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黃龍溪古鎮(zhèn),某茶樓。
67歲的李伯清將一溜麻將牌狠狠一推,清一色?!白屇銈冓A我的錢,格老子,這下總算報仇了!”
對于師傅的亢奮,旁邊的三位弟子不以為然:莫說這么早,你只是贏了一把而已,總數(shù)還是輸起的。
——嬉笑怒罵,晃晃悠悠。從1994年出道算起,李伯清已經(jīng)在這個行業(yè)里行走了整整二十年。
了解李伯清的人,習慣于將他和趙本山、郭德綱等進行對比。有人甚至喊出了“北有趙本山,南有李伯清”的口號,但李伯清卻一再強調(diào)彼此之間毫無可比性,“都是賣嘴上功夫的。但終究來說,一個說評書的,一個演小品的,一個說相聲的,根本不在一個領(lǐng)域。比什么?”
不能比,本來就不一樣的人生本來就不能比。就像如今的趙本山、郭德綱早已造就了各自的演出帝國,而李伯清卻依舊在成都平原的茶館里,優(yōu)哉游哉地過著他的半仙生活。商業(yè)包裝、品牌營銷、粉絲維護、全國影響……這些名詞在李伯清眼里,都有點“假”。
真真假假,本來就是這個世界的辯證法,就像商業(yè)化與非商業(yè)化之間,你能說哪一種才是最好的“玩法”?二十年里,李伯清一直按著自己最為享受的方式出牌:無論是當時懵懵懂懂闖入評書世界,成名后避免麻煩謝絕春晚,還是在大紅大紫時選擇皈依佛門……
他用一種袍哥姿態(tài),回應(yīng)不斷變化的世界,進而走上一條非典型的藝人生存道路。當然,李伯清的活法外人不一定理解亦很難復(fù)制,就像一局麻將牌,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做成“清一色”的。
李伯清和李宇春
2006年,湖南衛(wèi)視元宵晚會,演員候場室。人氣正旺的李宇春在保安的擁簇下走進后臺,她徑直走到坐在角落的李伯清面前,恭敬地彎腰致禮:“李老師好?!?/p>
同是四川人,都在舞臺上,兩代人之間卻有著迥異的人生經(jīng)歷。
1947年,李伯清出生在四川資陽一個農(nóng)村家庭。在1990年代之前,貧困是他生活的主旋律:拉過板車、當過搬運、打過鐵、賣過涼水、修過自行車……文化程度不高的李伯清為了“活著”,幾乎干過一切體力活。
“當時我并不熱愛藝術(shù),選擇評書是因為沒路走了,要吃飯?!?/p>
轉(zhuǎn)機來自1994年。當時成都流行茶文化,全城大街小巷林立的茶館給了說書人巨大的市場。時勢造英雄。眼紅說書人“甩嘴皮就能賺錢”的李伯清,也懵懂地站上了講桌。
初生牛犢的他對傳統(tǒng)評書并不熟悉,不知道“丞相該戴什么帽子”,也鬧過“皇家寶庫一開,只見里面四雙尼龍襪子、三塊電子手表”的笑話。為了和傳統(tǒng)說書人區(qū)分開來,李伯清另類地自創(chuàng)起段子來。他將社會中虛情假義的人情世故,以及假煙假酒注水豬肉等現(xiàn)象,用閑扯的方式說了出來。因為能引起底層群眾的共鳴,他所駐場的悅來茶館生意火爆,名聲不脛而走。
“當時收入按門票提成,每個客人3元錢,茶坊提2元,我提1元。一個月能拿到幾百元的收入!”
