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是一個褒義詞,是一種值得肯定、贊揚的精神。然而,有時候“不敢”也不失為一種勇敢,而且是一種富有智慧的勇敢。
19世紀(jì)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是一位有名的決斗家。有一次,俾斯麥與科學(xué)家維磋因言語不和,向他提出決斗。收到邀請的維磋既吃驚又為難,身為科學(xué)家的他,并不擅長決斗。
決斗那天,俾斯麥大方地讓維磋優(yōu)先選擇決斗武器。令人驚訝的是,維磋拿出兩條事先準(zhǔn)備好的臘腸,并解釋道:“因為我是個科學(xué)家,所以選擇臘腸作為決斗武器。這臘腸一條十分可口,一條卻灌滿了致命的細(xì)菌。”他接著對俾斯麥說:“來吧,你選擇你的‘武器’,我們一起吃吧!”
俾斯麥望著這兩條臘腸,愕然半晌,生氣地轉(zhuǎn)身離去。有生以來,他第一次紅著臉退出了決斗場。
作為軍人,俾斯麥不打無準(zhǔn)備之仗,或許他不屑于以臘腸對決,但無論如何,維磋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化險為夷。維磋如果逞一時之勇,上決斗場彼此開槍射擊,無異于蒙著臉面對死亡,倒不如以臘腸對決,或許還有險勝的機(jī)會。
《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币馑际牵阂粋€人無所顧忌,則充滿兇險,有所顧忌,則穩(wěn)妥靈活。事實上,古往今來,成大事者,都是既勇敢同時又勇于“不敢”的。
《論語》中,子路問孔子:“誰比較適合帶兵打仗?”孔子答:“我?!弊勇贩磫柕溃骸拔也皇呛苡赂覇幔俊笨鬃诱f:“可我不僅勇敢,而且還勇于不敢呀!”孔子的“勇于不敢”,不失為金玉良言。
《明史·雜俎》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向大臣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樣的人最快活?眾人各抒己見,都不能令朱元璋滿意,這時,一名叫萬鋼的官員奏道:“畏法度的人最快活?!敝煸奥牶?,龍顏大悅,連聲叫好。
“不敢”,它的深層含義就是人心中要有所敬畏,敬畏天理,敬畏法度,不可越線,要自警自省,守住做人本色。和“不敢”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些人的“敢”,不該辦的事敢辦,不該拿的錢敢拿,臺上講廉政臺下搞腐敗,置黨紀(jì)國法于不顧,結(jié)果落得身敗名裂。
勇于“不敢”,與怯弱是不同的,它不是畏首畏尾,不是膽小怕事,而是深謀遠(yuǎn)慮,審時度勢。它是為人處世的重要準(zhǔn)則,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
(圖片/劉鵬/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