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甲狀腺全切術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的臨床效果。方法 總結該院收治的67例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手術方法不同劃分為兩組,對照組37患者采用腺葉部分切除術治療,觀察組30例患者采用甲狀腺全切術治療,分析比較兩種手術方法的治療效果。 結果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治療且均無死亡,觀察組患者的手術切除率、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腫瘤復發(fā)率、遠處轉移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 在甲狀腺乳頭狀癌治療中采用甲狀腺全切術治療效果顯著,手術安全可靠,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 甲狀腺全切術;甲狀腺乳頭狀癌;手術
[中圖分類號] R73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9(c)-0061-02
甲狀腺腫瘤為一種常見的頭頸部腫瘤疾病,女性患者比較多發(fā),其中甲狀腺乳頭狀癌為一種常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疾病[1]。為有效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方法治療,該研究2011年2月—2014年4月探討甲狀腺全切術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的效果,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該院收治的67例甲狀腺乳頭狀癌,按照手術方法不同劃分為兩組,對照組37例,男7例,女30例,年齡為23~65歲,平均年齡為(44±1.1)歲,病史為1個月~7年,平均病史為(2.6±1.5)年,單側癌30例,雙側癌7例,腫瘤直徑為0.4~3.1 cm。觀察組30例,男6例,女24例,年齡為24~66歲,平均年齡為(45±1.2)歲,病史為1個月~6年,平均病史為(2.2±1.5)年,單側癌24例,雙側癌6例,腫瘤直徑為0.4~2.9 cm。
1.2 臨床表現
術前均給予患者實施彩色超聲檢查,可見有甲狀腺囊性結節(jié),頸部淋巴結腫大25例,內部有點狀強回聲或點狀鈣化29例,確診為甲狀腺乳頭狀癌,根據國際甲狀腺TNM分期,其中Ⅰ期32例,Ⅱ期25例,Ⅲ期10例,Ⅳ期0例。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腺葉部分切除術治療,取仰臥體位,墊高肩部,頸部過伸位,待麻醉結束后,消毒鋪巾,于胸骨切跡橫指處沿著順皮紋方向做出一個弧形領式切口,依次將頸闊肌、皮下組織以及皮膚切開,在組織鉗的牽拉下將頸闊肌牽開,保護皮膚。保留甲狀腺峽部,采用多把血管鉗夾住甲狀腺組織,鉗夾同時實施切除,將右側甲狀腺約85%切除,并保留背面少量被膜。結扎切面出血點,對切面進行縫合,仔細實施止血治療,對器械進行清點后保證無誤后依次對各層進行縫合。觀察組患者采用甲狀腺全切術治療,均給予患者實施甲狀腺全切術治療,實施氣管插管全麻手術治療,并在頸前沿著皮紋方向做出一個弧形切口,并充分游離上下皮瓣,根據手術情況切斷或游離頸前肌群,若有必要將胸鎖乳突肌 切斷,清晰明確上下甲狀旁腺,并注意保護甲狀旁腺血運情況。在保證喉返神經以及甲狀旁腺完好前提下,不傷及腺體背面囊壁,將甲狀腺組織切除,并將其余被膜切除。
1.4 術后處理
術后忌食含碘的食物以及藥物,術后30 d給予患者采用131I核素治療,并將甲狀腺全切術后殘留的功能性殘留組織清除干凈,采用甲狀腺激素實施抑制治療,并根據患者的血清甲狀腺素水平,調整采用甲狀腺激素的使用劑量,以促甲狀腺激素值下降到低于0.5 μIU/mL為佳。
1.5 觀察指標
觀察手術切除率、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術后腫瘤復發(fā)以及遠處轉移情況。
1.6 統(tǒng)計方法
該研究數據資料采用SPSS12.5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治療,兩組患者均無死亡、術后癌殘留,觀察組患者的手術切除率、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腫瘤復發(fā)率、遠處轉移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為:單側暫時性喉返神經損傷1例,雙側暫時性喉返神經損傷1例,對照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為單側暫時性喉返神經損傷3例,雙側暫時性喉返神經損傷2例,均為術中受到壓迫、牽拉或鉗夾而導致的水腫發(fā)生,術后10~20 d可自行恢復。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對比,見表1。
表1 分析比較兩種手術方法治療后效果(%)
■
3 討論
甲狀腺乳頭狀癌為一種臨床嚴重的惡性甲狀腺腫瘤疾病,腫瘤生長較慢,極易被忽略,隨著疾病的不斷發(fā)展,可能會侵犯影響血管,危及患者生命健康[2-3]。臨床主要采用外科手術方法治療,據統(tǒng)計,采用外科手術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后,可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但采用何種方法治療,是當前臨床治療中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臨床治療單側甲狀腺乳頭狀癌時,一些學者認為僅將患側的峽部以及甲狀腺部切除即可,對策甲狀腺疾病可采用次全切除術方法治療[4]。但當前臨床研究學者,更多主張采用甲狀腺全切術治療,因乳頭狀癌多為多灶性,甲狀腺全切術可有效清除癌癥病灶,可有效防止癌組織出現轉移以及復發(fā),可有效減少二次手術實施的風險,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5]。