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美術 欣賞 心動 口動 手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8A-
0125-01
美術欣賞課程利用美術本身的力量,引領學生置身于視覺的天地中,對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yǎng)有著很大的幫助。但在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很多教師的關注點往往落在“欣賞”二字上,只有欣賞,沒有動手與實踐,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不主動參與教學,就不能在美術欣賞課中做到對審美知識的體驗和內化。所以,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投入,讓學生心動、口動、手動,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和實踐能力。
一、學會聯(lián)想,讓學生“心動”
想象力是藝術的生命。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學生靈機一動就是一種想象、一種感悟、一種對藝術的積極思考。在欣賞作品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一段時間去觀察作品,然后通過提問讓學生說出看到作品的第一印象,讓學生“心動”,產生聯(lián)想,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我感覺到了什么”“作品的個性體現在哪里”。要告訴學生不同的作品會有不同的風格,如一些作品中還會有很多“空白處”,針對這些“空白”學生可以發(fā)揮想象力去補充。
如欣賞莫奈的畫作《白楊樹》時,筆者展示圖畫后,首先問學生看到了什么,學生都說只看到了幾棵樹。對此,筆者讓學生先觀察畫面,然后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漫步在白楊樹林中又會看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學生的想象力被調動起來,說出自己看到了春日的陽光、盛開的野花,感受到了風聲等。學生通過想象體會到了“無畫處皆成妙境”,體會了作品的欣賞價值。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教師還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獲得豐富的藝術感受。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白楊樹林時,教師可以播放背景音樂,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通過聽覺感受觸動心靈,再聯(lián)系圖畫中的白楊樹形象獲得深刻的審美體驗,并以此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
二、學會評述,讓學生“口動”
傳統(tǒng)的美術欣賞課往往是作品展示加上教師的“一言堂”。教師多余的講解只是讓欣賞停留在表面,課堂沒有將學生的主動參與熱情調動起來,就無法讓學生進入審美的狀態(tài)中。所以,教師要把美術欣賞課的話語權轉給學生,調動其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如可以讓學生主動提問,教師則由學生所提的問題切入對作品的講解。
如在欣賞油畫作品《又是一個兩分》時,筆者首先提問學生:“你們看到這幅畫時有什么問題么?”在筆者的鼓勵下,有學生問道:“為什么這幅畫的名字叫‘又是一個兩分呢’?”筆者肯定了這個學生的提問,但是并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將問題拋給了其他學生。在學生的率先提問下,其他學生紛紛舉手,或者表述觀點,或者繼續(xù)提出問題。學生的提問或表述并不一定很準確,但重要的是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另外,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評述語言,如“我認為……”“我覺得……”“我不同意他的觀點……”學生對作品獨到的看法,反映了他們內心的想法,可以看出他們對美術作品欣賞的一步步探索,以及在對作品評述過程中所享受到的樂趣。
三、學會創(chuàng)造,讓學生“手動”
美術欣賞課不但要讓學生看與說,還應該借助繪畫、手工等美術實踐,調動學生全方位的感官,讓學生“手動”創(chuàng)造,在創(chuàng)造中體驗作品的內涵,從而與作品產生共鳴,使欣賞教學進入到深層次。
如在進行《木版年畫》一課的教學時,筆者首先利用多媒體呈現多幅中國民間木版年畫的典型圖例,讓學生感受木版年畫的色彩和美感,從而了解木版年畫,激發(fā)學生的制作興趣。在學生興趣高漲時,筆者向學生介紹木版年畫的制作方法。在第二次課時,筆者讓學生進行木版年畫的創(chuàng)作。學生可以發(fā)揮想象力制作一件木版年畫,教師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最后進行擇優(yōu)展示。通過欣賞和評論,學生加強了對木版年畫的制作興趣,在動手制作中感受作品獨特的審美韻味。
美術欣賞教學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選好作品欣賞的題材和內容,規(guī)范教學流程,尊重對學生的自主體驗,做到欣賞和動手相結合助推欣賞教學,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美術欣賞課不再是一種形式,而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