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褒揚先進的時候,常常會有這樣的橋段——在關鍵時刻,××長期臥病在床的父親(母親)去世了,但為了工作,××沒有回家看望親人,他毅然擦去淚水,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
國人價值觀之轉變,此為一典型例證。在現(xiàn)代社會,一個人為了公共利益而放棄個人利益,“舍小家為大家”,常常被認為是道德高尚的表現(xiàn),特別是為了某項意義重大的事業(yè)而舍棄骨肉親情,會被樹為“大公無私”的典范。
但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同樣的行為,卻會被認為是大逆不道,與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完全相悖。
自從儒家思想成為國家主導意識形態(tài)后,“以孝治天下”就成了中國歷代正統(tǒng)王朝的基本國策。孝道最重喪禮,父母去世,兒子需要守孝三年,這就叫“丁憂”。
丁憂的禮法在“第一儒家王朝”漢朝得到確認,《漢律》規(guī)定,子不為親行三年喪者,不得選舉為官。后來,丁憂成為一項鐵的制度——別管你多大的官,別管你的工作有多重要,只要父母去世,一律停職回家守孝三年(后來以9個月算一年,丁憂期為27個月),匿喪不報者,革職!
從文化角度看,儒家強調“孝”,是農耕時代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上至天子下至小民,都必須遵循這一社會準則。作為社會精英的官員,必須在“孝”的方面成為全民的榜樣,因此丁憂制度成為通行了兩千年的官場規(guī)則。
這樣看來,按照古代的標準,現(xiàn)在很多模范人物為了工作不奔父喪的行為,不僅要被革除官職,而且會成為全社會鄙視的對象。
不過話說回來,無論哪個年代,當官都會上癮的。試想一個處于權力巔峰的人,只是因為父母去世就要停職27個月,他豈能甘心?于是古代也為丁憂開了一個小口子——如果事關重大,比如戰(zhàn)爭,可以允許官員不丁憂繼續(xù)工作,這就叫“奪情”,即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奪情本來屬于特事特辦,僅限戰(zhàn)爭等少數(shù)場合,需皇帝特批,但后來,漸漸成為野心家戀棧的借口。
歷史上關于“奪情”最有名的例子是張居正。萬歷五年,張居正十九年未相見的父親去世了,這時正值張居正掌握權力不久,各項改革事業(yè)剛剛鋪開,他當然不愿意此時離職。恰逢小皇帝這時也對他崇拜得不得了,兩邊一拍即合,奪情!但是明代的輿論力量非常強大,無數(shù)官員上書譴責張首輔的不孝行為,結果小皇帝生氣了,當眾痛打反對者的屁股,有人甚至被打成殘疾。
這件事的結果是復雜的。對于張居正,奪情一事讓他愈發(fā)自我膨脹,開始了從賢相到權臣的轉變;對于萬歷,長大以后覺得自己被張老師騙了,拿奪情做文章,將死去的張居正抄家奪爵、子孫流放;而對于大明朝來說,由于萬歷記恨張居正,導致初見成效的張氏改革人亡政息。
史家嘗言“明實亡于萬歷”,追根溯源,張居正在權力與孝道之間的迷惘,竟成了引發(fā)明末大風暴的那對蝴蝶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