一炮而紅的李伯清,將這種評書風格發(fā)揮到了極致。他甚至還創(chuàng)造一個詞來定義自己的風格:散打。意為以形散神不散的評書內(nèi)容,配搭詼諧幽默的話語加上如同武生般的動作,來描述社會的種種現(xiàn)狀。
1994年底,李伯清開始在四川評書圈內(nèi)聲名顯赫起來。很快,四川音像出版社找到他,希望進行合作,將散打評書錄制成磁帶,然后按照銷量提成。窮怕了的李伯清沒有放過這樣的大好機會,雙方一拍即合。第二天,出版社的人就背著機器來到茶館,為他錄制了人生中第一盤散打評書磁帶。
正是這盤如今看來很是粗糙的產(chǎn)品,為李伯清帶來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
盡管現(xiàn)在早已忘了磁帶究竟賣了多少盤,但他清楚地記得,事后提成,自己賺到了6000元錢!嘗到甜頭的出版社和李伯清迅速推出了第二盤專輯,同樣也得到了5400元的收益?!爱敃r沒有版權(quán)的概念,根本不清楚出版社究竟賺了多少,只知道自己垂涎已久的彩電終于到手了?!?/p>
磁帶的推廣讓李伯清徹底紅遍四川。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大街小巷都在播放他的評書,三教九流的人都是他的粉絲。越來越多的演出公司邀請他登臺,甚至開出500元一場的“天價出場費”。
那個年代的李伯清,走紅程度絲毫不亞于2005年的李宇春。
一次在綿陽演出,李伯清中途內(nèi)急,找到個路邊衛(wèi)生間急匆匆跑過去。正當他從包里掏出錢準備買票時,守門的保潔小妹激動地喊道:“李老師?。〔皇召M!隨便上!隨便上!”
向左向右走
盡管功成名就,但在李伯清的心里,有件事一直如鯁在喉。
2000年5月,驕陽似火,李伯清獨自駕車前往重慶。當車行至川渝交界時,他突然停了下來,推門而出,向成都和重慶方向先后三叩首、三杯酒。
——他希望用這種江湖化的方式,來了結(jié)對這座城市的牽掛。
離開成都,選擇重慶,源于一個“名分”。
記者問:“當時的你已經(jīng)在整個四川地區(qū)家喻戶曉了,名分真的那么重要?”
李伯清毫不猶豫地回答:“重要!當時做夢都想得到這個?!?/p>
事實上,“名分”一直是李伯清心中的痛。早年在工地上打小工時,一次單位組織員工看電影,當他前去領(lǐng)票時,卻被通知“臨時工沒有”?;蛟S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名分”就深深地刻在了李伯清的心里。
“我們這一代人,接受的是傳統(tǒng)教育,對名分看得很重,渴望被主流所接納。在評書界干了這么多年,我必須要有名正言順的歸屬!說穿了,我在乎大眾的關(guān)注,更在乎官方的承認?!?/p>
盡管朋友勸誡他,進入體制內(nèi),就不能像以前那樣商演賺錢了。但固執(zhí)的李伯清根本不予理睬,甚至用婚姻來形容自己和名分的關(guān)系:人最大的幸福就是結(jié)婚。哪怕婚后第二天就離,但要的就是這個身份。
