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課上,教師巧妙地講述一些歷史故事,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從中受到啟迪。歷史課不是每一課都有讓人回味的故事,教師不能為講故事而講故事,更不能瞎編故事,如果教師為了達到講故事的目的而編造歷史,不僅不能完成教學任務,還會偏離教育的本質。因此,故事不是想講就講,教師要精心準備,使故事內(nèi)容與教學內(nèi)容相吻合,選好講述時機,控制好故事時間,以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教師講述的故事要真、善、美?!罢妗币蠊适聝?nèi)容真實可信,符合史實;“善”要求故事內(nèi)容積極向上,蘊含的道理教人向善,體現(xiàn)人文精神;“美”要求故事內(nèi)容具有思想性、藝術性和趣味性,耐人尋味。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因此故事必須短小精悍,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刪繁就簡。故事可以是教師收集整理的,也可以是學生總結交流的,通過講述歷史故事幫助學生體驗歷史,理解歷史。
一、歷史課上教師講述故事的主要類型
1.用勵志故事凸顯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
中學歷史教材中有大量反映歷史人物成長的故事,教師可從這些歷史人物身上挖掘勵志故事教育學生,凸顯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這樣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有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在世界史上有哥倫布、麥哲倫、林肯、丘吉爾、羅斯福等,其中,美國總統(tǒng)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故事具有典型的教育意義?!傲_斯福新政”是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二的重要一課。羅斯福因善于審時度勢、見機行事以及既能迂回前進又敢于大膽突破的作風,而被喻為“獅子”和“狐貍”。這樣一位用“新政”來解決經(jīng)濟危機的實干家,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他,而僅靠教材上的內(nèi)容遠遠不夠,教師如果在課堂上補充一些羅斯福的故事,有助于學生對“新政”的前因后果有更全面的理解。
關于羅斯福的故事有很多,有這樣一則小故事表現(xiàn)了他的幽默風趣。1944年,當羅斯福連任美國總統(tǒng)時,一位記者問他第四次擔任總統(tǒng)有何感想,羅斯福笑而不答,拿出一塊三明治請記者吃,記者受寵若驚,很快就吃下去了。羅斯福又給了他第二塊,記者遲疑了一下又吃下去了。羅斯福又拿出第三塊給了他,記者拿在手上硬著頭皮吃了下去。這時羅斯福對記者說:“現(xiàn)在已不用我回答你的問題了,你有自己的感受了?!?/p>
除了幽默故事,教師還可補充一則羅斯福身殘志堅的故事。1921年羅斯福39歲,他遭遇了災難。這年8月羅斯福全家在大西洋的一個島上休假,他住的酒店附近發(fā)生了火災,羅斯福參加了救火,救火之后便跳進冰冷的海中游泳。晚上他高燒不退,混身疼痛,幾天后四肢麻木,被確診為脊髓灰質炎癥,也就是小兒麻痹癥。這種病在當時無藥可治,疾病使他腰部以下失去了知覺,但坐在輪椅上的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他堅持不懈地鍛煉,為了練習手臂的能力甚至每天在地上鍛煉爬行,病情逐漸有了好轉。
教師通過講述以上故事,除了讓學生感受羅斯福的個人魅力和堅強的意志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習他如何面對困難、戰(zhàn)勝困難,這樣的教育能避免空洞的說教,效果很好。
2.用歷史故事進行教學總結,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
歷史知識包羅萬象、涉及面廣。現(xiàn)行中學教材是以專題史教學為線索,專題史教學會模糊學生的時間概念,缺少通史概念。許多學生不善于總結歷史,尤其是世界歷史,在學習中常常張冠李戴,這需要教師采用適當?shù)姆椒◣椭偨Y。
