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新生兒黃疸采用茵陳蒿湯外洗與酶誘導劑配合治療臨床效果。方法 本次觀察組新生兒黃疸患兒30例,均為我院兒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采用茵陳蒿湯外洗與酶誘導劑配合治療,就臨床效果與同期收治的單純應用酶誘導劑的30例患兒進行比較。結果 兩組患兒治療前血清膽紅素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第2d、第3d、第4d均有所下降,但觀察組下降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平均退黃時間短于對照組,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經統(tǒng)計顯示臨床總有效率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統(tǒng)計總有效率8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新生兒黃疸在應用酶誘導劑的基礎上加用茵陳蒿湯外洗,操作簡單,效果良好,無復發(fā),患兒依從性高,可加快黃疸消除,具有非常積極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茵陳蒿湯外洗;酶誘導劑;新生兒黃疸;效果觀察
臨床新生兒期,新生兒黃疸為常見癥狀之一,特別是1w內的新生兒,除為正常生理現(xiàn)象外,還為其它疾病主要特征表現(xiàn)。故需對黃疸的性質及時做出正確判斷,采取有效措施干預。目前藥物治療是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一種有效方法,其中,西藥治療方法是通過供應白蛋白,糾正代謝性酸中毒,肝酶誘導劑(如苯巴比妥),靜脈使用免疫球蛋白。中藥治療方法則主要以茵陳蒿湯為主。中醫(yī)將新生兒黃疸定義為\"胎黃\"的范疇,取中藥結合酶誘導劑應用,為理想治療手段之一[1]。因此,為了進一步明確茵陳蒿湯外洗配合酶誘導劑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價值,在這里隨機抽取我院兒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從中選取相關病例,就茵陳蒿湯外洗與酶誘導劑配合治療與單純配誘導劑治療的病例進行比較,現(xiàn)將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觀察組選取患兒30例,男19例,女11例,早產兒7例,足月兒23例;<7d 18例,>7d12例;觀察組患兒30例,男18例,女12例,早產兒8例,足月兒22例;<7d 17例,>7d13例。均與《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相關診斷標準符合。排除肝功能損害或血清結合膽紅素>68.4umol/L患兒。家長均自愿簽署本次實驗知情同意書,組間一般情況具可比性,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選取患兒單純采用酶誘導劑治療,即魯米那5mg/kg·d,尼可剎米100mg/kg·d,口服,分3次服完。觀察組:本組選取病例在上述方案應用的基礎上,加用茵陳蒿湯外洗治療,組方為:五味子3g,綿陳15g,大棗10g,梔子6g,大黃3g,郁金8g,丹參15g。水煎外洗,1劑/d,2次/d,持續(xù)應用10d,針對兩組患兒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第2d、3d、4d抽取靜脈血檢測血清膽紅素含量進行對比分析。
1.3指標觀察 治療前、后分別抽取兩組患兒靜脈血,對血清膽紅素含量進行檢測。
1.4效果評定[2] 顯效:肝功能等檢查正常,臨床體征消失,黃疸消退;有效:肝功能檢查大部分正常,大部分體征消失,黃疸明顯消退;無效:癥狀無改善,黃疸未減退或加深。
1.5統(tǒng)計學分析 統(tǒng)計學軟件采用SPSS13.0版,組間計量數據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一般結果 兩組患兒治療前血清膽紅素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第2d、第3d、第4d均有所下降,但觀察組下降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平均退黃時間短于對照組,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經統(tǒng)計顯示臨床總有效率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統(tǒng)計總有效率8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不良反應 對照組有6例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有頭暈、嗜睡、無力、困倦、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而觀察組患者則無1例不良反應,其不良反應控制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臨床兒科新生兒黃疸為常見疾病類型之一,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有較多病發(fā)因素,通常為多種病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膽紅素包括未結合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前者為脂溶性,較易透過如血腦屏障的生物膜,后者為水溶性。早期新生兒血清總膽紅素在高膽紅素血癥時多為未結合膽紅素,含有的結合膽紅素濃度相對較低。當存在高危因素或血清膽紅素顯著升高時,透過血腦屏障,未結合膽紅素可入腦,引發(fā)膽紅素腦病[3]。雖臨床診治新生兒黃疸水平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使用何種方法預防和治療,仍未達成共識,還需對更新且有效的方案進行探討。