為了給自己正名,李伯清數(shù)次“逼宮”成都文化系統(tǒng),但尷尬的是,努力卻只換回模棱兩可的答案:他希望加入的峨眉電影制片廠只為他提供中級職稱;而另外一個選擇四川省曲藝團,也僅是招聘合同員工。
李伯清徹底絕望。
爭取名分的風波并未平息。很快,麻煩找上門來。
1999年,李伯清在演出前突然接到朋友的電話,對方婉轉(zhuǎn)地告訴他,演出時不要太過指責社會風氣,盡可能地多歌功頌德,這和他往日赤裸裸的抨擊風格截然不同。對于朋友的轉(zhuǎn)告,李伯清沒有理會,在臺上依然抓住社會痛腳狠狠責罵。
“為什么以前能說,現(xiàn)在卻突然要求封口?”漸漸地,越來越多關(guān)于他評書內(nèi)容無聊、演出風格低俗的指責聲隨之出現(xiàn),氣憤的李伯清開始厭倦這種受制于人的生活,從小深受袍哥文化影響的他,一度有了“大不了再回去拉板車”的沖動。
正當李伯清心灰意冷時,一山之隔的重慶伸來了橄欖枝。2000年,重慶市群眾藝術(shù)館以“人才引進”的方式邀請他前往工作,除了承諾讓他擔任副館長一職外,還解決人事關(guān)系、職稱等所有問題。
盡管接受邀請就意味著離開四川,但渴望得到歸屬的李伯清還是沒有絲毫猶豫,“第一次感到自己是有組織的人了?!?/p>
2000年5月,李伯清來到山城,心懷感激之情的他很快投桃報李來:開辦了工作室,廣招徒弟;除了數(shù)次率隊參加演出活動外,還接連推出《李伯清散打法輪功》、《抓壯丁》、《天府龍門陣》等系列評書。很快,重慶刮起了“李伯清旋風”。
沒想到的是,李伯清的“決定”卻在成都引發(fā)軒然大波。成渝之間看似不得不恨,實則不得不愛。眼看曾經(jīng)的城市名片轉(zhuǎn)投“敵人”陣營,不少網(wǎng)友在網(wǎng)上瘋狂攻擊李伯清,稱其“為了名利什么事都做”,號召大家抵制李伯清。
“你可以說我丑,說我低俗,但你不能說我人品有問題!”過多的責難讓李伯清火上心頭,憤怒的他氣急地吼到:“我就算死,連骨灰也不會撒回成都!”
下臺階,上臺階
真的再不回去?李伯清清楚自己只是一時嘴硬,“就像兒子受到母親責罵,離家時放話一輩子不會回來,難道真的不回去了?”但倔強的他始終拉不下臉面來率先低頭;同樣對于成都聽眾來說,李伯清的出走,也讓他們覺得生活中少了什么。
雙方都在等待臺階,等待一個能讓彼此都“下”得了的臺階。
機會終于在兩年后到來。2002年,在成都媒體和四川省演出公司的牽線下,李伯清首次回到成都,接連兩天舉辦了“李伯清最新散打?qū)觥薄?/p>
初回成都的李伯清很是擔心:當初的“狠話”幾乎得罪了全部聽眾,而這次演出大家是否會買賬?是否還會像以前那樣為自己“扎起”?
大幕拉開。心懷忐忑的他掀開幕布走上臺時,出現(xiàn)在他面前的是近千觀眾的歡呼聲。那一刻,李伯清微微地低下頭,眼角濕潤。
——李伯清和成都重歸于好。2002年后,李伯清開始成渝兩地跑,也開始帶領(lǐng)自己兩地的學生相互交流,互通有無。
2006年,李伯清人生中的另一個臺階悄然來臨——春晚語言類負責人何慶魁,力邀李伯清登臺演出。
春晚無疑是藝人最為夢寐以求的舞臺。趙本山、馮鞏們正是從在這里走向全國市場,得知李伯清被邀請后,朋友們興奮地恭喜他,甚至還勾勒起老李借勢春晚率領(lǐng)徒弟進軍全國市場的前景。
