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雷替曲塞小劑量動脈灌注治療胃癌術后惡性腸梗阻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療的胃癌術后惡性腸梗阻患者106例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接受常規(guī)治療及雷替曲塞小劑量動脈灌注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癥狀緩解情況、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結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2.45%)、KPS(48.65±4.58)、腸道通暢總維持時間(112.34±32.12)d、生存時間(5.36±1.24)月明顯高于對照組;恢復排氣時間(1.56±0.45)d、恢復排便時間(1.94±0.65)d、腹脹腹痛緩解時間(4.85±1.12)d、ECOG評分(2.26±0.75)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雷替曲塞小劑量動脈灌注可以有效提高胃癌術后惡性腸梗阻患者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惡性腸梗阻;雷替曲塞;動脈灌注
胃癌是臨床多見惡性腫瘤性疾病,其手術治療后易發(fā)生腹膜轉移產生腸梗阻等癥狀,患者除有一系列不適癥狀外,生存時間大幅降低,必須采取及時有效治療[1]。胃癌復發(fā)腸梗阻患者失去手術指征,常規(guī)治療又效果有限,介入動脈灌注化療藥物以及成為全新的治療方式。本文選擇53例本文主要分析雷替曲塞小劑量動脈灌注治療胃癌術后惡性腸梗阻患者的臨床療效,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本院于2012年7月~2013年7月住院收治的胃癌術后惡性腸梗阻患者106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接受的治療方法不同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接受常規(guī)治療的對照組患者及接受雷替曲塞小劑量動脈灌注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各53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齡39~72歲,平均(57.21±8.43)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齡41~75歲,平均(58.09±9.2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使用臨床常規(guī)姑息治療,禁食、胃腸減壓、補液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雷替曲塞(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90325,規(guī)格2mg)小劑量動脈灌注治療,具體如下:術前1h靜脈推注地塞米松10mg,經股動脈插入血管鞘,在導絲引導下置入RH導管至腹腔動脈及腸系膜上動脈,并注入化療藥物。雷替曲塞2mg用生理鹽水稀釋,奧沙利鉑50mg及多西他賽40mg用5%葡萄糖水稀釋,一次性注入動脈中。結束后壓迫穿刺點10min左右,使用動脈壓迫止血器加壓包扎,囑患者回病房后平躺6h以上,術后1h使用頭孢類抗生素預防感染。每隔3~5w重復治療1次。最多化療7次。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后腹痛、腹脹程度;肛門恢復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嘔吐次數(shù)。
1.4 療效標準
1.4.1腸梗阻緩解情況 觀察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治療方案后的腸梗阻緩解情況,包括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腹痛腹脹、嘔吐等完全消失,腹部腸型及氣過水聲消失,影像學檢查顯示脹氣腸袢及氣液平面消失)、好轉(患者各項臨床癥狀均減輕,影像學檢查顯示脹氣腸袢及氣液平面減輕)、無效(患者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惡化),總有效率=(治愈人數(shù)+好轉人數(shù))/總人數(shù)。
1.4.2 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比較 采用KPS量表和ECOG標準評定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分為改善(KPS增加≥10分)、穩(wěn)定(KPS增加<10分)、降低(KPS減少≥10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對上述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值加減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n)或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標準:P<0.05。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痊愈31例,好轉18例,治療有效率(92.45%)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腸梗阻緩解時間比較 觀察組恢復排氣時間(1.56±0.45)d、恢復排便時間(1.94±0.65)d、腹脹腹痛緩解時間(4.85±1.12)d、明顯低于對照組,腸道通暢總維持時間(112.34±32.12)d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2)。
2.3 生活質量評分與生存時間比較 治療前,兩組KPS、ECOG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KPS(48.65±4.58)、生存時間(5.36±1.24)月明顯高于對照組,ECOG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胃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腫瘤,其手術治療后雖然可以取得實質性的效果,但是胃癌術后復發(fā)率較高,腹腔轉移是其最常見的復發(fā)方式及死亡原因,其治療十分困難,是目前臨床治療難題之一[2]。胃癌患者腹腔轉移可引發(fā)患者出現(xiàn)一系列不適癥狀,除了腹脹、腹水之外,還會有明顯的腸梗阻癥狀。根據目前已有的臨床個案報道,胃癌復發(fā)腸梗阻患者若不采取及時治療其生存期非常短,多不超過6個月,且生存質量極差[3]。因此,臨床中一旦發(fā)現(xiàn)胃癌患者出現(xiàn)腸梗阻癥狀,應當高度懷疑其腹腔轉移可能性并采取及時有效治療。
對于已經確診由于腹腔轉移導致腸梗阻的胃癌患者,目前臨床常規(guī)的治療方案是禁食、胃腸減壓、補液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等,但是其梗阻是由于腸腔內有腫瘤存在,以上常規(guī)措施無法根治病因,或許可以起到緩解部分癥狀的效果,但是無法改善患者的預后[4]。雷替曲塞是一種直接抑制胸苷酸合酶的新型抗腫瘤藥物,為喹唑啉葉酸鹽類似物,其作用為通過抑制胸腺嘧啶合成酶活性,減少三磷酸胸苷合成,抑制腫瘤細胞DNA合成。將雷替曲塞通過介入動脈灌注治療是目前用于胃癌復發(fā)腸梗阻患者的全新治療方式,有望大幅縮小腫瘤減輕梗阻癥狀[5]。
本文研究表明,觀察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明顯縮短,治療有效明顯提高,生活質量及生存時間均好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對于胃癌復發(fā)后腸梗阻患者而言,在禁食、胃腸減壓等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動脈灌注雷替曲塞化療,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癥狀,延長其有質量的生存時間,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潘金華.艾迪注射液聯(lián)合體外高頻熱療治療惡性腸梗阻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2, 10(27):1239-1240.
[2]陳瑩,王毅,司晉龍.奧曲肽在非手術治療惡性腸梗阻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城鄉(xiāng)企業(yè)衛(wèi)生,2011,8(4):31-32.
[3]王詠梅,王革芳,吳成利.雷替曲塞等化療藥物低劑量動脈灌注治療胃癌術后并發(fā)惡性腸梗阻[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2,16(13):18-19.
[4]黃慶興,曹愛紅,翟剛.生長抑素聯(lián)合全腸外營養(yǎng)治療惡性腸梗阻療效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0,23(10):3772-3773.
[5]吳俊東,莊業(yè)忠,黃文河.思他寧在胃腸道腫瘤所致惡性腸梗阻非手術治療中的應用[J].實用癌癥雜志,2007,22(2):188-189.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