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由的一個個教學細節(jié)組成的,教學細節(jié)沒有做好,就會影響甚至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在多年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我深切地體會到,在遵循教學常規(guī)的同時,要注意處理好一些教學細節(jié),讓歷史課堂教學更加精彩。
1重視教學懸念設置這一細節(jié),讓學生帶著興趣學習
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說書時,每當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到緊張激烈的高漲或矛盾沖突到劍撥弩張的關鍵時刻,突然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來吊你的胃口,逼著你非繼續(xù)聽下去不可。這種方法在中國古典章回小說里常用,稱之為\"懸念\"設置。同樣,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懸念,也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激發(fā)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和積極性。
首先,優(yōu)化導語設計,引發(fā)學生好奇心。初中生的心理尚處于半成熟狀態(tài),他們有極強的求知欲。作為歷史教師,要高度重視并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積極的心理因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引發(fā)學生好奇感和產生興趣的導語導入新課,使導語成為一堂課成功的鋪墊。學生學習情緒是否高漲,也取決于能否控制學生的注意力。如在學習《新中國的外交》這一內容時,為了更好的導入新課,我從尼克松為訪華而特意做的準備:訓練筷子的使用;迎合中國人喜好的\"紅色情結\"以及其與周恩來總理握手時急促的腳步等來導入新課。這樣的懸念設置,使學生迫切地想了解美國對發(fā)展與中國關系的重視,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狀態(tài)中順利地遷移到教學中來,很好地完成了導入新課的任務。
其次,注重教材的過渡時設置\"懸念\"。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都是由一些相關內容有機結合的整體,如何使學生順暢地由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過渡到另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懸念的設置就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如在講《筑起血肉的長城》這一節(jié)時,在講\"七七事變\"后,國民政府的正面戰(zhàn)場作戰(zhàn)時,可設置這樣的懸念:①淞滬會戰(zhàn)最終失敗了,原因何在?②平型關大捷打敗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勝利的原因何在?③臺兒莊戰(zhàn)役勝利的原因又何在?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并思考,這樣使學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學中來,并積極思考,努力探索。研究表明\"經過10-20分鐘的注意起伏,便會導致注意不隨意地離開客體,教師講課時每隔10-15分鐘使學生轉換一下不同種類的活動,這樣有助于學生注意的穩(wěn)定。\"
第三,一堂課結束前設置\"懸念\"。教材的內容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相連的。舊課往往是新課的\"鑰匙\"。因此,在結束舊課時,不能僅滿足于本課的小結,而要找出與下節(jié)課知識的聯系點,精心設置懸念,使學生自覺地產生解開這個\"謎\"的需要。如在講完《內戰(zhàn)烽火》時,我這樣設置懸念來布置學生預習的;\"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zhàn)爭進入戰(zhàn)略進攻的階段,那在戰(zhàn)略進攻這一決定勝負的階段,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如何展開激戰(zhàn)?\"
2利用史實本身的精彩細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初中歷史課本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個梗概,尤其是新課標,教師切忌照本宣科。將歷史知識揉進故事情節(jié)之中,把史實故事化,以曲折的情節(jié)和生動的形象去吸引學生,學生有興致,易接受,對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例如講\"戰(zhàn)國七雄\",商鞅變法是這一課的重點。為了突出秦國的商鞅變法是七國中最徹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變法,我在課堂上曾穿插講了\"商鞅南門立木\" 和\"商鞅將唆使太子犯法的兩個師傅治罪\"的故事。這兩個故事表現了商鞅取信于民、堅決實行新法的決心,也表現了他不畏權貴,同舊勢力作斗爭的可貴品質。這樣,學生對商鞅變法的意義,就有比較深刻的認識。
歷史本身是一門內容豐富、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每個歷史人物、每個歷史事件,都包含生動感人的真實故事。作為歷史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補充必要的情節(jié),以生動的故事,感人的形象,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
3引入社會生活的精彩細節(jié),讓\"歷史\"更好地為現實服務
歷史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要充分發(fā)揮其社會功能,也必須面向社會,挖掘現實社會生活題材,將其中一些有價值的細節(jié)引入課堂,賦予歷史知識一定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比如一位教師在上《偉大的歷史轉折》這一內容時,就細心地將現實生活中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收集整理成\"改革開放以來的十年變化\",讓學生從這些就在自己身邊的小事中體會改革開放確實給我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真正認同對改革開放的高度評價。
將現實社會生活的一些細節(jié)引入課堂,不僅可以讓歷史的課堂也充滿現實的魅力,而且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了解社會生活,體驗社會生活,讓學生不僅理解歷史中的情和理,還可以用歷史這面鏡子認識社會,由此多一份對社會的人文關懷,增強其社會責任感。讓我們的學生一個個都成為\"身在校園,心系天下\"\"家事,國事,事事關心\"的社會公民。
4挖掘教材本身的美育價值,展示歷史學科應有的育人功能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寶庫,中學歷史教材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美育因素,如漢魏的文苑、晉朝的清淡、南北朝以后的書畫與雕刻、唐朝的詩、五代以后的詞,元以后的小說與劇本,以及歷代著名的建筑與各種美術工藝品,無不于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歷史學上各時代偉大與都雅之人物、事跡,無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
中華民族悠悠幾千年輝煌燦爛的文明史,可培養(yǎng)學生崇高的愛國主義的情感。歷史上風云人物、民族英雄的驚天偉績,可激發(fā)學生刻苦學習、追求真理、報效祖國的情感。 \"感人者莫先乎情\",歷史課跨度大,頭緒多,若能進行情感引導,不僅可以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情操,而且能使學生更熱愛這門學科。
總之,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果能恰到好處地運用精彩細節(jié),就能起到畫龍點睛之效,既有利于提高歷史課堂效率,也將有助于提高歷史課堂的思想性,讓學生逐漸把學習歷史,當作一種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動,使他們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仇金林《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與優(yōu)化非智力因素》
[2]趙剛《初中歷史課\"快樂教學\"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