但出人意料的是,李伯清拒絕了這一讓自己再上一個臺階的機會。事隔多年,當記者問及放棄春晚是否后悔時,李伯清深吸了口煙,淡淡地說:“無所謂后不后悔,那個平臺或許從來就不適合四川或者南方?!?/p>
那年春晚,李伯清弟子張德高登臺演出了小品《耳朵》,盡管頗具新意,但因為語言以及地域文化差異,最終沒有給觀眾留下太多回憶。李伯清一語中的。
事實上,與東北二人轉(zhuǎn)、天津相聲不同,四川話很多外地人聽不懂,如果將這些本土段子改為普通話,效果又會大打折扣。此前因為不會普通話而鎩羽央視曲苑雜壇的慘痛經(jīng)歷,讓李伯清對全國市場心存顧忌。
同樣在那一年,趙本山的本山傳媒在經(jīng)歷了3年時間積淀后,接連推出《劉老根》、《鄉(xiāng)村愛情》等數(shù)部電視劇,從中大把獲利之余更是將東北二人轉(zhuǎn)推向全國;而遠在北京的郭德綱,則率領(lǐng)德云社成員舉辦起轟動一時的天價相聲宴,盡管票價高達1800元,但仍被無數(shù)擁躉一搶而空。
與外面世界的鑼鼓喧天不同,李伯清內(nèi)心一片平靜,甚至逐漸厭倦起名利場來。在他心中,商業(yè)化不是不可以,但如果要自己刻意去追求,顯然違背了底線:“人各有志,對其他同行如何發(fā)展不便于評價,我只想做好自己?!?/p>
家與出家
放棄春晚舞臺,卻依然有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慕名前來。那段時間,不少“有實力”的粉絲為了表達對李伯清的喜愛提出送房送車,甚至還有人在外地籌備散打?qū)?,但李伯清卻一一婉拒,“欠人情總是要還的?!?/p>
越來越厭倦凡俗瑣事的李伯清,干脆于2007年在四川彭州三昧禪林皈依佛門:“終于能讓自己靜下心來研究一些以往忽略的東西?!薄蟮脑蛟谟?,出家后能和炒作以及商業(yè)斷絕關(guān)系,自己今后只在公益活動中現(xiàn)身,安靜不少。
皈依佛門,割棄世俗凡物。但如果說還有一事讓李伯清留戀的話,那就是散打評書的凋零和失傳。
2010年,皈依已有三年時間的李伯清第一次出現(xiàn)在媒體面前。此時的散打評書早已在網(wǎng)游、電影等新興娛樂方式的沖擊下日漸式微。很多人勸他再度出山,但李伯清想得更多的卻是傳承。
記者問:“這么多弟子,難道都不適合?”李:“他們都太過浮躁,沒一個能接班?!庇浾撸骸皼]刻意要求他們只研究散打評書?”
“沒必要。隨他們自己發(fā)展?!崩畈宕曛种械哪钪?,深吸一口煙,半閉著眼淡然地回答。
在民間文藝傳承中,李伯清無疑是個異類。和趙本山、郭德綱要求弟子必須傳承本門藝術(shù)不同,李伯清采取的是“放養(yǎng)”政策:愛干嘛干嘛。從1995年收大徒弟凌琳算起,20年來他曾前前后后收過近百名徒弟,但這些弟子卻無一人接管了師門的“正宗”散打評書,更多的則是往小品、歌曲、情景劇等領(lǐng)域發(fā)展。
也正因如此,凌琳如今在重慶靠情景劇演出風生水起,長期跟隨李伯清左右的廖健主攻方向也是節(jié)目主持。弟子們的“不務(wù)正業(yè)”讓李伯清很是無奈:“現(xiàn)在他們心雜了,一會要唱歌,一會演小品,根本潛不下心來研究散打,這怎么傳承?”
