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教學語境下的挫折教育,是在歷史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教育的需要,創(chuàng)設或利用某種情境,在教學目標中明確挫折教育的理念,樹立正確的挫折觀,滲透挫折教育方法,從挫折中汲取智慧,從而使學生逐漸形成對困境的承受能力,形成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
關鍵詞:歷史教學;教學策略;挫折教育
歷史教學中蘊涵著豐富的挫折教育素材,教師應發(fā)揮其學科優(yōu)勢,在教學中滲透挫折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學生耐挫力不斷提高,提升和發(fā)展學生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學中發(fā)揮引導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作用,凸顯歷史教學的魅力。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滲透挫折教育呢?本人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在歷史教學目標中明確挫折教育的理念
歷史課程標準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中明確提出了“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梢姎v史教師有責任有義務,也有這個優(yōu)勢,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滲透挫折教育,以鍛煉和提高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在教初中川教版《辛亥革命》一課時,可以確立這樣的挫折教育目標:“通過了解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認識孫中山與時俱進、愈挫愈勇的斗爭精神,體會革命的艱難與艱辛,學習他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苯處熢诮虒W目標中明確挫折教育的理念:從歷史人物的成敗得失中汲取經驗;從歷史人物的事跡中洞察為人處世的道理,塑造良好的品質,以提高耐挫力。
二、引導學生正視挫折,樹立正確的挫折觀
人的一生都會經歷苦難的磨煉,那些名人志士更是歷經苦難的磨礪而鑄就的。屈原由于靳尚的讒害,被楚懷王疏遠而流放后創(chuàng)作了《離騷》;孫臏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被砍去了膝蓋骨,編著了《兵法》;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九歲喪父,一家也從部落首領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難的深淵,歷經苦難、苦斗、苦戰(zhàn)最終完成統(tǒng)一蒙古大業(yè)。明朝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寫成《本草綱目》,是他歷時27年,走遍群山,進行了不知多少次實驗后結成的碩果。曹雪芹也是在家道中落,窮困潦倒之際,嘔心瀝血埋頭寫書十多年,才有中國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古典小說《紅樓夢》。
可見挫折、苦難是人生的必修課,能正確對待挫折、勇敢戰(zhàn)勝挫折,將絆腳石變?yōu)閴|腳石,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可以利用這些素材教育學生正確認識挫折,勇敢面對挫折。
三、滲透挫折教育方法,培養(yǎng)學生持之以恒、頑強的意志去做好一件事
每個人的身上都蘊藏著不可估量的潛能,當挫折和痛苦無情地襲來時,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超越讓學生成為凌駕于它們之上的英雄。挖掘歷史教材中挫折教育的因素進行挫折教育,引導學生以杰出人物為榜樣,正視逆境,與逆境抗爭,并在逆境中磨煉自己,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品質。比如在教學《史記》一課時,我補充司馬遷為完成父親寫部史書的遺訓,繼承父業(yè)擔任太史令,后因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投入監(jiān)獄,受了“腐刑”。出獄后忍辱負重,發(fā)憤著書,共用時16年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巨著《史記》。縱觀歷史,凡是有所建樹的人無一不是在挫折面前經受住考驗,從而鑄就不平凡的人生。每個人就是在不斷地認識挫折、戰(zhàn)勝挫折的過程中成長和發(fā)展的,只有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夠勇敢地面對挫折、應對挫折、戰(zhàn)勝挫折。
四、教育學生從挫折中汲取智慧,從“窮”途末路中奮起
從挫折中汲取智慧,吃一塹,長一智。如大禹治水,汲取了他的父親鯀在治水方面的教訓,由堵塞改為疏導方法,再加上治水不畏艱辛,持之以恒,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治水成功??鬃釉谡紊喜坏弥荆奶幣霰?,但并未由此消沉,轉而在思想上提出了“仁”的學說,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在教育方面,他創(chuàng)辦私學,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最終成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在政治上失意,然后全身心著作《資治通鑒》一書。明末科學家宋應星曾經五次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從此無意科舉轉向實學,對南北各地的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進行大規(guī)模的科學考察,搜集科學資料,經過長期的研究終于寫成了被外國人稱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由此可見,在人生發(fā)展過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只要青少年學生能領悟挫折的價值,并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就能從挫折中汲取智慧,從“窮”途末路中奮起。
總之,磨難和挫折最能鍛煉人的品質與意志,它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經歷。作為歷史教師可以利用歷史素材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學生既可以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提升人文素養(yǎng),還能促進學生更好地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學會自強自立。
參考文獻:
[1]郭二英.新課程歷史教學設計研究[D].揚州大學,2013.
[2]金波.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挫折教育[J].語數(shù)外學習:九年級,2013(5).
[3]李家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作用[J].學生之友:初中版,2011(4).
?誗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