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世紀以來,隨著圖書館權利以業(yè)界學者為主要傳播主體,以專業(yè)期刊為研究載體,以圖書館學會為聯結促動樞紐,以各類會議為宣講渠道的發(fā)展,圖書館權利思想在我國圖書館界得到了廣泛傳播,使得我國圖書館讀者服務理念和實踐因外來權利理論的本土化而有所改變,我國的讀者服務制度也因此得到了發(fā)展。這種借鑒與取舍的過程實際是圖書館權利思想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文章主要探討了圖書館權利思想移植及本土化現象之關聯。這種關聯,既表現為國際“人權”、“知識自由”等相關理論因多元文化存在理論維度上的相對性,也表現出由于中外政體不同,社會文化、習俗和道德觀念的差異,使圖書館權利思想的移植與本土化存在諸多矛盾和沖突。
關鍵詞:圖書館權利 知識自由 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 D912.16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4)06-0046-09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Transplant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Library Right Thought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library rights thought has been widely spread in China library circles. In the process, the scholars acted as the main subject, professional journals as the carrier, the library associations as the joint actuator hub and all kinds of meetings as publicizing channel. The localization of foreign rights theory has changed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library reader service and the reader service system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changed too. The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and \"intellectual freedom\" theory are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 multicultural factors. There are many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 library rights transplantation and localization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regimes, social culture, customs and ethics between Chinese and other countries. Making clear the effect of these factors has a special meaning on Chinese library rights system content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Key words "library rights; intellectual freedom; social responsibility
1 引言
2013年3月21日《光明日報》發(fā)表孟其真的《圖書館,請擇善而藏》一文,開宗明義指出:“百里挑一,擇善而藏,讓讀者不僅能看書,更能看好書,‘片紙只字皆有益于思想’是圖書館水準和價值的最重要體現。如果讀者入館最容易讀到的是厚黑和騙術,館長們何以安心?”[1]以此對首都圖書館的藏書內容和質量提出質疑。一石激起千層浪,竹帛齋主程煥文教授翌日發(fā)表博文“人有好惡,書無好壞”,重申圖書館權利基本價值觀,認為:圖書館,凡是有文字的紙片,不論“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也不論“革命的”還是“反動的”,更不論“高雅的”還是“低俗的”,都應該盡可能地收藏和保存。圖書館在藏書建設上必須保持客觀中立,不受任何思想意識和社會勢力的干擾和影響,不越俎代庖地替任何意識形態(tài)、團體和個人判斷藏書的優(yōu)劣好壞或者收藏與剔除。在讀者眼中,圖書有好壞優(yōu)劣,但是在圖書館人眼中,圖書就是圖書,一視同仁,沒有好壞優(yōu)劣[2]。重申圖書館藏書和借閱的中立性原則,以維護圖書館權利。該文引來眾多跟帖,贊成者反對者各執(zhí)一詞。贊成者觀點是相似的,反對者中有言:如果人有善惡,書無好壞,那么,低俗的乃至色情書都可以進入圖書館了;有同行直言:很多書你不會給兒子看,不會給女兒看,你自己都罵它是垃圾,你卻收藏給別人看,還說書沒有“好壞優(yōu)劣”;還有跟帖從采訪經費不足,采訪人員水平,出版市場亂象來反駁“書無好壞”之說,一時出現近年來罕見的“論爭”。該論爭客觀反映出業(yè)界部分館員對知識自由的模糊認識,對圖書館權利思想的疑惑和質疑。為此,《圖書館建設》2013年第9期組織筆談,請業(yè)界著名學者吳晞、李超平、蔣永福、褚樹青、劉洪輝、俞傳正、宋顯彪等專題探討此問題,專家們意見也不盡相同,但使得前幾年探討的熱點問題“知識自由”、“圖書館權利”、“圖書館中立”等再次引發(fā)大家熱議。
