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的處理方法及措施。方法:選取22例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患者搶救資料進行分析。結果:22例經(jīng)治療,3~73小時蘇醒20例實驗室指標好轉出院,死亡2例。結論:一旦診斷立即補液糾正脫水高滲狀態(tài)。
關鍵詞: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搶救;
【中圖分類號】R58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7-0100-01
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是糖尿病最嚴重的急性并發(fā)癥,特點是血糖極高但沒有酮癥酸中毒,因高血糖引起血漿高滲性脫水和進行性意識障礙的臨床綜合征。多發(fā)生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率高達15%~20%。選取臨床2012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搶救治療方法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收治的22例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齡44~77歲,平均68歲。所有患者均為Ⅱ型糖尿病患者,病史2~16年。共同癥狀有昏迷,其中深昏迷2例,淺昏迷20例,昏迷時間5~28小時。發(fā)熱T38~39℃16例,抽搐6例,尿色深黃少尿16例。
1.2 方法
1.2.1補液: 一般先補等滲液。若血鈉>160mmol/L可開始補充低滲液(0.45%NaCl);若患者收縮壓持續(xù)<10.7kPa(80mmHg)或休克,除補低滲液外應間斷輸血漿或全血。補液總量可按患者體重的12%估算。補液速度按先快后慢原則。前4h補總量的1/3,前8h補總量的1/2(含前4h補液量)加當天尿量,其余在24h內(nèi)輸入。注意心功能,對老年人、有心臟病者須作中心靜脈壓監(jiān)測。輸液4h后仍無尿者可靜脈給予呋塞米(速尿)40mg。
1.2.2胰島素治療: 胰島素(RI)首劑20~30U靜脈注射,以后每小時5U持續(xù)靜脈點滴,一日內(nèi)總量宜<100U。尿毒癥病人血中有大量胰島素拮抗激素存在,胰島素用量宜適當增加,且以間歇靜脈注射為好。用胰島素前應充分補足液體,糾正休克或低血壓狀態(tài),用胰島素期間應每隔2~4h監(jiān)測1次血糖,以防血糖下降過速、血漿滲透壓降低過快,水分滲入細胞內(nèi),引起低血容量休克,誘發(fā)繼發(fā)性腦水腫及溶血反應。當血糖<13.9mmol/L時,應停用胰島素,并開始酌補50g/L(5%)的葡萄糖液。
1.2.3改善血液高凝狀態(tài) 當血漿滲透壓>380mmol/L或低血壓休克,尤其是并發(fā) DIC時,應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肝素等,以改善血液高凝狀態(tài)、疏通微循環(huán)、防止血栓形成。低分子右旋糖酐500~1 000mL/d。肝素用量根據(jù)血黏度及DIC相關指標而定,一般25~100mg/d。若有肝素禁忌證,可用藻酸雙酯鈉1~3mg/(kg·d),靜脈點滴,或50~l00mg,3次/d,口服。
1.2.4補鉀、磷及糾正酸中毒 除少尿、無尿和(或)血鉀>5.5mmol/L外,應于開始補液時盡早補鉀,補鉀每小時不超過20mmol/L(相當于氯化鉀1.5g),24h補氯化鉀量一般應<15g,病人清醒后口服l00g/L(10%)的氯化鉀,每次l0ml,3次/d,連用5~7d。補鉀期間,應做好血鉀和心電圖監(jiān)測,防止補鉀過量。若CO2 CP<11.16mmol/L,應考慮是否合并有DLA或代謝性酸中毒,進行相應的檢查及處理。若有明顯的低磷血癥,可謹慎地靜脈滴注小劑量磷酸鹽。其余電解質的丟失,可根據(jù)病情酌補。
2 結果
高滲性非酮癥糖尿病昏迷患者22例經(jīng)治療,3~73小時蘇醒20例實驗室指標好轉出院,死亡2例。
3 討論
糖尿病患者高滲狀態(tài)下可以存在意識障礙,但不一定表現(xiàn)為昏迷;高滲性高血糖狀態(tài)可以伴隨有不同程度的血酮升高。該癥是糖尿病的急性代謝性并發(fā)癥之一,是糖尿病昏迷中的一個特殊類型,特別是中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合并此嚴重并發(fā)癥。本癥和其他高滲綜合征一樣,主要是由于血糖過高超過33.3 mmol/L(600 mg/dl)及(或)血鈉過高超過150 mmol/L,導致細胞外液高滲透壓(>350 mOsm/L)及滲透性利尿,產(chǎn)生脫水、低血壓、休克、電解質紊亂、腎功能衰竭、腦細胞功能紊亂以至昏迷等嚴重后果,但無明顯酮癥與酸中毒。本癥病情嚴重,病死率高達50%以上,故必須及時診斷,積極搶救。
胰島素治療是高滲性高血糖狀態(tài)治療中有別于非糖尿病高滲性昏迷之處。后者高滲是由于高鈉所致,因此單純給予低滲鹽水即可;而高滲性高血糖狀態(tài)的高滲主要由高血糖所致,故需加用胰島素。高滲性高血糖狀態(tài)患者對胰島素敏感,在使用胰島素時必須很謹慎。對嚴重高血糖患者,最初用大劑量胰島素可能有害,因患者有高血糖、休克、少尿,大劑量胰島素使血糖迅速下降可造成血壓更低,尿更少,因而加重病情,高血糖只有在再水化時才下降。這里部分是由于稀釋,部分是由腎臟排出,部分是由于滲透壓好轉,胰島素分泌增加,糖利用增加所致,因為高滲本身就抑制胰島素釋放。一般血糖每增高5.55 mmol/L(100 mg/dl)給予正規(guī)胰島素10 U,如有嚴重失水、循環(huán)衰竭可經(jīng)靜脈滴注或每1~2小時靜脈推注,或先給予負荷量靜脈推注(10~20 U),繼以肌注或皮下注射;但如循環(huán)衰竭、皮下吸收不良者應以靜滴為妥。每小時劑量為5~10 U,較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用量為小。但高滲和酮癥酸中毒同時并存者則需要劑量較大,但劑量過大,血糖下降太快、太多,可釀成腦水腫,提高病死率,必須防治。治療過程中應積極監(jiān)測血糖、血滲透壓、血鉀等,如血糖下降至13.88 mmol/L(250 mg/dl)而下降較快者,有時需暫停胰島素,或將劑量減半,或延長注射期,漸過渡到常規(guī)胰島素治療。有相當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好轉后可不用胰島素。
參考文獻:
[1] 黃卓,雷閩湘 . 63例高滲性非酮癥糖尿昏迷臨床分析 . 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 , 2005年 15卷 第06期
[2] 童永紅,王玉琳;高滲性非酮癥性糖尿病昏迷的診治[J];臨床醫(yī)藥實踐雜志;200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