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作家劉墉,曾在一篇文章中講述了自己和著名學(xué)者王壯為教授之間的友誼。因為王教授的三句評語,不僅讓他重新認(rèn)識自己,也改變了他的人生。
那時,劉墉已經(jīng)是小有名氣的作家。他不僅喜歡寫作,還喜歡繪畫、篆刻等。有一年,劉墉潛修篆刻,并自認(rèn)為有所成就,于是信心十足地篆刻出一幅作品來,拿給王壯為教授點評。王教授一邊為他修改,一邊感慨地說:“你刻得不錯,就是不夠用功。”彼時,劉墉心高氣傲,對王教授的批評不以為意,心里嘀咕:既然說刻得不錯,又為什么要批評不夠用功呢?
第二年,劉墉在美術(shù)系畫廊展出自己的繪畫作品,王教授也趕來看畫展。當(dāng)他看到劉墉的那幅《桃花源》時,笑著說:“桃花林畫得不錯,問題是,那枝子屬不屬于桃樹呢?”劉墉有些尷尬,同時對王教授的直言有些難以接受:你既然知道是桃花林,又說畫得不錯,為什么還評論我的桃枝不對呢?
又過了幾年,劉墉第一次舉辦國畫個展,此時的他正處于盛名之中,不僅是暢銷書作家、畫家,還涉獵戲劇、演講等。那天,王壯為教授也蒞臨畫展現(xiàn)場,在看到劉墉的一幅有長題的作品時,頻頻點頭說:“字寫得很好,但是練得不夠?!?/p>
王壯為教授前后三次,講的都是同一類的話,終于讓劉墉引起重視。他靜下心來,細(xì)細(xì)品味這三句評語,并將自己從前的作品翻出來重新審視。他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的篆刻,因為技巧不夠熟練,刀法欠佳;那幅《桃花源》作品,氣氛構(gòu)圖都可以,卻因疏于觀察,沒有抓住桃枝的特點;至于書法,看起來是不錯的行草,但因為臨帖的不足,以致筆畫順序不合章法。
劉墉意識到了靠聰明得來的虛名,讓自己迷失了方向;太多的掌聲與恭維,令自己在自滿中不知反省。而王壯為教授的三句評語,恰恰點醒夢中人。
劉墉最終放棄了在臺灣的一切榮譽名利,前往美國留學(xué),一切從零開始。而這一切,皆因王壯為教授的三句評語,而這三句評語,也成就了兩位學(xué)者間最真摯的友情。
朋友之間貴在坦誠。如果一味地恭維與遷就,反而失去了彼此間的信任,而坦誠相見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