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375例腦癱兒童康復結果,城鎮(zhèn)和農村參加與未參加引導式教"/>
摘要:目的 回顧觀察引導式教育對腦癱兒童康復結果的影響。方法 回訪調查年齡>3歲的375例腦癱兒童康復結果,城鎮(zhèn)和農村參加與未參加引導式教育的入學情況。結果 ①參加引導式教育的腦癱兒童入學率高;②城鎮(zhèn)腦癱兒童參加引導是教育高于農村;③參加引導式教育回歸社會、家庭的康復目標良好。結論 參加引導式教育提高了家長的認識,提高腦癱兒童的入學率,教育康復對腦癱兒童的康復結果影響明顯。
關鍵詞:引導式教育;腦癱兒童;入學
腦癱兒童的康復,在頂層設計還是以醫(yī)療康復為主的模式在全國開展,通過幾年來的基層實踐以及國外經驗,對腦癱兒童的康復不只能局限與醫(yī)療康復,應該加強全面康復,尤其以教育康復。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h,CP)簡稱腦癱,是小兒神經系統(tǒng)的主要疾患之一,CP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常伴有智力低下,癲癇以及視聽、語言及攝食、日常生活活動等障礙。引導式教育(CE)是由匈牙利醫(yī)學家與教育學家Peto教授在20世紀40年代創(chuàng)立,其以神經學、心理學、教育及康復醫(yī)學等相關科學知識的教育體系。它是一種康復治療與教育相結合的體系,以全人發(fā)展為宗旨,建立正常的生活為基礎,誘發(fā)患兒的主動參與為策略,培養(yǎng)患兒的積極性為目標,貫通式的團隊進行小組學習,使運動障礙的兒童得到運動、語言、智能、社交情感及個性等全面的發(fā)展,更好地適應社會及融日常生活和學習。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8~2012年我院對615例腦癱兒童給予康復救助,年齡0~14歲,回訪年齡>3歲的375例腦癱兒童所在城鎮(zhèn)和農村接受康復救助,并積極堅持引導式教育療法后回歸社會的入學情況調查。每名兒童康復給予康復治療項目有進行PT、OT、ST、引導式教育、理療、感統(tǒng)、針灸等。引導式教育是長江新里程(二期)腦癱兒童康復及殘疾預防項目(2007~2011)資助腦癱兒童主要康復干預方法。
1.2方法 采用電話回訪和下鄉(xiāng)篩查回訪形式,對年齡>3歲的患兒進行回訪調查入學情況,并查閱每名患兒的康復檔案,其中有110例腦癱患兒堅持進行康復訓練。按照農村和城鎮(zhèn)患兒進行分類,將腦癱患兒的遠期康復目為結果,回顧觀察腦癱兒童參加引導式教育的影響結果。
1.3統(tǒng)計學處理 一般的統(tǒng)計比較處理。
2 結果(見表1~3)
3 討論
3.1引導式教育以全人的理念,針對有特殊人士成長學習而設計的教育與康復方法,腦癱兒童的障礙伴隨著終生成長,同時學習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參加引導式教育的腦癱兒童對整體環(huán)境、自身障礙缺陷的認識有所提高,回歸學校學習的積極性高,入學可能加大。
3.2 在城鎮(zhèn)生活的腦癱兒童由于家長對腦癱的認識比較早,經過奔走在各大醫(yī)院,嘗試了各種康復治療方法,最終選擇引導是教育作為孩子的康復方法,也對腦癱綜合癥有深刻的認識。而農村的家長還是覺著孩子應該在醫(yī)院接受醫(yī)療或康復治療,認為只要孩子會走路或走路姿勢好以后,學習和生活自然可以改善。
3.3腦癱兒童康復最終目標是回歸家庭和社區(qū),真正參與學校教育,享有正常兒童一樣的生活環(huán)境,需要我們全社會共同努力。
3.4這幾年腦癱兒童康復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為腦癱兒童這個群體開拓一條出路,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主導,部門配合;劃分服務形式;建立家長培育平臺,松綁醫(yī)療主導地位,全社會參與引導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胡瑩媛.腦癱兒童的康復管理[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2):112-113.
[2]唐久來,吳德.小兒腦癱引導式教育療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79182.
[3]胡瑩媛.腦癱患兒康復療效評定標準和康復結果預測的探討[C].第六屆全國腦癱學術交流國際交流會論文匯編,2000:89.
[4]黃真.腦性癱瘓的康復治療[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4):263-265.
[5]陳秀紅.圖解腦癱康復技術及管理[M].廣東華夏出版社,2006:119-121.
[6]李林.小兒腦性癱瘓引導式教育的研究現狀[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12):1116-1119.
[7]唐久來.小兒腦性癱瘓引導式教育療法[J].中國臨床康復,2004,8(33):7497-7499.
[8]曹麗敏,余愛如.腦癱兒童引導式教育教育學[M].華夏出版社,2012:2.
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