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瀾教授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的確如此,閱讀教學可訓練學生對一切文明符號的理解力和創(chuàng)新力,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在閱讀活動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價值追求讀解文字背后的豐富意蘊,體悟作者為文之真意,從而獲得認識、理解、鑒賞與創(chuàng)新的能力。
筆者認為,語文閱讀教學要努力構建開放而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正確處理課前預設與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關系,讓學生在獲得必要的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同時,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訓練與發(fā)展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那么,如何運用恰當?shù)恼Z文教學策略來催生、促進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呢?
一、在多元對話中促進課堂動態(tài)生成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對話中最鮮活的因素——作為語文發(fā)展主體的學生、教師、文本作者、教科書編寫者,因為自身閱歷、動機、信念、特質(zhì)等的差異,其對文本的解讀各不相同。尤其是每個學生和教師彼此帶著自己的經(jīng)驗背景展開對話,總會形成獨特的感受與體驗。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道理。因而,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抓住契機,創(chuàng)設多元對話機會,使課堂時時處于靈動、不斷生成的狀態(tài)。如教學《草船借箭》一課,文中“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睅熯m時啟發(fā)學生展開對話:“課文中寫諸葛亮對話的地方有11處之多,但只有這個地方寫到了他的笑。你們說,諸葛亮在笑什么?”有的學生認為諸葛亮在笑魯肅的忠厚老實,至今蒙在鼓里,不知底細,這是一種幽默友善的笑。有的學生認為諸葛亮在暗自高興,他心里想:這次算對了天,算對了人,讓周瑜借機陷害自己的小算盤又失算了。有的學生認為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為他太了解曹操了,這是諷刺的笑、輕蔑的笑……在對話過程中,學生的思考與回答各不相同,但都不無道理,大大豐富了對文本的理解。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研讀及多元對話,對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更加深入、準確與豐富,并且凸顯了學習主體體驗的獨特性。
對話,是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對學生而言,其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顯,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會給課堂帶來預設之外的問題。教師應借助教學智慧,一方面要創(chuàng)設機會,引發(fā)課堂對話、交流與碰撞,另一方面要尊重、理解、接納學生獨特的見解,使之生成新的教學資源。
二、在課堂質(zhì)疑中促進語文課堂動態(tài)生成
在課堂上,當學生深入感悟文本時,臉上往往會浮現(xiàn)出一個個問號,此時是學生的靈感即將迸發(fā)的時候。但他們的這種靈感往往稍縱即逝,如果能夠巧妙地捕捉住這些因素,并通過及時、巧妙的點撥,讓它“生成”為有價值教學資源,成為學生認識與體驗的新的突破口,則課堂會變得更加精彩紛呈,從而收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教學效果。如教學《凡卡》一課,筆者鼓勵學生提出質(zhì)疑:“既然凡卡在鞋匠家里挨打、挨罵、挨餓、挨凍,吃盡了苦頭,為什么他不回家呢?”“凡卡寫的信爺爺能收到嗎?”“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采用了描寫莫斯科城市和凡卡信的內(nèi)容交錯出現(xiàn)的寫作手法,這樣有什么作用?”……顯然,這些問題都指向文本的主體價值所在,是非常有價值的。筆者引導學生歸納問題、展開教學。為了解答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對文本品讀探索之中,學得主動積極,效果很好。
實踐證明,在閱讀活動中應重視質(zhì)疑問難環(huán)節(jié)。因為當提出了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并得到了老師重視,引起了同學共鳴時,他們更能品嘗到閱讀的樂趣,享受到成功帶來的滿足感,在心靈深處涌動起愉悅之情。
三、在句義探究中促進課堂動態(tài)生成
語言學理論認為,語言具有生成性,有限的語言符號能創(chuàng)造出無限意義,因而就決定了文本的多義性和復雜性。特別是文本中那些抽象、概括的文字,其句子的內(nèi)蘊較深,且往往表現(xiàn)得相對委婉,甚至隱晦曲折,需要仔細玩味,不可忽略。新的課堂上,教師應把思維的時空還給學生,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理解、體驗、聯(lián)想、心理等的“再加工”。而且教師要注意發(fā)揮教學機智,隨時隨地捕捉探討研究過程中生成的“新創(chuàng)意”,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給予肯定。
《桂花雨》是一篇語文優(yōu)美的散文,文中彌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xiāng)情緒和對故鄉(xiāng)生活的美好回憶,筆者引領學生品讀,從字里行間探究句義。如教學片段:
師:“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滿頭滿身,我就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從這一句話你讀出了什么?
生1:“我從‘紛紛’‘滿頭滿身’這兩個詞看出桂花很多?!?/p>
生2:“‘喊’字可以讀出作者的激動與興奮?!?/p>
生3:“三個感嘆號可以看出作者有多么快樂,無法用言語來表達。”
師:“此時我站在桂樹下,紛紛落下的,是那散發(fā)著醉人的香氣的金黃的桂花,你能想象出當時的情景嗎?”
生1:“桂花像雨一樣密密地,綿綿地落下來?!?/p>
生2:“桂花就仿佛是一只只金光閃閃的螢火蟲,紛紛向我飛來?!?/p>
生3:“桂花就如一只只飛舞的蝴蝶小花落滿地,地上就如鋪了金子一般?!?/p>
師:“此時,紛紛揚揚的桂花落得你滿頭滿身,落在你的頭上、頸上、身上,你有什么感受?”
生1:“桂花輕輕落在頭發(fā)上,像母親在親切地撫摸著我,多幸福??!”
生2:“桂花落在我的頸間,有一股癢癢的、酥酥的感覺,多舒服??!”
生3:“桂花落滿一身,我就像天宮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p>
作者這句話雖然看似簡單,卻意蘊深刻。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探究文義,不僅感受到了搖花給作者帶來的快樂及無窮回味,而且看到了一幅美麗而又溫馨的畫面。這一生成的新的教學資源,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也讓課堂教學過程更充實、更豐富。
語文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主陣地、幸福的樂園,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策略,促進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