事實上,此類指責在近幾年時有發(fā)生,2005年的“蘇圖事件”,北大教授漆永祥嚴詞發(fā)出抗議:誰限制了一個學者使用善本的權利?其言如今看來仍讓人心有戚戚,“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們才能放心地、無所顧慮地、不用軌彎轉角地前往各地圖書館,查閱、復制與抄錄所需要的古籍,獲得我們應有的權利,受到應有的尊重,得到應得的尊嚴!”[3] 引起一場大討論。顯而易見,兩則案例時差近十年,均指向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收藏與利用問題。這引起筆者的思考,基于“人權”的“知識自由”、“圖書館權利”等現代圖書館觀念自誕生之日起即存在爭議。圖書館權利思想被業(yè)內學者引介入中國亦只有十余年時間,從社會認知角度看,分歧很大,即使是業(yè)內同行,對此亦多有困惑。其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人權普遍性與文化特殊性所帶來的困境。具體在圖書館領域,是“圖書館的中立性”原則與社會制度、意識形態(tài)、文化傳播和社會責任的“非中立性”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的諸要素間的相互影響即是移植與本土化現象之間的關聯度。這種關聯因素致使圍繞“權利”問題在觀念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中必然會發(fā)生沖突,即使在標榜民主自由的西方國家,以“知識自由”為理論基礎的“圖書館中立”亦在與公共道德、公共秩序、立法司法等多方博弈中前行。認真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分析其相互影響因素,對客觀理解圖書館權利思想內涵,促使圖書館權利基本思想逐步實現本土化,并尋求在圖書館實踐中的社會認同和支持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 移植與本土化過程:圖書館權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移植和借鑒過程,是圖書館權利思想本土化的過程。關于本土化,國內早有討論,頗具代表性的觀點認為:法的本土化“指任何國家的法律要發(fā)揮其內在的價值、功能和社會作用,必須與其本國(本地區(qū)、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傳統(tǒng)以及風俗習慣等密切結合,成為該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人們所接受并自覺遵守”[4]。其實質是外來法文化內化為本國化的過程。由此,包括圖書館權利思想在內的國際現代圖書館觀念的吸收借鑒,并內化為中國的圖書館核心價值理念,其前提是國際圖書館權利思想在中國圖書館界的大力傳播和影響。
2.1 傳播內容
自1939年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理事會通過《圖書館權利法案》開始,經過70余年國際圖聯、世界各國圖書館組織的推動,圖書館權利思想得到國際圖書館界的普遍認可。中國對此問題的系統(tǒng)傳播和研究相對滯后,初起于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主要成果包括三個方面:
(1)國際圖聯及其相關組織、世界各國關于圖書館權利和圖書館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等相關文件的文本翻譯。業(yè)界對國外圖書館權利的研究首先關注的是對國際圖聯及其相關組織、世界各國關于圖書館權利和圖書館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等相關文件的文本翻譯。除散見于報刊的零星譯文,主要集中收錄在兩部著作中,一是1990年出版的《世界圖書館事業(yè)資料匯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它集中譯出50余篇國外資料,其中收錄了杜聿玉譯自美國《圖書館雜志》1979年第5期的《美國圖書館權利法案》,收錄了劉國鈞所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共圖書館宣言》《大都市圖書館國際協(xié)會公共圖書館宣言》《圖書憲章》等與之相關文件文本。鮑振西在為此書所撰前言中說:“早在兩年以前,文化部圖書館事業(yè)管理局科教處就著手搜集資料”。前言寫作于1988年,那么這些資料的翻譯當在1986年,表明已有學者關注到圖書館權利問題。這是目前筆者所見國內最早翻譯的權利法案中文本。二是2007年程煥文、張靖編譯的《圖書館權利與道德》 一書。該書收錄了國際圖聯/自由利用信息與表達自由委員會的政策文件13份,各國國家圖書館協(xié)會制定或采用的關于知識自由的聲明12份,各國或地區(qū)圖書館協(xié)會通過或采用的圖書館員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33份,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制定和采用的《圖書館權利法案(1996)》及其21份闡釋,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制定和采用的關于知識自由的聲明、政策和指南24份,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理事會采用的知識自由相關決議18份。該書集國外圖書館權利和圖書館員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相關成果翻譯大成,對研究“圖書館權利”的國際、國別特點提供基礎資料。該書在編譯上有兩大突破:(1)“序錄部次”。全書分為六部分,每部前以“概述”對內容作簡單闡釋;(2)淵源有自,方便核查。先收錄政策原文,后輔之參考譯文;每一政策文本列出政策原名、譯名及網址。整書體例嚴謹,為后續(xù)研究者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2)對圖書館權利思想的解析和相關研究。筆者以“圖書館權利”“知識自由”為主題詞分別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991~2013年間刊發(fā)的相關論文,其中“圖書館權利”主題論文 231篇,“知識自由”主題論文224篇,去掉重復和關聯性不強的論文,共有相關研究375篇,相關論文作者400余人,最早系統(tǒng)研究圖書館權利及其相關問題(圖書館精神、讀者權利、圖書館職業(yè)道德、圖書館制度、知識自由、信息自由等)的以李國新、程煥文、蔣永福、范并思等著名學者為核心作者。
李國新在其2000年所著《日本圖書館法律體系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第六章全面解析了日本的圖書館自由。系統(tǒng)地介紹了日本圖書館自由的含義與原理,日本圖書館自由運動的歷史進程,日本《圖書館自由宣言》的主要內容,日本的《圖書館員倫理綱領》,這是筆者所見最早的系統(tǒng)研究圖書館權利的論著。其后,他發(fā)表多篇論文闡釋圖書館權利思想,如《日本的“圖書館自由”述論》[9] 《日本“圖書館自由”案例研究》[6] 《圖書館服務與利用者權益保護》[7] 《對“圖書館自由”的理論思考》[8] 《圖書館權利的定位、實現與維護》[9] 等在理論界產生了很大學術與社會影響的系列論文。
