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鏡技術因其創(chuàng)傷小、直觀性強逐漸得到普及,以及其鏡下打結、縫合等操作技巧的提高,各種鏡下器械的發(fā)明,腹腔鏡手術已成為診斷和治療相結合的技術,手術適應證和手術范圍不斷擴大,逐漸被廣大醫(yī)患雙方所接受。我科自2009年1月~2013年8月對36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采用腹腔鏡技術進行探查和手術,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36例,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37~66歲,平均48.5歲?;颊呔约备拱Y就診,表現為持續(xù)性的腹痛,從上腹部開始,迅速漫及全腹,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有彌漫性腹膜炎體征。術前腹部平片面有隔下游離氣體33例,3例未見游離氣體。術前腹穿抽出膿液21例,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均有不同程度升高:(13~22)×109/L。上述病例臨床均考慮上消化道穿孔可能,行腹腔鏡探查,發(fā)病至手術間隔2~20h,平均8h。
1.2方法 術前準備同傳統(tǒng)開腹手術,常規(guī)留置胃腸減壓,氣管插管全麻,仰臥取頭高腳低10°~15°。臍上緣建立氣腹,壓力11~13mmHg,置入10mm trocar,置入腹腔鏡。腹腔鏡直視下于右鎖骨中線肋緣下約5cm處5mmTrocar,直視下探查腹腔,觀察有無積血、膿液、腸管粘連、炎性包裹、腫塊等,如出現纖維素性滲出、膿苔或大網膜等覆蓋時往往提示著該處有病灶可能。本組病例進腹后,發(fā)現含黃綠色胃液樣液體,向上探見胃竇或十二指腸球部水腫明顯,擠壓胃壁可見胃液、氣體從穿孔處流出。診斷基本明確,根據穿孔部位決定主操作孔trocar的位置,若為胃穿孔,則取左鎖骨中線肋緣下10mm Trocar為主操作孔,若為十二指腸穿孔,則取劍突下用10mmTrocar為主操作孔。通過左上腹或劍突下主操作孔置入沖洗吸引器,上推肝臟,暴露穿孔并吸盡局部術野內腹腔滲液。術中明確診斷為胃穿孔者,均于穿孔邊緣不同位置2~3處取全層活組織術中快速病理檢查,排除惡性病變后行腹腔鏡穿孔修補術,其中1例胃癌穿孔中轉開腹行胃癌根治術,十二指腸穿孔者作常規(guī)病理檢查。
2結果
本組36例患者均得到確診,除1例胃癌穿孔中轉開腹胃癌根治術外,其余35例腹腔鏡探查手術獲得成功,其中19例胃竇潰瘍穿孔,16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穿孔大小0.3~1.1cm。腹腔積液300~1100ml,平均600ml。術中出血量10~30ml,平均20ml;手術時間30~65min,平均50min;術后12~24h下床活動、48~72h恢復胃腸道功能,48~72h腹腔引流管無明顯液體引出后拔除。術后3~4d開始進流質飲食。術后住院7~10d,平均8d。出院后隨訪6~12月,胃鏡檢查潰瘍均愈合,無潰瘍復發(fā),無粘連性腸梗阻等并發(fā)癥,無再手術病例。
3討論
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過去因為單純修補術后潰瘍復發(fā)率高而多主張行胃大部切除術[1]。但隨著新一代H2受體阻斷劑、質子泵抑制劑等治療潰瘍病新藥的不斷出現,以及對幽門螺桿菌的有效治療,90%以上的難治性潰瘍得以治愈[2]。急性胃十二指腸穿孔70%以上穿孔小于5mm,>1cm者僅占5%~10%,故修補較容易[3]。消化性潰瘍穿孔修補術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手術方式。腹腔鏡行潰瘍穿孔修補術應注意手術適應證,經過36例患者的診斷與治療后,我們認為腹腔鏡處理的適應證可包括以下幾點:①患者應全身情況好,無感染性休克,能耐受人工氣腹及全麻;②有腹痛、肌緊張、壓痛、反跳痛、白細胞升高等開腹手術指征;③無上腹部手術史;④穿孔直徑<1.2cm,局部水腫、疤痕組織脆性尚可;⑤無腹腔鏡手術禁忌證。⑥無合并幽門梗阻、消化道出血。
腹腔鏡行上消化道穿孔的優(yōu)勢:①可直接觀察病變部位、迅速明確診斷、降低陰性剖腹探查率;②在明確診斷的同時可給予腹腔鏡手術處理。③可指導開腹手術切口位置,避免大切口或切口選擇錯誤,減少盲目切口發(fā)生。本組病例中輔助trocar的位置選擇及套管穿刺均于鏡下直視完成,安全性及可靠性明顯提高;
腹腔鏡不足之處:①由于無法直接接觸腹腔內臟器,所以在判斷良、惡性病變上有一定的困難。對于胃穿孔的病例,我們要警惕是否存在潰瘍惡變,或是胃癌穿孔;②對較小的潰瘍穿孔定位困難:難以辨認時,我們可以在胃或十二指腸球部膿苔較多處尋找,并可輕輕刮開膿苔,多能發(fā)現穿孔部位,用吸引器按壓胃體觀察是否有氣體或消化液溢出;注入氣體后小網膜囊內充氣或有氣體從溫氏孔溢出,則應考慮是胃后壁穿孔,須中轉開腹。
腹腔鏡操作及打結的技巧為手術的難點:確定戳孔位置遵循以下兩個主要原理:①術者站立位置與臍部戳孔、腹腔鏡指向、腹部位和顯示器基本位于一條直線;②該直線的兩側分別作主操作孔和副操作孔,上述兩孔與病灶部位及臍部戳孔基本成菱形分布,以利于鏡下縫合打結操作。鏡下縫合時既要縫合至全層,又要避免縫至對側。穿孔處水腫嚴重者,縫合打結應注意用力適當。
腹腔鏡技術應用于急癥有著一步到位的特點,術中既可明確診斷,又能同時給予相應治療,提高了疑難上腹部急腹癥的確診率和治愈率,獲得最佳的診療結果,在臨床上必將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吳在德.外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486487.
[2]葉任高.內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98407.
[3]黃志強.腹腔鏡外科和外科微創(chuàng)化[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2,2(增刊):1.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