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生互動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普遍運用的教學手段,師生互動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對中學思想政治課特點認識不科學,師生互動的主體比例不合理、不對稱等。因此,應正確認識中學思想政治課的特點,確立有利于互動的教學觀、創(chuàng)設有利于互動的教學設計等。
關鍵詞:中學思想政治課;師生互動;問題;對策
一、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實現師生互動的必要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加大思想政治課改革力度,優(yōu)化課堂師生互動教學仍是當務之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在教學過程中建立積極、適宜、和諧的師生互動,以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以促成課堂教學的新文化。
二、當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學科特點認識不科學
中學思想政治課確實擔負著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使命,但是片面強調理論性,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認為只要把他所理解的“文本”簡單地“注入”學生的頭腦中,就完成了其教學任務,這不僅忽視了學生的自主選擇及情感體驗,學生也并未將“文本”通過實踐體驗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更談不上師生共同建構知識“文本”。
2.師生互動的主體比例不合理
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特點主要是教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有效互動的問題及對策
王 祥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姜席鎮(zhèn)初級中學)育性、系統(tǒng)性和綜合性、交互性和連續(xù)性等。但在教學中師生互動的主體比例不合理,即師生互動基本只局限于教師與學生個體和教師與學生全體之間的互動,教師與學生小組之間的互動沒有得到有效開展。
3.師生互動不對稱
師生互動的主導者基本上還是教師,學生在互動中的表現比較消極被動。有課題組曾對中學28個班的思想政治課堂活動中的言語行為進行觀察研究。從學生課堂言語行為總體構成來看,在1135個言語行為總次數中,學生回答教師的次數為1123次,占
93.18%;學生被教師提問的次數為23次,占1.17%;學生有異議言語的次數為35次,占2.17%。可見,教師是互動系統(tǒng)中的主體,學生改變整個互動系統(tǒng)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三、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策略
1.確立科學的互動策略
(1)確立一致的學習目標
師生雙方目標一致時,為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就會齊心協力,相互產生依賴,彼此主動協調,采取策略,努力實現目標,發(fā)生師生雙方的良性互動。
(2)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情境
和諧的教學情境是一種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和諧氛圍,它是影響師生互動的重要外部因素。只有師生之間關系和諧、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能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才能為師生的良性互動奠定基礎。
2.確立有利于互動的教學觀
(1)確立有利于互動的教學目標
教師應隨時樹立促進全體學生發(fā)展的觀念,把教學目標分解成多級目標,確立知識、技能、情感多種類型的教學目標,讓互動的對象從優(yōu)生拓展到全體,為全體學生提供互動機會。
(2)運用有利于互動的教學模式
在中學政治課堂教學中應運用多種有利于互動的教學模式,如小組教學、分組討論、啟發(fā)式教學、合作教學等,這樣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中擁有更多的主動權。應充分考慮學生,組織他們多看、多做、多參與合適的活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成為學生反復親歷體驗的過程。
(3)建立有利于互動的教學評價方式
建立有利于互動的教學評價方式就是運用不局限于學習成績的總結性評價,不局限于優(yōu)生為互動對象,而應綜合使用確定學習效果的形成性評價、查明學習準備和不利因素的診斷性評價及觀察學生成長發(fā)展的檔案袋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來展開有效的師生互動。
3.創(chuàng)設有利于互動的教學設計
(1)設計“大問題”和發(fā)散性問題,擴大互動空間
所謂“大問題”,即粗線條式的問題。這種問題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選擇性,它可以使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方案作策略的選擇、思路的選擇;它可以讓學生對解決問題的設計做多種假設與猜測。
(2)創(chuàng)造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學環(huán)境,豐富互動內容
在中學思想政治課堂上除了教師準備豐富的材料,設計生動、豐富的教學情境外,還應引導學生廣泛收集各種信息資料,并讓學生把它帶到課堂上來,讓學生在充滿信息交流的環(huán)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和信息,發(fā)生互動,增加互動內容。
總之,要設計好的思想政治課堂,互動教學不僅要“引人入勝”,還必須有足夠的思維強度和密度,這樣的課堂才能向科學的殿堂邁進。
參考文獻:
[1]張暉.新課程的教學改革[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198.
[2]徐潔.民主、平等、對話:世紀師生關系的理論構想[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12).
[3]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353.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