程煥文教授在為《中國圖書館學會2005年年會征文通知》 “圖書館權利”分主題作注釋時在業(yè)內最早提出了“圖書館權利”一詞。雖然對“圖書館權利”這個“學術術語”學者執(zhí)不同意見,但最終“圖書館權利”一詞得到業(yè)界廣泛認同,并流行開來。程煥文教授也在除主持翻譯《圖書館權利與道德》一書外,經過多年對圖書館精神、圖書館權利的研究,2011年又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研究圖書館權利的專門著作,也是我國第一個正式立項的有關圖書館權利的科學研究項目成果——《圖書館權利研究》(北京:學習出版社)。
在研究“圖書館權利”的學者中,以蔣永福論著最多。他專注于以公共圖書館制度、知識自由、信息自由等為關鍵詞的圖書館權利研究。產生較大學術影響的有《維護知識自由:圖書館職業(yè)的核心價值》[10] 《知識秩序知識共享知識自由——關于圖書館精神的制度維度思考》[11]《信息自由信息權利與公共圖書館制度》[12] 《“圖書館權利”研究反思》[13] 等。范并思也一直關注公共圖書館精神、圖書館核心價值觀、讀者權利等相關問題研究,影響較大的研究成果有《論圖書館人的權利意識》[14]《現代圖書館理念的艱難重建——寫在〈圖書館服務宣言〉發(fā)布之際》[15] 《權利、讀者權利和圖書館權利》[16] 等,并與倪曉建合作起草了中國《圖書館服務宣言》。繼之而起的李超平、潘燕桃、宋顯彪等學者在圖書館權利方面也有獨特的視角。
(3)圖書館權利的保障主體和保障內容。通過學者系統(tǒng)翻譯國際圖聯以及世界各國“圖書館權利”“圖書館員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知識自由”等相關文本,多角度研究圖書館權利思想體系,中國圖書館界明確了三個問題:一是圖書館權利的理論基礎;二是保障主體;三是保障內容。對于保障主體:理論界形成了幾種觀點:其一圖書館員職業(yè)集團權利說。以李國新為代表,他認為: “從美國、日本業(yè)已形成的圖書館權利觀念和規(guī)范可以看到,所謂圖書館權利,是圖書館員職業(yè)集團為完成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職責所必須擁有的自由空間和職務權利”[17] ;其二公民權利說。以程煥文為代表,他認為“圖書館權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平等、自由和合理利用圖書館的權利”[18];其三公民和圖書館權利說,以范并思為代表,他認為:圖書館權利有兩種權利,公民接受圖書館服務的權利和圖書館人的職業(yè)權利[14] 。三種觀點的表述有所差異,但依筆者看來,其實質并無多大差別。就邏輯而言,筆者更贊同李國新的觀點。作為一個職業(yè)集團頒布的《圖書館服務宣言》,自然是代表圖書館職業(yè)做出的對公眾的服務承諾,其邏輯主語應是圖書館,所保障內容的文本意義主語也是圖書館,那么圖書館權利的保障主體直接的是圖書館,間接的是公眾,是由圖書館完成利用者的知識自由權利。在保障內容上理論界并無異議,將“圖書館權利”內容概括為:自由收集信息的權利和義務、自由提供信息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圖書館用戶隱私和機密的權利和義務、反對審查的權利和義務[18] 。這種核心價值觀取向被概括為是圖書館在收藏和借閱文獻中保持中立的原則立場的行業(yè)規(guī)范體現。
2.2 本土化成果:制訂《中國圖書館員職業(yè)道德準則》和《圖書館服務宣言》
通過圖書館學會、精英學者、學術期刊等多渠道傳播,使得包括圖書館權利思想在內的國際現代圖書館理念和做法全方位滲透進中國圖書館界。根據國際圖書館學界圖書館權利體系建設經驗,一般由行業(yè)協(xié)會分別制訂圖書館權利(自由)宣言和圖書館員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前者為對外的“服務承諾”,后者為對內的“行業(yè)自律”,兩者共同構成維護公眾圖書館利用權利的準法規(guī)文件。
2002年《中國圖書館員職業(yè)道德準則(試行)》(中國圖書館學會六屆四次理事會通過)(以下簡稱《準則》)先行頒布。其在本土化方面突破之處在于:(1)制定《準則》的基本思路是“以自覺的全球眼光和寬闊的國際胸懷、借鑒世界范圍內圖書館員倫理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文明成果”,在法治環(huán)境中、國際視野下確立有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員職業(yè)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19] 。(2)借鑒世界范圍內圖書館員倫理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文明成果,首次在正式文本文件中明確中國圖書館員“維護讀者權益,保守讀者秘密”。“讀者權益”“讀者秘密”等理念曾長期被排除在中國圖書館界之外,《準則》對此內容的確認主要依據我國的《憲法》和國際共識?!稇椃ā反_立的我國的公民權利包括:一是公民的受教育權;二是公民的言論自由權;三是勞動者享受休息權。這些權利與圖書館有密切的關系,圖書館成為實現這些權利的社會載體之一。這些權利在圖書館的表現形式就是公眾的“圖書館利用權”,指每個人依法享有的閱讀權力與利益,這種權利決定了圖書館讀者服務的兩個原則,即自由地無限制的利用和公正平等的利用,也即是現代圖書館觀念一再倡導的圖書館服務的平等原則和守密原則[20]。一部自律規(guī)范的推出,并不能包治“服務”存在的所有問題,媒體曝出的“國圖事件”“蘇圖事件”一而再地強烈觸及圖書館人的神經,“服務”成為社會公眾和業(yè)界同人共同的要求,《圖書館服務宣言》的制訂已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2006年中圖學會在蘇州召開的“新年峰會”上,宣布正始啟動《圖書館服務宣言》制訂工作。幾經討論、幾易文稿,2008年《圖書館服務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正式公布,它從語言、現代圖書館理念多方面吸收國際圖書館宣言的成果,“宣言”開始一節(jié):“圖書館是通向知識之門,它通過系統(tǒng)收集、保存與組織文獻信息,實現傳播知識,傳承文明的社會功能?,F代圖書館秉承對全社會開放的理念,承擔起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閱讀權利、縮小社會信息鴻溝的神圣使命。