因此,選擇合適的手術治療方法對于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相當重要。甲狀腺乳頭狀癌為分化型癌,且有多個發(fā)生中心。因此,多數學者認為,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時,采用甲狀腺全切術治療效果顯著[6-7]??偨Y概括該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可一次性清除雙葉多中心癌灶;可避免實施二次手術治療;可通過檢測甲狀腺球蛋白監(jiān)測復發(fā)情況以及轉移情況;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可有效清除癌癥病灶,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減少疾病復發(fā)、死亡率以及遠處轉移率。甲狀腺全切除術實施容易傷及甲狀旁腺以及喉返神經,會危及患者生活質量水平[8-10]。該研究中,患者采用甲狀腺全切術治療后,均無喉上神經損傷、喉返神經損傷,以及甲狀旁腺損傷等惡性并發(fā)癥。因此,在采用甲狀腺全切除術中,術者應注意防止甲狀旁腺、喉返神經損傷發(fā)生,同時醫(yī)生應注意不斷提高手術操作水平[11-12]。該研究中,對比分析不同手術方法治療效果,其中觀察組患者的手術切除率、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腫瘤復發(fā)率以及遠處轉移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因此,臨床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可采用甲狀腺全切除術,可有效清除癌癥病灶,減少疾病復發(fā)以及轉移,臨床預后效果良好,手術治療后不良反應較少,安全可靠,可顯著提高患者生命質量[13]。
[參考文獻]
[1] 李富生,陳榮海,張勁.甲狀腺全切術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42例臨床觀察[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2,18(11):1636-1637.
[2] 梁健雄,陳德明,源剛暉,等.甲狀腺全切術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43例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14):58-59.
[3] 解喜勝.甲狀腺全切術治療甲狀腺癌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3, 34(29):6095-6096.
[4] 嚴赟.不同年齡患者甲狀腺乳頭狀癌及轉移淋巴結超聲診斷結果比較[J].中國基層醫(yī)藥,2014(8):1225-1226.
[5] 王致瑋,殷德濤,李紅強,等.甲狀腺乳頭狀癌中FHIT蛋白的表達及意義[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4,23(3):4-7.
[6] 吳穎,王秀娣,曹淑彥,等.甲狀腺乳頭狀癌BRAF基因突變及表達的臨床意義分析[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4(3):134.
[7] Wang L,Xia Y,Jiang Y.Likelihood ratio-based differentiation of nodular hashimoto thyroiditis and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sonographically evident diffuse hashimoto thyroiditis: Preliminary study[J].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2012,31(11):1557-1558.
[8] 酈秀芳,呂艷婷,張海勇,等.CD56、TPO、p63及CK19聯(lián)合檢測與甲狀腺乳頭狀癌臨床病理的相關性[J].溫州醫(yī)學院學報,2014,44(3):205-208.
[9] 馮勇,石繼紅,張建新,等.橋本甲狀腺炎并發(fā)甲狀腺乳頭狀癌診療的回顧性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8):985-987.
[10] 廖銘興.探討甲狀腺乳頭狀癌頸部淋巴結的轉移規(guī)律及合理的手術方式[J].現代婦女:醫(yī)學前沿,2014(3):133.
[11] Liao KT ,Cheng JT,Li CL.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mutated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DNA using square wave stripping voltammetry method and amplified gold nanoparticle biomarkers[J].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2009,24(7):1025-1026.
[12] 石曦雯,金賀,羅衛(wèi)民.核基質結合因子SAFB1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的表達及意義[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4(2):145-147.
[13] Ertek S,YIlmaz NC,Cicero AF.Increasing diagnosis of 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 follicular variant in south-east anatolian region: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papillary and follicular variant thyroid cancers[J].2012,23(3):522-523.
(收稿日期:2014-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