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思品 生活化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021-01
新課程要求教師以生為本,回歸生活。小學思品課程具有生活性特點,以兒童的生活實際為出發(fā)點,將思想道德培養(yǎng)寓于生活情境中,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體驗生活,豐富生活經驗,提升思想品質。那么,在教學中,教師該如何構建生活化的小學思品課堂呢?在此,筆者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關注學生生活,發(fā)掘生活資源
建構主義認為,兒童是在貼近生活實際的課堂中,理解與體驗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從而自主構建認知結構。這為生活化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道德教學應寓于兒童生活的各方面,因為兒童的品德形成不能脫離對生活的感悟與體驗,貼近兒童生活的教學活動才能喚醒與引發(fā)兒童內心的道德體驗、道德情感與認知。所以,在小學思品教學中,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選取應符合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需求與興趣,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既要發(fā)掘課本中的生活資源,也要善于從生活中發(fā)掘教學資源,合理引入充滿時代氣息的、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素材,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向生活學習,從而構建活躍的生活化的思品課堂。
例如,教學蘇教版思品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十一課《塑料與我們的生活》。雖然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塑料制品,但是學生對其關注不夠。所以,筆者深入開發(fā)生活資源,通過網絡下載與塑料有關的圖片、視頻、文字資料等,并將其進行整合,制作課件,重點展示塑料的作用及塑料帶來的危害。這樣教學,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引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走進生活情景,增強生活體驗
在課堂中,教師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侃侃而談,一味地進行灌輸,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甚至會使學生產生反感。如果教師能夠以“生活德育論”為指導,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情感需求,組織與之相關的、富有生活氣息的學習活動(如話說親情、種植活動、模擬生活等),可引導學生走進現(xiàn)實生活情景中,在活動中增強體驗與感悟,自覺地將道德情感與認知轉化成道德行為。
例如,教學蘇教版思品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十課《父母的疼愛》時,為了讓學生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感悟父母的疼愛,學會感恩、關心父母,筆者立足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精心設計以下教學活動,以觸動學生的心靈,強化學生的體驗與感悟:(1)“幸?;貞?,感受親情”。筆者帶領學生回憶日常生活,講述一個父母疼愛自己的故事,通過講述故事及展示“親情見證物”,學生在平淡的小事中發(fā)現(xiàn)了濃濃的親情。(2)“愛有多少斤”。筆者用多媒體呈現(xiàn)結滿“親情果”的家庭樹,請幾個學生上臺用鼠標點擊“親情果”,每點落一個“親情果”,屏幕上就彈出一個問題,包括:①你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嗎?②請計算一下,在你成長的這些年里,父母為你做的飯菜共有多少斤?父母接送你上學,又走了多少路?……很多學生回答不出問題。接著,筆者引導學生交流:為什么很難回答上述問題?這樣教學,沒有直接向學生灌輸“父母非常疼愛孩子”的觀點,而是借助講述親情故事,品嘗“親情果”,探討“愛有多少斤”,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父母無私的愛。最后,筆者再引導學生探討:我們怎樣表達對父母的愛?該如何落實在行動上?這樣,使學生的情感升華,使教學回歸生活。
三、優(yōu)選教學方式,構建生活課堂
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以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的游戲或主題活動為載體,以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引領學生在生活中自主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靈活選用適當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游戲教學、角色扮演等,為課堂增添生活情趣與色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積極探究,體驗創(chuàng)造的樂趣。
例如,教學蘇教版思品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十二課《別把花草弄疼了》時,筆者運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筆者讓學生頭戴“小花”“小草”等頭飾扮演花草,而筆者則扮演“花仙子”,先用童趣化的語言進行自我介紹,然后引導“花”“草”們介紹各自的作用。有的學生這樣介紹:“我是‘小草’,我給大地穿上了綠色的外套。我可以抓牢泥土,防止大風把泥土吹走……”這種“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教學情境,使課堂變得生動,教師變成了可親的“花仙子”,學生則代入花草,進入了花草的世界。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投入了情感,觸動了心靈,懂得了要愛護花草。
總之,在小學思品課堂中,教師應引入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大膽加工教材內容,選用適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帶著探究生活的熱情主動融入思品課堂,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加深感悟,提高生活能力,提升道德素養(yǎng)。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