盡管在傳承上放任弟子,但在師門規(guī)矩方面,李伯清卻格外看重。
2010年,李伯清召集李家軍去瀘州進行公益演出,除了弟子叮當外,其他徒弟都到場了,看到李伯清臉色微有變化后,廖健背著師傅打了電話“師父生氣了。”一句話讓遠在重慶的叮當連夜開車趕往瀘州,跑到師父跟前聲淚俱下地檢討自己的錯誤?!胺湃伟l(fā)展無所謂,但如果連師傅的話都不聽了,那就嚴重了?!?/p>
通常來說,業(yè)內(nèi)為了有效管理弟子,師傅通常都會和弟子采取合約制管理:弟子簽約師傅所開設(shè)的演藝公司一定年限,雙方按合同辦事,以法律約束。趙本山的本山傳媒、郭德綱的德云社皆是如此。
“他們的徒弟,既是弟子,也是員工;而我的徒弟,就是子女?!北M管很多人都勸李伯清學習同行成立公司,但一向秉承“師徒關(guān)系單純點好”的李伯清一再拒絕:“他們能通過組織徒弟演出賺錢,從中提成也是天經(jīng)地義的,而我老了,沒精力來搞公司,也不想搞公司?!?/p>
“放養(yǎng)”沒有讓李伯清通過學生賺取錢財,反而還不時貼錢給弟子應(yīng)急。2003年,有演藝商找到李伯清徒弟,說組織一批人到美國商演,但前期費用需要大家先墊付。徒弟張羅忙活一番,湊夠了100來萬元的前期經(jīng)費,不料卻被中間商悉數(shù)卷走。
得知情況后,李伯清拿出所有積蓄:“這個事是你辦的,沒辦好,你就要承擔責任,不能讓別人蒙受損失,先把錢拿去還了。”
這種另類的師徒關(guān)系拉近了他和弟子之間的關(guān)系。通常節(jié)假日,弟子都會在李伯清家中齊聚,陪師傅喝茶聊天,同時毫不拘束地贏師傅錢財,惹起師傅笑罵,其樂融融。
去平原,不去江海
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立場,不同的人所屬的世界本就不一樣。
有人說,李伯清這么多年來,以他的名聲,要是開演藝公司,早已賺得盆滿缽滿了。就連周立波在2012年到成都開專場演出時,也不無都感嘆,“早在10多年前李老師就開始從事脫口秀了,可惜就是沒賺到錢?!?/p>
性格決定一切。在功成名就的當年,他也曾開過諸如“李伯清茶樓”、“李伯清火鍋”等產(chǎn)業(yè),但總是耐不住守店的麻煩?!芭笥褯_著你才去消費,如果你人都不在,那有什么意思?而每天守在店中又實在浪費時間?!贝送?,李伯清性格豪爽,在每每有朋友捧場時,總會堅決不收錢。
“我這性格就不適合做生意,做啥虧啥?!崩畈逭f。
為了增加四川藝人在全國范圍的知名度,李伯清也曾嘗試過影視拍攝?!陡P歉哒肇i八戒》中的“驢魔王”一角是他不愿提及的往事,因為“太丑了!”同樣,2012年由他和吳孟達主演的電影《大人物》,最終也沒達到預(yù)期效果。
至于周立波坦言的“李老師沒有營銷理念”,更是李伯清商業(yè)嘗試的尷尬情況。在2010年之前,李伯清從來沒有“經(jīng)紀人”這個概念,有人找他演出時,他卻憑心情好壞以及對方演出性質(zhì)來決定參演與否。
有時候?qū)嵲诘K于朋友的情面參加商演,李伯清也不會像其他藝人那樣演出前非得簽訂個合約,“朋友叫去幫忙,你還斤斤計較?”
2013年,在看到趙本山和郭德綱將自己的演出公司越做越大之時,李伯清也曾喊出在云貴川地區(qū)打造李伯清工作室的豪言壯語,甚至還得到包括馮家妹、沈伐等一干巴蜀明星的支持。但時隔不到一年,這個計劃就胎死腹中,因為“太累了,不想做了?!?/p>
這個世界,有人適合在平原里生活,有人適合在江海里航行,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是否活得不累。
如今的李伯清依舊過著自己最愛的生活:盡管簽約經(jīng)紀公司,卻和經(jīng)紀人約法三章,不接商業(yè)活動,平時沒演出的時候,不要來打擾自己。隨時換手機號碼的他每天念念經(jīng),和三四好友打打牌。他不喜歡開車,“反正在城市中打車,很多司機看到我這張臉都不收錢,要車做啥?”
不久前,李伯清玩起了微博。當他喊出了一句“喂”后,粉絲人數(shù)迅速漲到190萬。對于每個粉絲留言,李伯清總會盡量回復(fù),他說,“有人關(guān)注你,那是你的榮幸。別人的上網(wǎng)費電費,用一塊錢你沒補貼八角嘛,有啥必要擺譜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