中國圖書館人經過不懈的追求與努力,逐步確立了對社會普遍開放、平等服務、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盵21]其中“圖書館是通向知識之門”出自《公共圖書館宣言》“圖書館是通向知識的途徑”一句。同時在《國際圖聯因特網聲明》也有類似的表述:“圖書館和信息服務機構為人們提供進入因特網的基本方法、指導和幫助,又是知識、信息之門。還幫助人們克服資源、技術等方面的種種障礙?!盵22] “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平等服務”以及所包括的七項內容與國際圖書館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IFLA的核心價值體系這一“植體”最終通過兩個文件被中國圖書館這個“受體”認同,并基本得到借鑒,當然其中不少條款選擇了中國式表達。但中國的兩個文件,并未從文字上明確表述保障公民的“知識自由”,大概緣于其本身的爭議和敏感性。
3 移植與本土化現象的關聯:圖書館權利思想本土化的主要影響因素
生物學移植理論認為,移植成功的條件主要取決于供體與受體之間質的相似性。指供體與受體之間經濟、政治、文化、宗教、道德、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人口等社會因素的吻合度高低,法律理念、結構、功能、運行機制是否一致,但很顯然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社會,任何制度的移植和本土化都是極為復雜的一項系統(tǒng)工程,原因在于文化的“地方性”。思想觀念的交流常會發(fā)生一定的沖突,文化差異越大沖突就越明顯,制度的移植越困難。世界范圍內圖書館權利思想在中國的傳播和本土化過程是中外不同文明之間的圖書館制度互相借鑒與取舍的過程。另外,自有國家以來,幾乎任何形式的法律文化都避免不了法律之間的移植借鑒問題,幾乎無法想象存在不受他國影響或世界文化大潮影響的國家,可以說包括圖書館權利思想在內的圖書館法律法規(guī)的翻譯和研究是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所產生的一種必然現象。因此本土化成為決定外來圖書館權利思想和制度文化移植成功與否的關鍵一環(huán)。就中國近代圖書館界而言,游離于世界圖書館之外,服務觀念僵化、服務行為水平低。有識之士自覺地意識到與國際圖書館界的距離,引進國際現代圖書館觀念,學習與借鑒西方國家圖書館理論與實踐經驗成為一種共識、一種改革開放以來的主動性行為,這種主動性成為改變現狀的內生力?!皥D書館權利”思想移植與本土化現象的關聯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理論起點的“概念現象”。對“知識自由”的多維認識,出現了一些理論理解分歧和觀念沖突,充分說明“知識自由”具有文化上的相對性;另一方面是與中國本土傳統(tǒng)文化價值系統(tǒng)的沖突問題。因此中國“圖書館權利”概念及其理論的提出應該限定在中國的社會和歷史環(huán)境中,應該以中國法律法規(guī)、條例、慣例、文化特征、道德規(guī)范為基本依據。
3.1 理論關聯:知識自由具有文化上的相對性
圖書館權利思想的理論起點是知識自由。知識自由是圖書館行業(yè)的常用表達術語,見諸其他國際性文件中的其它表述尚有“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新聞自由”“藝術表現自由”“表達自由”等。術語不同,但其各自的內涵和外延實質均體現了多種自由的統(tǒng)一體。對圖書館這個以滿足民眾知識需求為存在意義的社會制度安排來講,保障民眾利用知識的自由自然成為圖書館服務圭臬,“知識自由”術語成為國際圖聯和世界各國制訂圖書館權利和道德規(guī)范時最常使用的專業(yè)術語。
3.1.1 "一般意義上“知識自由”的相對性
一般意義上“知識自由”的相對性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
其一,知識自由的內涵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知識自由。從學理而言,知識自由的相對性有三個理論前提,第一道德范疇,確立的是責任與自由的關系。哈耶克認為:“一個自由的社會很可能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社會都更要求做到下述兩點:一是人的行動應當為責任感所引導,而這種責任在范圍上遠遠大于法律所強設的義務范圍;二是一般性輿論應當贊賞并弘揚責任觀念,亦即個人應當被視為對其努力的成敗負有責任的觀念?!盵23] 第二民主視角,追求知識自由與有限權利。不論民主的實現方式,還是民主的實際操作結果,民主都對知識自由有所節(jié)制,這體現了知識自由的界限。第三法律視角,知識自由不是為所欲為的自由。法律就意味著界限,在國際人權憲章以及世界各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都對知識自由有所限制。以知識自由發(fā)生地的美國為例,知識自由是美國憲法規(guī)定的人的基本權利,確立了公民享有的宗教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等與知識自由密切相關的權利內容。但其亦隨美國時局的變化增加其限制因素,“9.11”恐怖襲擊后聯邦政府頒布的《愛國者法案》,涉及公民隱私權問題。《兒童互聯網保護法》涉及兒童的知識自由獲取問題。知識自由本身的相對性,對整個國際圖書館權利的實行帶來深刻影響,主要是造成圖書館權利與國家安全、讀者隱私權保護、兒童教育等法律和倫理沖突。
其二,不同的政體對知識自由的訴求是大相徑庭的。不同的民族文化蘊育不同的知識自由制度,沒有統(tǒng)一的知識自由。問題不難理解,與知識自由有關的各種觀念和制度,都深深植根于不同的世界各民族文化之中,用一個統(tǒng)一的概念來概括不同民族文化培植出來的知識自由制度幾乎不可能。法律允許民眾表達什么、如何表達以及法律對知識自由的限制、對濫用知識自由者的處罰方式和力度等,都受知識自由所依托的文化因素所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為:一是知識自由及其相關規(guī)定,本身就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帶有這個文化的特質。特定民族的歷史、宗教、習俗、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條件都會對該民族的知識自由制度產生影響。因此在一個國家被允許的知識內容,在另一個國家可能會引發(fā)敵視、甚至是騷亂。