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4月10日
地點:北京清華大學紫光國際交流中心
人物:張鳴 吳思
張勛復辟,從開始到結(jié)束,不過12天。有關這段已經(jīng)蓋棺定論的歷史,人民大學教授張鳴卻有著自己不同的見解。他將1917年張勛復辟前后的中國社會作為主要關注點,出版了新書《共和中的帝制:民國六年,中國社會的兩難選擇》。4月10日,中南博集天卷讀行者圖書在紫光國際交流中心舉辦了一場讀者沙龍,張鳴與著名歷史學者吳思展開對談,探討“共和中的帝制:民國的選擇”。
張鳴通過對北洋時代史料的深入閱讀,對那個時代的人物所做的選擇,反而有一種理解與同情。
張鳴在新書中講述了一個與傳統(tǒng)觀點完全不同的張勛形象。這位辮帥雖然拖著前清的發(fā)辮,在為人處事、帶兵打仗方面,并不比其他北洋將領“外行”。而且,在理財方面,他更是大膽借鑒西方經(jīng)驗,大量投資洋務企業(yè)、礦產(chǎn),由此保障其失去軍權(quán)后仍能活得非常愜意。對于一貫被稱為“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張勛復辟”,張鳴更是指出,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有著近兩千年帝制傳統(tǒng)的國家,君主立憲制或許是一個好的選擇——只是由于歷史諸多因素的巧合,我們才走上了議會共和的道路。張勛復辟,除了其個人的因素外,還有著文化保守主義者面對民國初年社會動蕩、政局不穩(wěn)的局面,希望借“帝王”的權(quán)威,改革政治、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初衷。
張鳴在書中序言寫道:“客觀地說,民國時期接連兩次帝制復辟,操盤者本質(zhì)上都是民意論者。他們實行復辟,其實都是著眼于國情,喜歡帝制的國情民意。無論怎樣強調(diào)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在袁世凱稱帝和張勛抬出清廢帝的事件中,都找不出底層民眾對此的抗議。相反,老百姓對皇帝又來了,還挺歡迎。尤其是第二次帝制復辟,當北京市民聽說皇帝又坐龍廷了,幾乎是一片歡騰,家家戶戶掛龍旗。這里頭,其實沒有辮子兵挨家挨戶地威逼,張勛的時代,還沒有人想到這樣控制居民。再說,他一共就帶了五千人,想這樣干,人手也不夠。那個時代,是個放任自流的時代,老百姓其實不用這樣表達對政治行為的態(tài)度。共和的時候,他們沒掛五色旗,復辟了,他們也不用掛龍旗。凡是這樣做的,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一個小警察在胡同口吆喝一聲,大家就都照辦了。龍旗的市場大好,于是有人突擊用紙糊,小販滿街賣,一個大子一面。吃棒子面窩頭加咸菜的百姓,指望皇帝能帶給他們便宜的米和面。當然,皇帝回來了,面包也是不會有的。一個有兩千多年帝制傳統(tǒng)的國度,驟然變成共和體制,沒了皇帝,民眾的確感到不習慣、不自在。將中國辦成共和的人們,卻又做不好共和,或者說,根本不會辦共和。所以,舉國上下,怎一個‘亂’字了得?掛龍旗,無非是這種不習慣、不自在的反彈。中國需要一個皇帝,民眾需要一個王法。但是,底層社會卻沒法兒推出一個皇帝來,即使推出來,也沒有人認賬。而上層社會一部分人推出的皇帝,另一部分人也不認可。袁世凱做不成,小溥儀,也坐不穩(wěn)。即使坐穩(wěn)了,也沒法兒帶給民眾好日子。共和做不好,退回帝制去,又不成。這就是當時中國可悲的現(xiàn)實?!?/p>
張鳴認為,民國制憲的種種嘗試之所以失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們的觀念里對于“皇帝制度”非理性的膜拜與推崇。而在一個政黨互相攻訐,地方向中央推諉責任的情況下,無論是袁世凱還是張勛,都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強大的,整合所有政治資源的體制,這反而使他們成為眾矢之的。而細看歷史,他們的選擇其實多有無奈。張勛將君主立憲體制比作一鍋“夾生飯”,人們不斷推翻又不斷嘗試。正是由于對政治體制缺乏耐心,并且在政治活動中缺乏寬容與政治智慧,最終讓那個時代淪落在傳統(tǒng)王朝更迭的命運之中。
兩位學者還與到場聽眾分享了他們的治學心得。張鳴謙虛地說自己是“野路子”出身,沒有經(jīng)歷過歷史學系統(tǒng)的專業(yè)訓練,讀書治學都是由問題意識與興趣所驅(qū)使。他認為歷史研究的根本在于大量地占有并接觸史料,使得被意識形態(tài)所歪曲的歷史逐漸歸位,任何的史學理論都應建立在對于歷史扎實、充分的實證研究之上。而通過閱讀史料的過程中,也對原來所習以為常的歷史事實,產(chǎn)生了懷疑。吳思與張鳴相反,他將歷史分為系統(tǒng)與專題,將歷史上的事件與細節(jié),歸納于自身的體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