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102-01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在課堂40分鐘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得到更大的收獲,這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探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教師需要注重教學行為的有效性。下面,筆者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方面談一談教師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學準備的有效策略
教學前教師只有做好教學準備和備課工作,才能夠讓課堂教學更完美。教師可以從備自己、備學生、備教材三個方面去做。第一,教師要認清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設(shè)計出有個性的教案。例如,一位教師在準備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3篇課文的教學時,根據(jù)自己擅長制作多媒體課件的特點,運用幻燈片、視頻等來輔助教學。這位教師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特長,運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體現(xiàn)了其備課的有效和高效。第二,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生已有的語文知識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進行備課,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一位教師在教學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課文《養(yǎng)成讀報的好習慣》之前,對學生的讀書情況做了調(diào)查和統(tǒng)計,結(jié)合學生讀書的習慣、讀書的種類、讀書的方法等展開教學,使學生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tài),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第三,教師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中有用的知識,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一位教師為了做好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望洞庭》一課的教學,備課時還閱讀了與課文相關(guān)的古詩詞,研究了作者的生平事跡。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這位教師還補充了孟浩然的《望洞庭贈張丞相》,使學生的情感體驗獲得延伸,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從而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二、教學過程的有效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善學、樂學,從而獲得知識和技能。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積極探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首先,教師要運用多種提問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課堂是師生之間互相對話的場所,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shè)問題情境,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從而進入積極思維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可以設(shè)計一些開放性的、有利于開拓學生思維的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索的積極性。以教學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課文《第一次抱母親》為例,一位教師在上課伊始,首先在黑板上寫下“抱母親”三個字,然后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都抱過自己的母親嗎?”接著在“抱母親”三個字的前面寫上“第一次”三個字,然后繼續(xù)提問學生:“第一次抱母親的感覺是什么樣的呢?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樣的想法?”教師通過引發(fā)性的提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主動探究。其次,采用多種教學評價模式。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diào)甄別選拔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能夠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提高教學質(zhì)量。教師的評價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個體差異,實現(xiàn)多元化評價。以蘇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螞蟻和蟈蟈》一課為例,一位教師采用了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比如,針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設(shè)計了各種榮譽稱號,有“閱讀之星”“讀書大王”等,還準備了一些物質(zhì)獎勵,有漂亮的筆記本、鉛筆、書籍等。這樣的評價方式兼顧了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能夠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也有利于教師提高教學效率。
三、教學反思的有效策略
教學反思對提高教師的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反思時,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判斷和分析,內(nèi)容包括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設(shè)計等,以期達到優(yōu)化教學的目的。首先,教師要形成教學反思的良好習慣。例如,教學結(jié)束后,教師要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通過自我檢視,從而改進教學行為。教師還可以通過撰寫教學日記、教學隨筆、教育博客等方式,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形成有價值的教學資源運用到下一次教學中。此外,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反思,教師除了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還可以尋求同事的幫助,讓同事幫助自己找出教學中的不足,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的方法。
教師的教學行為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方面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真正使語文課堂教學達到有效、高效。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