有些國家提倡信息的自由流動,而有些國家則對信息的自由流動設置較多的限制,如Google網絡搜索服務提供者在全球不同的國家提供服務時,采取不同的規(guī)則。二是除法律可以承認、保護、限制知識自由并懲罰濫用知識自由者外,某個特定社會占主導地位的觀念,也會對知識自由產生影響。如,2005年9月30日丹麥最大的日報《日爾蘭郵報》刊登了12幅漫畫,漫畫以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為主題。按照伊斯蘭教義,任何人都不能以有形的方式來描繪他們的先知,更不能以丑化的方式褻瀆穆罕默德。漫畫引發(fā)了伊斯蘭國家廣泛的抗議,而丹麥政府和其他轉發(fā)了此類漫畫的西方國家政府,卻以報紙在行使知識自由為由,拒絕對此事進行干預。西方政府的這種不作為,引發(fā)了阿拉伯國家與這些國家之間的外交危機[24] 。本土文化、習俗才是在知識自由基本原則前提下各有特點的主要原因。實際上國際性或各地區(qū)性人權公約和主要國家的立法與司法實踐都支持相對主義的立場。比如《歐洲人權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等。
3.1.2中國知識自由的相對性
中國知識自由的相對性也表現出兩個層面的意義:
一是近幾年來對國際人權、文化權利的認同,這是知識自由、圖書館權利思想得以在中國圖書館界引進的社會“受體”前提。自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政府開始以積極的姿態(tài)投入到與人權有關的國際事務當中去,批準加入了許多國際人權公約,其中與圖書館相關的已經簽署并加入的國際人權公約有《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兒童權利公約》等,這幾個公約都將“知識自由”作為重要的保障內容?!妒澜缛藱嘈浴罚摵蠂髸?948年12月10日第217A號決議通過并宣布)是一份旨在維護人類基本權利的文獻。其中有三條內容對當時的圖書館界產生了思想觀念上的根本變化:“第十八條 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權利”;“第十九條 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fā)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第二十二條 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有權享受社會保障,并有權享受他的個人尊嚴和人格的自由發(fā)展所必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各種權利的實現”[25]。1966 年通過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9條規(guī)定:“人人有自由發(fā)表意見的權利;此項權利包括尋求、接受和傳遞各種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論國界,也不論口頭的、書寫的、印刷的、采取藝術形式的或通過他所選擇的任何媒介?!盵26]從上述兩個公約的條文內容可以看出,其人權憲章所規(guī)定的“知識自由”涵義具有客觀上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體現世界范圍內民眾對民主、公平、公正的廣泛訴求,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價值標準、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而這與中國政府近些年來倡導的社會的公平正義具有同質性,這也是近年來研究圖書館精神、圖書館法、圖書館權利思想的社會環(huán)境所支撐的。
二是“知識自由”在中國有明確的相對性,有國際人權憲章履約的中國特征。從1949~1980年代,知識自由幾經波折。自80年代以后,隨著開放程度的加深,國際多元文化與中國文化交流全面展開,促使中國政府開始從多方面努力加快與國際權利理念的接軌。近幾年來,中國分別與美、英、德、澳、瑞士及歐盟等舉行人權對話,舉辦中美法律專家交流,中歐司法研討會,與澳大利亞開展人權技術合作項目等。甚至在國內立法過程中,中國政府注意引入國際人權條約中的標準,運用這些標準以及學者研究的成果作為改進國內立法和司法的主要推動力。2004年在修改《憲法》時,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明確寫進了第33條,并在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盵27] 共同構成中國公民所享有的政治權利和自由,這是中國式知識自由表達。這些都為“文化權利”“知識自由”等國際人權理念的本土化創(chuàng)造了可貴的社會制度環(huán)境。但是正因為“人權”“文化權利”“知識自由”的相對性,中國批準和履約過程中尚有許多工作要做。
總之,作為公民憲法權利的“知識自由”在應然意義上應該是一種剛性權利,只要是在法治環(huán)境下,相同的事情就應該得到相同的處理,而不管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與否。但在實然狀態(tài)下,法治只是一種理想或漸進過程,“知識自由”因為社會情勢的變化而時緊時松,充分說明了“知識自由”是一種相對性的權利。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知識自由領域的進步,是一個應然與實然的沖突過程,是一個國家各種利益的博弈與妥協(xié)過程。公民的權利實際成長于人間煙火之中,知識自由的享有與一個國家民主政治經濟發(fā)展、國家安全息息相關。所以研究知識自由的界限,應該在一個更寬泛的坐標下進行[28]。認識到知識自由制度所具有的文化上的相對性,對于建構我們自己的知識自由制度具有意義??傇瓌t是知識自由是一項基本人權,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應當予以承認和保護的權利和自由,但如何保護應當是民族國家的內政,應當由享有主權的國家根據自己的歷史、文化和道德價值取向來設計并實施相關的制度。同時,別國的知識自由制度再健全,也不能不加鑒別地將它簡單的移植到自己的國家來。在學習、引進其他國家的知識自由制度時,一定要考慮本國的“水土”。
3.2 權利與責任:爭議不斷的學術命題
圍繞圖書館權利與責任的爭議,引起國內外圖書館界的共同關注,集中的爭議包括在兩個方面:
