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第三磨牙的變異非常明顯.第三磨牙的萌出會產生向前的推力,而導致第三磨牙的發(fā)育對錯牙合畸形的形成,對錯牙合畸形的矯治過程和對矯治結果的穩(wěn)定性產生影響。
關鍵詞:第三磨牙萌出年齡及缺失;阻生與錯頜畸形的關系;回漢民族的差異
【中圖分類號】R322.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7-0377-02
隨著對牙齒依賴和利用的減少,頜骨受到的生長刺激也減少,在進化的過程中,頜骨尤其是下頜骨的持續(xù)性縮短,體積減小。在青春期后期,頜骨發(fā)育到接近成人大小。但對于需要萌出的第三磨牙來講,很多人的頜骨還不夠大,沒有足夠位置供智齒萌出。智齒就會阻生在頜骨內,向其他方向生長??赡苤挥胁糠盅拦诼冻鲅例l,或完全埋在頜骨里,牙根也可能變形。
一、智齒阻生及其危害:
1.疼痛:塞牙的不適,相信大家都體驗過,如果塞的東西過大,一直掏不出來,會有疼痛的感覺,尤其是再吃東西的時候。
2.反復發(fā)作的冠周炎。阻生的智齒常常只有一部分的牙冠冒出牙齦外,還有一部分被周圍軟硬組織(通常是牙齦)覆蓋,這就與被覆蓋的牙冠之間形成了一個盲袋,引起食物殘渣、細菌的積存。
3.齲齒。阻生的智齒與其前面的第二磨牙之間容易塞牙,盲袋也容易積存食物殘渣,且不易清潔,一般數(shù)月可形成齲齒,既可以是智齒的齲齒,也可以是第二磨牙的遠中鄰面齲,而直接破壞牙體組織。
4.阻生的智齒往往不能與對頜牙齒建立正常的咬合關系,由于沒有對咬牙,有時智齒會過度萌出(通常是上頜的智齒長長,會咬到下頜的牙齦),進而影響咬合;長時間咬合紊亂還可能導致顳下頜關節(jié)彈響、張口疼痛,夜磨牙等癥狀
5.此外還有證據(jù)表明一些阻生智齒是某些三叉神經痛的病灶所在。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第三磨牙的改變非常明顯。它的先天缺失和阻生被認為是咀嚼器官退化的直接證據(jù)。第三磨牙的萌出會產生向前的推力,而導致第三磨牙的發(fā)育錯合畸形的形成,對錯合畸形的矯治過程和對矯治結果的穩(wěn)定性產生影響。第三磨牙的鈣化水平和萌出與否常被認為是判定一個個體是否達到法定年齡的客觀標準。
實驗一:
將其分為萌出組和阻生組并對其頭顱側位片進行測量分析:
1.比較阻生組和萌出組的下頜體長度,下頜支寬度,下頜平面角,前下面高,下頜支長度與下頜骨長度的比值差異有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兩組間的上下中切牙角,有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按照Angle錯合分類法以上頜第一恒磨牙為基準,將錯合畸形分為I類、II類、Ⅲ類錯合。
4.本研究資料依上述標準統(tǒng)計I類402例,II類為253例,Ⅲ類145例。統(tǒng)計三種錯合患者頜骨上、下、左、右四個象限第三磨牙存在和缺失情況。
5.比較左右側第三磨牙的缺失、上下頜第三磨牙的缺失、三種錯合畸形第三磨牙的缺失情況,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方法為X2 檢驗。
因第三磨牙有較高的先天缺失率與阻生率,故其萌出率達到75%~80%左右,即已到達萌出最高峰,其后雖然仍有第三磨牙的個別萌出,但一般說來總萌出率已趨穩(wěn)定。男性第三磨牙的最早初萌年齡為15歲,且僅為上頜第三磨牙,下頜第三磨牙的初萌年齡為16歲,上頜至23歲時已發(fā)現(xiàn)沒有初萌的第三磨牙,而下頜至26歲時仍有正在萌出的第三磨牙,初萌的高峰年齡為21歲,19歲至21歲一級萌出率維持在較高的水平,自21歲后一級萌出率降低。
實驗二:
選取800名2009年-2013年就診于青銅峽市人民醫(yī)院口腔正畸科矯正前拍攝的曲面斷層片和頭顱側位片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一)研究對象:選取2009~2013年在我科就診的錯合畸形患者共800例。其中男性288人,女性512人。
二)納入標準:(1)年齡13~22歲.
(2)無第三磨牙拔除史.
(3)無唇腭裂及顱面部外傷史.
(4)無正畸治療史.
三)研究方法
1通過全景曲面斷層片來判斷第三磨牙牙胚的存在與缺失情況。以人數(shù)和牙胚數(shù)分別統(tǒng)計其缺失率。
2第三磨牙在上頜和下頜骨中缺失率與左右側的關系。
3上頜第三磨牙與下頜第三磨牙牙胚缺失率是否有顯著性差異。
4第三磨牙因萌出位置的不同出現(xiàn)阻生的概率。
(一 ) 曲面斷層片
1.參考曲面斷層片觀察第三磨牙牙胚的有無,判斷的其先天缺失情況
2.參照曲面段層片第三磨牙觀察第三磨牙的阻生情況。
3.第三磨牙阻生的影響因素
4.第三磨牙阻生的保留
(二)頭顱側位片
將其分為萌出組和阻生組并對其頭顱側位片進行測量分析
6.比較阻生組和萌出組的下頜體長度,下頜支寬度,下頜平面角,前下面高,下頜支長度與下頜骨長度的比值差異有無統(tǒng)計學意義。
7.兩組間的上下中切牙角,有無統(tǒng)計學意義。
8.按照Angle錯合分類法以上頜第一恒磨牙為基準,將錯合畸形分為I類、II類、Ⅲ類錯合。
本研究資料依上述標準統(tǒng)計I類402例,II類為253例,Ⅲ類145例。統(tǒng)計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