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6月,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在中南海懷仁堂。(資料圖片)
1952年,陳云和鄧小平在頤和園。(資料圖片)
1955年,國家公務(wù)人員結(jié)束過去供給制和工資制并存的雙軌制,開始執(zhí)行等級工資制。
以周恩來為首的領(lǐng)導小組開始編制工資方案,實行“四定”,即“定職、定級、定銜、定薪”。按照國務(wù)院第一次擬定的工資方案,行政級從1級到24級,一級是軍委主席毛澤東(大元帥)600元;二級是副主席、總理,550元,包括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三級是元帥,500元,包括陳云、鄧小平和各位元帥;四級是大將,450元;五級是上將和大軍區(qū)、省、部級正職,400元。
方案呈報到毛澤東那里,他在看后說:“我看不妥,這樣不利于團結(jié),貧富差距要縮小嘛!”其后,在一次會議上,毛澤東又說:“你們讓我當大元帥,是把我放在火爐子上烤我呀!一級干部就我毛澤東一個人,你們都是二級、三級,我毛澤東太不夠意思、太不夠朋友!我們把一級讓給馬克思、恩格斯,把二級讓給列寧、斯大林,我和你們一樣,都是三級干部?!?/p>
于是,周恩來等又想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原劃分的24個行政級別未變,工資稍有改動。最終的方案是:一級594元,二、三、四、五級依次為536、478、425、387元。級與級之間最多相差50多元,最少只相差5元。因地區(qū)類別不同(全國劃分為4~11類),同級地方干部相差10~40元。按照“血比汗值錢”的原則,軍隊干部工資比地方干部平均高出30元左右。
為了照顧那些資歷老、戰(zhàn)功大,但職務(wù)、軍銜較低的人,也對特定的人給予“低職、低銜、高行政級”待遇。如山東大學前校長成仿吾,行政級評為五級,相當于上將和正省級。對于統(tǒng)戰(zhàn)對象——擔任重要職務(wù)的非黨人士,有所照顧,待遇甚至略高。最突出的事例是宋慶齡,被評為行政一級,當時全國被評為一級的僅有她和毛澤東兩人。
3年經(jīng)濟困難時期,國內(nèi)經(jīng)濟蕭條,出現(xiàn)了饑荒。身為黨中央副主席的陳云帶頭提出給自己降級、降薪,毛主席拍手稱好,說:“要降,我們一起降嘛!與全國人民共渡難關(guān)!”196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和國務(wù)院發(fā)出通知:三級降12%,四級降10%,五級降8%,六級降6%,七級降4%,八級降2%,九至十七級降1%。毛澤東、周恩來等主動把工資降到三級,統(tǒng)一調(diào)整為404.8元,自此直到毛澤東、周恩來等去世,這個標準一直未動。
當時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平均生活費僅為八九元,三四十元的月工資能養(yǎng)活一個五口之家。按這個標準,領(lǐng)導們的工資也不算低,但由于各種原因,他們的生活并不寬裕。據(jù)國務(wù)院原副總理紀登奎之子紀坡民回憶,中央領(lǐng)導人當中,劉少奇、朱德過得最窮,因為要照顧的子女、親屬人數(shù)眾多。葉劍英元帥愛書如命,大約八成的工資都用于買書,只剩下20%的工資用于生活開支。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