(1)圖書館保護用戶知識自由與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等之間的矛盾沖突。這種矛盾成為困擾世界范圍內圖書館權利實現的法律和倫理問題。知識自由是人權條約和許多國家的憲法承認的一項權利和自由,具有普世性,但“人權”不僅僅只是包括人的文化權利、知識權利,還包括其他若干基本權利。各權利之間的保障與限制即是為了減少司法實踐中的沖突?!?.11事件”打破了美國國土絕對安全的神話,在反恐目的下,美國頒布了幾十部法律,其中影響較大、倍受圖書館界爭議的當屬2001年10月26日由美國總統(tǒng)喬治·布什簽署頒布的美國《愛國者法案》。盡管該法案被當時政治形勢所左右,但依然得到多數民眾的支持。其中第215與216條款,涉及圖書館用戶隱私權問題,如果美國聯邦調查局及相關執(zhí)法機構只要懷疑圖書館用戶與正進行的涉及國家安全的調查活動有關,則有權獲得該用戶的相關信息及其利用圖書館的相關記錄,并且法案還規(guī)定圖書館不得向任何用戶泄露正在被調查的信息[29]。但《愛國者法案》一頒布便遭到圖書館界抵抗,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ALA)很快做出反應,2002年1月9日頒布了旨在指導圖書館和圖書館員具體應對執(zhí)法機關檢查的《圖書館應對〈愛國者法案〉指南》;當年12月11日,ALA協(xié)同醫(yī)學圖書館協(xié)會、專門圖書館協(xié)會、法律圖書館協(xié)會等商議:建議美國各圖書館制定更為有效的保護用戶隱私政策、程序和指導方針?!爸匦麓_定需要留存的用戶記錄類型、將個人記錄與總記錄分開管理、刪除資源和服務利用記錄中的用戶姓名、及時清除顯示用戶網上活動情況的系統(tǒng)日志與計算機日志”[30]。此后的連續(xù)幾年內,ALA與其他協(xié)會和組織幾次以不同形式聯合抗議《愛國者法案》,呼吁保護圖書館用戶隱私。在中國,類似的用戶隱私是否保護的案例已經出現,只是未能引起圖書館的警覺。如山東省圖書館曾發(fā)生一例,經常光顧電子閱覽室的一名用戶因涉嫌詐騙在館內上網時被警方帶走,警方向館員詢問該用戶在館情況,并調取瀏覽記錄。該不該提供用戶信息?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需要深入探討。
從上述兩個案例可以看出,與保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秩序的執(zhí)法沖突,實際上涉及的是保護圖書館用戶的隱私權問題。公民隱私權利包括內容很多,圖書館保護用戶的隱私,主要指:(1) 用戶保有姓名、肖像、住址、住宅電話的秘密;(2)用戶的通信、日記和其他私人文件(包括儲存于計算機的私人信息)受非法刺探或公開;(3)用戶的任何純屬于私人內容的個人數據,不得非法加以搜集、傳輸、處理和利用。這就意味著圖書館記錄的用戶個人信息、閱覽記錄、檢索記錄、電子閱覽室用戶網上活動日志未經本人允許不得向任何個人和團體透露。用戶主體不同權利間的倫理沖突對圖書館權利具有較大影響的尚包括知識自由與用戶的名譽權。我國的多數民法學者認為“名譽是指社會上人們對公民或者法人的品德、情操、才干、聲望信譽和形象等各方面的綜合評價”[31]。對于圖書館來說,這些基本權利間的沖突需要依據中國現行法律法規(guī),根據司法判例,做出符合本行業(yè)職業(yè)特點的路徑選擇。
(2)圖書館權利與圖書館社會責任的倫理沖突。美國是最早關注和討論這個問題的國家,1969年ALA設立“社會責任圓桌會議”,將圖書館的社會責任納入圖書館研究范圍。但未對圖書館的社會責任明確定義,只是認可這樣一種認識,圖書館和圖書館員承認并幫助解決社會問題,比如機會和正義的均等、公民的權利、暴力等。這是值得引起我國業(yè)界關注的問題,對圖書館社會責任的肯定,意味著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圖書館權利”堅持的“中立性”的否定。這從美國發(fā)生的“伯寧豪森論爭”可見一斑。1972年11月美國圖書館學家、曾任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知識自由委員會主席的伯寧豪森撰文《圖書館界的對立:社會責任與圖書館權利法案》,認為美國圖書館界自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社會責任行動背離圖書館職業(yè)的中立原則,其本質是反知識自由的。社會責任不能與倡導知識自由的《圖書館權利法案》共存[32]。論文一經發(fā)表,引起圖書館員關注,美國《圖書館雜志》1973年1月集中刊發(fā)19篇文章展開討論,少數支持他的觀點,多數對其提出批評。
在國外圖書館理論不斷引介到國內的過程中,圖書館社會責任問題逐漸引起學界關注。走出2001~2008年討論的零星狀態(tài)后,2010年中國圖書館學會年會也將“圖書館社會責任”作為研究主題之一。我國對此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圖書館社會責任概念;二是圖書館社會責任的內容;三是圖書館為什么要承擔社會責任。從討論內容分析,“社會責任”作為一個術語前期在圖書館運用較少,多以“社會職能”“職業(yè)使命”等類似詞代替。2010年后隨著研究的追本溯源,這個術語漸進流行開來,并且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分歧主要出現在社會責任定義和內涵上。一種是“分內”論,認為“為全社會提供免費服務和平等服務是公共圖書館實現其社會責任的主要途徑?!盵33]將圖書館為弱勢群體服務、為監(jiān)獄讀者服務、為邊遠地區(qū)讀者服務等“分內”工作作為圖書館的社會責任。業(yè)內相當一部分人持有這種“分內”觀點;另一種是“分外”論,從發(fā)生學視域解析圖書館社會責任,還原圖書館社會責任的原初意義,認為“圖書館的社會責任應該是圖書館職責之外所具有的責任,將圖書館的職責與社會責任混淆,就喪失了圖書館社會責任作為一個獨立研究問題的意義?!盵34]還有一種“廣義”“狹義”論,認為“圖書館社會責任既包括分內責任,又包括分外責任”,指“圖書館職責(分內責任)、圖書館在履行職責和使命過程中對社會的影響、圖書館出于道德要求而為社會做出的貢獻(分外責任)的集合”[35]。盡管討論還在繼續(xù),但是關于分內分外之爭已分清,正如范并思所總結的:“它主要指一些傳統(tǒng)圖書館服務之外的‘分外之事’,并非圖書館的所有服務社會的活動都可以放進這個概念中”[36]。
3.3 施控系統(tǒng):實踐取向上的施控行為失范
在控制的現實存在中“適當”與“失當”界限并不分明,有時也不過“一線之隔”。就施控系統(tǒng)而言,對圖書館權利影響較大的控制主要有:社會控制、群體控制和自我控制三種途徑。
