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書院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中國的書院與歐洲的中世紀大學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教育制度,并且都對后來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比較宋代書院和歐洲中世紀大學能為今天中國的大學建設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書院 中世紀大學 教學制度 高校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1-0030-02
一 起源
書院自唐代起已有之,宋代的書院則是對唐代以來書院的繼承與發(fā)展。縱觀整個宋朝,“重文抑武”的方針政策使文人的地位大大提高,整個社會充滿著尚文的氣息。思想文化層次上,理學的興起與發(fā)展也為書院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氛圍,社會經濟與文化思想層面的繁榮發(fā)展為宋代書院教育提供了多方面有力的支持。
中世紀的歐洲已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在地中海地區(qū)商業(yè)以及手工業(yè)發(fā)達,社會經濟有了長足發(fā)展,歐洲正在發(fā)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資產階級權力的膨脹必然帶來對教育的全新要求。多種因素的交織為中世紀歐洲大學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 制度與形式
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最主要形式,一直是國家掌控的重中之重。宋代的書院雖然是官民合辦且民間力量大于官方力量,但在院長任命制度上,有在職官員充任與賦閑官員任職兩種主要方式以及地方官聘任。在管理上,書院也借鑒官方學校形成的各種制度,以及以經、史、文學為主的教學課程等。
歐洲中世紀大學從形成就帶有明顯的資本主義色彩,在中世紀,歐洲的大學除去少量官辦以外,大部分都是教師與學生的聯合體。另外一種則是由教師掌管校務,學校諸事均由教師決定。這種類型的大學稱為“先生大學”,北歐的大學多屬這一類。
宋代的書院往往是由家族或當地名門望族捐資興建的,但這些資助是有限的,很難維持書院的正常運行,常出現入不敷出的狀況。而中世紀歐洲大學從一開始就采取了學費制度,通過對學生收取一定數量的學費、食宿費等費用來滿足大學正常運行的需求,同時也是教師收入的主要來源。
三 培養(yǎng)目標與教學
當時書院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重人生行誼、求道傳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才。這樣的人才雖然有關注社會的責任意識,但他們只是從理論層次上用手中的筆和自己的思想去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卻沒有落實到具體行動上。
歐洲中世紀大學從一開始就關注社會實際需求,一開始大學就設置醫(yī)學單科或者法學甚至神學單科,后期加入了“藝科”,規(guī)定修完“藝科”之后方可學習醫(yī)學、法學、神學等專業(yè)。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初期還是后期,其課程設置都與社會需求緊密相關,體現了新興人才的需求。
與培養(yǎng)目標相一致的是中世紀歐洲大學的教學方法:講授與辯論。即先由教師朗讀并解釋名家名作的原文,然后評論有興趣的段落,最后則是提問與討論。
從課程設置上,我們發(fā)現中世紀歐洲大學雖然也有偏向道德說教的宗教學科,但更多的是法學醫(yī)學等實用性、動手性極強的學科。不僅僅有著“學”的一面,更多的是啟發(fā)人的天性的一面,這與資產階級“天賦人權,民主自由”的理念不謀而合。
在生源方面,書院的學生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或者名門望族之后,或者官員舉薦。書院的學生畢業(yè)后多走入官場,成為統(tǒng)治者的有力助手。中世紀歐洲大學只要交學費就能進入大學學習。畢業(yè)以后也是根據自己所學專業(yè)以及興趣愛好決定去向,其中以醫(yī)生、律師等居多,這體現了歐洲中世紀大學不同于封建舊教育的世俗性與現實性。
四 發(fā)展與歷史影響
無論是宋代的書院還是中世紀歐洲大學,都代表了那個時代教育教學的水平,都對當時的思想文化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宋朝尚文抑武的政策使得文人的地位大大提升,理學的興起代表著儒學的又一次復興。在此過程中,書院作為最重要的科研教學基地培養(yǎng)了一大批理學人才,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理學名著。但在社會發(fā)展變革中,書院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衛(wèi)道士依然堅守著陳舊腐朽的思想,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變革。
中世紀歐洲大學從成立之初就著眼于新興資產階級的人才需求。在課程設置上既有傳統(tǒng)宗教學科,更有醫(yī)學法學等科目,著眼于社會實際需要開設課程。采用講授與辯論相結合的辦法,不僅讓學生學到專業(yè)知識,更通過這兩種教學方式將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思想傳播開來,使學生走到宗教的對立面,成為資產階級的中堅力量。
通過對宋代書院和歐洲中世紀大學的一系列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一種教育形式的好壞與否不僅僅取決于其本身,更取決于它所服務的對象以及當時所處的整個社會環(huán)境。是否從實際出發(fā),是否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是否為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服務是影響教育形式評價的重要因素。任何不切實際的,看不到真正需求的,極力維護傳統(tǒng)腐朽舊文化的教育形式,是無法進一步發(fā)展和傳承的。
此外,學校如果行政性過強就會束縛其在學術科研方面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不利于高校的長遠發(fā)展。在這一點上,宋代書院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通過與行政機構保持適度的距離,使得書院具有較大的辦學自主權。在這樣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里,涌現出了一大批學術大家,形成了風格鮮明的學風與學派。因此,高校只有去行政化,才能完全釋放其教學活力,在教學與科研方面提出獨到的見解,從而培養(yǎng)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人才,為高校的發(fā)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豐富的人才資源儲備。
參考文獻
[1]陳亭廷.中世紀大學與宋代書院比較研究的文獻綜述[J].中國電力教育,2011(11)
[2]牛文明、郝文武.宋代書院興盛的原因及其當代啟示[J].理論學刊,2011(3)
[3]劉歡歡.中世紀大學與我國宋代書院教學的比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