋白激酶作用下轉(zhuǎn)化為活化的三磷酸型(GCV三磷酸鹽)時具有抗活性,能競爭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而干擾病毒DNA復制。活化型GCV在hCMV感染細胞內(nèi)濃度比非感染細胞高100倍而具有較高靶細胞選擇性,并能在細胞中持續(xù)存在數(shù)天。GCV是兒童嚴重CMV感染的一線用藥,且不易產(chǎn)生耐藥性。但截至去年4月仍未正式得到GCV用于兒童CMV疾病的認證。GCV的不良反應主要是骨髓抑制,多見粒細胞減少、血小板下降,其他不良反應包括消化道反應、皮疹、發(fā)熱、心律失常等。
(3)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偏肺病毒感染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human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hRSV)是兒童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嬰幼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首位病毒病原。至今對hRSV的防治尚無特異措施。臨床應用較多的藥物是利巴韋林(病毒唑)。利巴韋林屬于核苷類藥物,是一種廣譜抗病毒藥,體外試驗可抑制多種DNA和NA病毒的復制,作用機制不甚清楚。目前認為它對甲、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RSV、單純皰疹病毒(HSV)、麻疹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流行時將此藥與甲潑尼龍聯(lián)合應用,還觀察到它對SARS冠狀病毒(SARS CoV)或稱SARS病毒感染有一定療效。一般用量10~15 mg/(kg·d),重癥30~40 mg/(kg·d)??诜盟幙捎邢婪磻?、頭暈、皮疹,大劑量靜脈給藥可引起白細胞減少、貧血、免疫抑制及肝功能異常。臨床給藥途徑國外報道主要為霧化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