例如總結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五位領導人的內(nèi)外政策時,為幫助學生了解他們政策的不同,教師可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進行總結。一次,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五位蘇聯(lián)領袖同乘一列火車去某地考察,駛到半路火車突然停了,值勤警衛(wèi)報告說前面的鐵軌斷了,這位警衛(wèi)首先請示列寧該怎么辦。列寧說:“廣泛發(fā)動人民群眾,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和財力,組織一次星期六義務勞動,把斷了的鐵路重新修好。”警衛(wèi)又來請示斯大林,斯大林說:“鐵軌突然斷了說明有階級敵人破壞!首先應把破壞者抓出來,命令30公里以內(nèi)全部戒嚴,立刻開展一次大肅反運動!”隨后警衛(wèi)請示赫魯曉夫,赫魯曉夫說:“把火車后邊的鐵軌拆下來,鋪到火車前邊去?!本l(wèi)又來請示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說:“我們五位領袖一同下車,在火車旁邊擺出推火車的姿勢。不管火車動不動,只要推的姿勢就能激勵人民一起推火車,火車就能前進?!本l(wèi)最后請示戈爾巴喬夫,戈爾巴喬夫說:“我們下車到前面公路邊等車,火車不行改坐汽車?!边@則政治故事的寓意在于它揭示了蘇聯(lián)歷代領導人不同的領導風格及其對社會變革的不同態(tài)度。這種揭示雖是漫畫似的,未免有些夸張與片面,但它對幫助學生分析、分辨這五位領導人卻很有幫助。
因此,用歷史故事進行教學總結,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幫助學生識記,能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歷史教師應加以利用。
二、教師如何把握講故事的時機
1.用故事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
中學生求知欲強,頗具好奇心,他們愛聽故事,容易被歷史故事感染。教師應抓住中學生的這一特點激發(fā)其學習興趣。運用小故事導入新課,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新內(nèi)容產(chǎn)生認知需要,使教學從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心。
例如,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高中教材中多次出現(xiàn),十一屆三中全會、經(jīng)濟體制改革、一國兩制、鄧小平理論等都與他有關。學生在學習這些內(nèi)容時常常容易混淆,逐漸失去學習興趣,這時,教師可告訴學生鄧小平講話歷來言簡意賅、風趣幽默,如當別人問他萬里長征是怎么走過來時,他的回答只有三個字:跟著走。在“文革”期間,鄧小平歷經(jīng)磨難,后來有人問他是怎么過來的,他的回答只有兩個字:等待。然而,就是這兩三個字卻發(fā)人深思,人們能感受到鄧小平的樂觀和機智。教師在講述這部分內(nèi)容時,應緊扣課本,結合時代背景進行理論教授。在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講述和鄧小平有關的故事,既能讓學生領略偉人的風采,又能激發(fā)他們對理論的探究欲望。
2.用故事結合課堂教學,啟迪學生智慧
用歷史故事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從中感悟歷史,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哲學家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用歷史故事結合課堂教學可啟迪學生的智慧,使課堂意猶未盡。這樣的歷史故事有很多,例如有關赫魯曉夫的一個故事: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全盤否定了斯大林,由于赫魯曉夫是斯大林非常信任的人,大家心中有了疑問:“你這么了解他的錯誤,那么在斯大林掌權時怎么不提出意見呢?”在一次會議上,赫魯曉夫又批評斯大林,有人傳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當時你在哪里?”赫魯曉夫看到紙條后念了出來,并請寫紙條的人到臺上來,臺下鴉雀無聲。隨后赫魯曉夫說:“現(xiàn)在我可以告訴你了,當時我就在你現(xiàn)在的那個地方。”這個故事讓學生對斯大林模式及個人崇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師將教學內(nèi)容整合到故事中,將教學重難點演變成故事情節(jié),從而真正實現(xiàn)“超越教材、用活教材、回歸教材”的教育理念。
三、結束語
人人都愛聽故事。好故事不怕重復,生動形象的歷史故事能讓學生對歷史課有更多期待。筆者建議專家在編寫中學歷史教材時可適當增加一些歷史故事,或是加入一些有故事情節(jié)的史料,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活靈活現(xiàn)的歷史,充分感受歷史學科的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