(1)社會控制:圖書館權利保障與限制的社會環(huán)境因素。社會控制是一種強制性控制,其控制手段包括法律、法令、政策、經濟懲罰、社會輿論等等。這種控制,是行為控制的基本方面,一切群體與個體都必須接受其影響和制約。從國際知識自由的歷史來看,社會控制主要表現為:第一,政府對觀念市場的干預。其一,國家權力介入觀念市場。國家權力依據自己的需要,介入觀念市場,打壓其所不喜歡的或不合時宜的觀點,甚或向國民灌輸錯誤甚至有害的信息、進而引誘或逼迫人民錯誤地思想,破壞觀念市場的知識生態(tài)環(huán)境。如二戰(zhàn)時期的德意日等國動用一切宣傳手段煽動戰(zhàn)爭的合理性[37]。其二,國家的控制是對源頭法律法規(guī)的限制。如上述美國《愛國者法案》對用戶人格權的影響、《兒童網絡保護法案》(2000)要求學校和圖書館制定兒童網絡保護政策,對兒童知識自由的限制。這都是來自公權力對圖書館權利的影響。第二,圖書檢查制度。作為社會控制重要手段的圖書檢查制度更容易造成控制失范。自出現了圖書出版,隨之而來的圖書審查亦即開始。審查帶來的禁書現象成就了獨特的“禁書文化”。一般圖書檢查的動因有幾個方面:政治因素,執(zhí)政者利用思想控制,防止人心變異,鞏固統(tǒng)治地位;宗教因素,為護衛(wèi)宗教信仰禁止所謂異端邪說圖書流行;道德因素,多數為黃色淫穢書刊等,這也是歷代禁書的主要內容,直至今日仍是圖書館界爭議最大的關于圖書館權利維護的命題。檢查方式對權利影響很大,例如對出版物出版前的種種設限、出版發(fā)行后的重重檢查、外國書刊進口與閱讀管制,對有爭議圖書文獻或限制用戶身份或只藏不閱。
(2)群體控制:圖書館權利保障與限制的社會道德習俗因素。群體控制是比社會控制較弱的控制,是一種半強制性控制,它主要是通過群體文化、群體行為、群體價值觀念、群體輿論傾向等手段來影響圖書館權利的保障與限制。對圖書館來說,讀者用戶即是最大的社會群體?!皥D書館權利”既然保障的是公民享有的平等自由利用圖書館的權利,那么僅僅是業(yè)內理論的研究尚不足以充分說明問題。圖書館的“自說自話”能否得到讀者認同,是“圖書館權利”能否本土化的環(huán)境土壤。從近年來發(fā)生的幾例案例,可以管窺讀者的“權利觀”。
國圖事件。2004年10月14日,《南方周末》發(fā)表暨南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周繼武的《國家圖書館借書記》。文章詳細敘述了他兩次到國家圖書館借書的種種遭遇:借閱重重受阻,不合理的借閱證工本費、閱覽費、復印費,管理人員的低質服務態(tài)度。文章援引聯合國頒布的《公共圖書館宣言》主旨精神,對國圖種種現象尖銳指出:“國家圖書館將國家藏書變成奇貨可居的壟斷資源,將圖書借閱演變成租書、抵壓,或剝奪低收入者、低職位者、低職稱者、低學歷者、無職業(yè)者和外地人的閱覽權或外借權,無疑是對公共圖書館理念的踐踏和對中國圖書館事業(yè)的誤導”[38]。這是首次由外行學者以國際圖書館精神捍衛(wèi)自身閱讀權利對圖書館發(fā)出的質疑,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公眾對利用圖書館的公平公正無區(qū)別服務以及基本服務免費等的權利意識正在蘇醒。社會公眾對圖書館提出了“權利要求”。無獨有偶,次年發(fā)生的“蘇圖事件”則是將用戶的借閱權利直指圖書館收藏的珍本古籍。因為古籍借閱的特殊性,對此業(yè)界末能達成無條件“滿足讀者利用古籍圖書權利”的共識。訖今為至已過十年,古籍依然是“陽春白雪”,依然未能取消一些費用,也依然在遭到詬病,甚至是難以理解。讀者權利意識的增強,被質疑的不僅僅是借閱權,還包括圖書館的采購權、出借權。典型者如“首圖事件”。 2004、2005年案例促使圖書館正視自身存在的服務問題,亦正是因為公眾對圖書館公正公平免費服務的需求,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頒布了《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文財務發(fā)〔2011〕5號),普遍均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首次以政府正式文件形式得到確認。
(3)自我控制:圖書館權利保障與限制的業(yè)內影響因素。自我控制失范在圖書館的表現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選書權利濫用,二是借閱權利的濫用。主要是指圖書館員因受社會各方面影響或自身好惡影響而自我設限,在選書和借書過程中行為失當,客觀上侵害用戶的圖書館權利。圖書館作為國家滿足國民知識需求的一種社會制度安排,也客觀地成為國家用以引導推廣國民閱讀,培養(yǎng)其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主要場所之一。其資源配置、傳播內容必然或多或少地受社會制度的制約和輿論導向的影響。現階段的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遠未達到圖書館全方位收藏全國出版物的水平,那么“圖書館收藏資料的自由”無疑出現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出版物數量巨大與采購經費緊張造成的收藏文獻信息實際有選擇、“非中立”現象,圖書館員選擇什么實際隱含自我檢查。另外,圖書館所具有的“社會教育職能”,給了圖書館員指導讀者閱讀的責任,這不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但在以偏概全的理解中,館員多少會以社會和群體的主流價值觀、甚或是個人的價值觀點來決定圖書的采購與借閱。筆者認為館員不能代替讀者再設一重審查,借用密爾頓的分析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審查員們的勤懇、常識和公正并不見得比一般人高,更不要說書的作者,再加上審查員的選擇和審查員對作家的選擇可能發(fā)生錯誤,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能保證他們不“濫殺無辜”、不破壞學術、“不窒息”呢?其次,在這個世界中,善與惡幾乎是無法分開的。關于善的知識和關于惡的知識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千萬種難以識別的相似之處……[39]在館員學術水平和業(yè)務能力都難以保證的情況下,誤禁好書就會成為再普通不過的事情。那么針對這些理論起點上的論爭、權利與責任間的倫理沖突、實際操作中的施控行為失范,如何全面理解“圖書館權利”的內涵和外延,使“圖書館權利”基本理念內化為中國圖書館界自身的精神追求和行動依據值得同仁深思。對此種種影響因素,應采取的圖書館權利本土化的路徑選擇仍值得研究。
參考文獻:
[1]孟其真.圖書館,請擇善而藏[N/OL].[2013-12-02]. http://opinion.huanqiu.com/culture/2013-03/3756319.html.