中西醫(yī)結合的方式,為對新生兒黃疸有效治療的趨勢,具有較廣泛的研究空間,經多項研究表明,西藥與中藥聯(lián)用,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使預后明為改善,并縮短病程,避免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發(fā)生,具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祖國中醫(yī)學將新生兒黃疸定義為胎黃的范疇,現(xiàn)代中醫(yī)將其稱為\"胎疸\"、\"胎黃\"范疇,其發(fā)病機理是由濕熱邪毒侵犯母體,胎兒日久被影響所致,或先天濕熱內阻、稟賦虛弱、感受外邪,中焦有濕熱蘊積,引發(fā)肝脾疏泄失常,氣機不暢,膽汁外溢,進而出現(xiàn)黃疸征象[4]。由于高未結合膽紅素對機體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腎臟及心肌等多方面多有損害,尤其是神經性毒性較高,極易引發(fā)患者膽紅素腦病,從而引發(fā)較高的死亡率和嚴重的后遺癥,而茵陳蒿湯外洗配合酶誘導劑治療新生兒黃疸卻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和臨床價值,如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應用酶誘導劑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茵陳蒿湯外洗。茵陳性微寒,味苦,歸膽、脾、肝、胃經,具利膽退黃、清熱燥濕效果。茵陳味芳香、質輕,即能利水,自小便去濕熱,又可發(fā)汗,使熱自汗而出?!侗静菡x》對其的描述為,茵陳蒿外達皮毛、蕩滌腸胃、非此不可。新生兒黃疸屬濕熱熏蒸,胎黃之陽黃證,肝膽內有氣機積聚,膽汁外溢,誘導疾病發(fā)生。故采用茵陳湯外洗,可疏泄憤肝膽、清利濕熱、導熱下行。茵陳久煎,專于苦降,厚其味,自小便去濕熱,促使黃疸消除?,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茵陳發(fā)揮抗肝損傷作用時,6,7-二甲氧基香豆素為其有效成分,梔子、大黃的有效成分對6,7-二甲氧基香豆素所固有的藥動力參數有一定影響產生,同時于血漿中分布的6,7-二甲氧基香豆素-T1/2呈延長表現(xiàn),可退黃利膽,明顯增強抗肝損傷作用[5,6]。
加味茵陳蒿湯聯(lián)合藥物治療,能夠取到協(xié)同互補的作用,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茵陳蒿湯為對濕熱黃疸治療的經一要方,茵陳蒿為君,即可利小便,又可發(fā)汗,清泄體內瘀積濕熱,是黃疸治療第一要方。臣為梔子,通利三焦,促使?jié)駸嶙孕”闩懦?;以大黃為佐,通利大便,瀉熱逐淤,引導濕熱自大便排出。聯(lián)用三藥,促使?jié)駸狃鰷聹?,可消除黃疸。新生兒黃疸經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多由非感染和感染因素引發(fā),非感染包括母乳、溶血、藥物、遺傳等因素,本次觀選取患兒多由母乳、藥物感染引起,觀察組在應用酶誘導劑的基礎上,加用茵陳蒿湯外洗,結果示,兩組患兒治療前血清膽紅素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第2d、第3d、第4d均有所下降,但觀察組下降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平均退黃時間短于對照組,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經統(tǒng)計顯示臨床總有效率為100%,明顯高于對照組統(tǒng)計總有效率8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西藥聯(lián)用,可獲得較為理想的預后,這也與巫資明,李初誼等在三鏡聯(lián)合茵陳蒿湯治療梗阻性黃疸80例中的研究結果保持一致,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治療措施,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綜上所述,新生兒黃疸在應用酶誘導劑的基礎上加用茵陳蒿湯外洗,操作簡單,效果良好,無復發(fā),患兒依從性高,可加快黃疸消除,具有非常積極的應用價值??傊律鷥狐S疸在臨床上雖然取得較大的進展,但是到目前為止,對于采用何種干預和治療方法對于新生黃疸更有效,還缺乏應有的共識,因此經需要加強對治療新生兒黃疸更有效的新方法的探討和研究,從而為新生兒黃疸治療提供良好的治療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姚菊紅.茵陳蒿湯外洗配合酶誘導劑治療新生兒黃疸22例[J].光明中醫(yī),2011, 26(10): 2080.
[2]徐國榮,王淑梅. 茵陳蒿湯不同煎煮劑治療新生兒黃疸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3(7): 201-202.
[3]楊火蓮,陳健. 加味茵陳蒿湯聯(lián)合藍光療法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研究[J].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1, 3(18): 52-53.
[4]陳日霞.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黃疸型乙型肝炎療效觀察[J]. 山西中醫(yī),2013, 29(9): 27.
[5]李紹佐,徐方明,李世波. 茵陳蒿湯加減治療黃疸型病毒性肝炎120例療效觀察[J].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 36(3): 267-269.
[6]巫資明,李初誼. 三鏡聯(lián)合茵陳蒿湯治療梗阻性黃疸80例[J]. 西部中醫(yī)藥,2013, 26(8): 94-95.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