[2]程煥文.人有好惡 書無好壞[EB/OL].[2013-12-02].http://blog.sina.com.cn/huanwen.
[3]漆永祥.“蘇圖事件”:誰限制了一個學者使用善本的權利?[N].都市報,2005-03-28.
[4]何勤華.法的國際化和本土化[J].長白論叢,1996,(5).
[5]李國新.日本的“圖書館自由”述論[J].圖書館,2000,(4):12-16.
[6]李國新.日本“圖書館自由”案例研究[J].圖書館,2001,(4):15-19.
[7]李國新.圖書館服務與利用者權益保護[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2,(4):13-18.
[8]李國新.對“圖書館自由”的理論思考[J].圖書館,2002,(1):16-21.
[9]李國新.圖書館權利的定位、實現與維護[J].圖書館建設,2005,(1):7.
[10]蔣永福.維護知識自由:圖書館職業(yè)的核心價值[J].圖書館,2003,(6):1-4.
[11]蔣永福.知識秩序知識共享知識自由——關于圖書館精神的制度維度思考[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4):10-13.
[12]蔣永福,黃麗霞.信息自由信息權利與公共圖書館制度[J].圖書情報知識,2005,(1):20-23.
[13]蔣永福.“圖書館權利”研究反思[J].圖書館建設,2008,(4):59-61.
[14]范并思.論圖書館人的權利意識[J].圖書館建設,2005,(2):1-5.
[15]范并思. 現代圖書館理念的艱難重建——寫在《圖書館服務宣言》發(fā)布之際[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6):6-11.
[16]范并思.權利、讀者權利和圖書館權利[J]. 圖書館,2013,(2):1-4.
[17]李國新.圖書館權利的定位、實現與維護[J]. 圖書館建設,2005,(1):1-4.
[18]程煥文,張靖.圖書館權利與道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9]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圖書館員職業(yè)道德準則[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20]韓淑舉,李福貴.弘揚職業(yè)精神 恪守職業(yè)道德——《中國圖書館員職業(yè)道德準則》讀后[J].山東圖書館季刊,2005,(3):16.
[21]范并思.《圖書館服務宣言》及解讀.老槐的博客[EB/OL].[2014-05-28].http://oldhuai.bokee.com.
[22]胡秋玲.自由獲取知識與信息——《格拉斯哥宣言》《國際圖聯因特網聲明》和《圖書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聲明》發(fā)表[J].圖書館建設,2003,(2):102.
[23](英)哈耶克.鄧正來,譯.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聯書店,1997:89.
[24]王四新.表達自由——原理與應用[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100.
[25]藝衡, 任珺, 楊立青.文化權利回溯與解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57.
[26]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EB/OL].[2014-06-20].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
t_698226.htm.
[27]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EB/OL].[2014-06-20].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82529.
[28]王鋒.表達自由及其界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7.
[29]程煥文,潘燕桃,張靖.圖書館權利研究[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1:244.
[30]羅曼.論《愛國者法案》對美國圖書館的影響[J].圖書情報工作,2005,(2):134-136.
[31]陳漢章.人身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19.
[32]宋顯彪.知識自由與社會責任的沖突——伯寧豪森論爭及其產生背景[J].圖書館建設,2011,(2):10-15.
[33]潘詠怡.公共圖書館社會責任實證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0,(7):14.
[34]黃欣.公共圖書館社會責任研究綜述[J].圖書館雜志,2012,(4):7.
[35]洪偉達,王政.圖書館社會責任內涵及其限度研究[J]. 國家圖書館學刊,2011,(2):53.
[36]范并思.圖書館社會責任專欄導語[J].圖書館建設,2010,(7):1.
[37]周繼武.國家圖書館借書記[N].南方周末,2004-10-14.
[38]甄樹青.論表達自由[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99.
[39](英)約翰·密爾頓.吳之椿樹,譯.論出版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6.
作者簡介:韓淑舉(1962-),女,山東省圖書館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