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做好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堅持的根本方法。高等學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也應牢牢把握群眾路線這一根本的工作原則和基本的工作方法,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文關懷。鑒于此,基于群眾路線維度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關懷的實現(xiàn)具有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群眾路線;人文關懷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5-0177-02
一、群眾路線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契合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yè),決定歷史發(fā)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1],這是偉大導師馬克思對群眾與歷史發(fā)展關系的經典闡釋,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毛澤東也曾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2],無產階級政黨在結合具體實踐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黨的十八大決定,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群眾路線是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不斷取得勝利的法寶,是黨開展群眾工作所必須堅持的根本工作方法與工作原則。
中共中央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3],因此,高等學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仍要繼續(xù)堅持和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工作作風,走群眾路線,將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落在廣大的學生這一群眾主體之上。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4],可見,人文關懷①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題中應有之意。新的歷史時期,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需以群眾路線為指導凸顯人文關懷,做到“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依靠學生,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缺失的外在表現(xiàn)
(一)學生主體角色弱化
當前,大部分高等學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自上而下灌輸?shù)哪J介_展,即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受教育的一方——大學生產生影響作用,使他們形成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這種教育模式能夠傳授給大學生較為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但大學生的全面進步和自身的個性化發(fā)展往往在教育過程中受到限制,“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5]。自上而下灌輸式的教育模式未能充分挖掘大學生的潛能,忽略了學生主體角色的發(fā)揮,抹殺了學生的個體興趣愛好和學習意愿,這與主張弘揚人的個性、關心人、尊重人為內涵的人文關懷思想南轅北轍。
(二)強調大學生智力培養(yǎng),情感需求與心理健康缺位
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方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側重于理論教導,教育方法單一,以情感、心理方面需求為突破口進行教育引導仍在少數(shù)。心理需求未能解決,會直接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進而對人們的思想活動產生潛在影響。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心理方面的問題不能及時調適,或者引導失誤,則易轉化為思想問題,譬如部分大學生因性格孤僻多疑難以融入集體而不被集體中的其他成員接納,久而久之產生失落感而催生對抗情緒,甚至仇視他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大學生情感需求與心理健康缺位,不利于大學生“思想成長、學業(yè)進步、身心健康有機結合,在德智體美相互促進、有機融合中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6],也與強調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背道而馳。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
部分教育者還未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這種特殊的主客體間的關系,往往只強調教育者是主體,過分重視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以教育者和導師的身份自居,使受教育者處于一種被動地位,成為理應屈從的承受者,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也變成了一種主客二分的主從關系。受囿于這種思維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種“防范——控制——管制”的呆板模式,缺乏民主平等的氛圍,輕視對受教育者的疏導與激勵,受教育者逐漸產生一種抵觸心理。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表現(xiàn)為內容上脫離生活現(xiàn)實,缺乏重視學生的精神世界;以說教、灌輸?shù)摹疤铠啞狈绞綄嵤┙逃?,忽視學生的心理訴求,最終只能導致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背離,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這種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長時間處于一種相互對立的地位,這削弱了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積極性,致使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的情感紐帶斷裂,不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施。
(二)大學教育中重知識輕實踐、重智慧輕道德的錯位
傳統(tǒng)的教育認為,學校是傳授知識的重要場所,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地方。大學教育中重知識輕實踐、重智慧輕道德的錯位,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它不是引導學生做知識的主人,在實踐的過程中應用知識、駕馭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而是把知識當成信條讓學生頂禮膜拜,死記硬背,結果使學生變成了知識的奴隸,其個性與創(chuàng)造性都受到壓制,難以發(fā)揮參與性和創(chuàng)造性。塞繆爾·斯邁爾斯在其著作中說過:“知識、學問應該和善行結合?!盵7]新時期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提倡大學生在掌握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還應學習相應的人文知識,提升學生自身的人格、氣質、修養(yǎng),內化為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格。
四、群眾路線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路徑選擇
(一)樹立學生為本意識,啟發(fā)和引導大學生開展自我教育
黨的群眾路線要求在工作中要正確處理好和擺放好與群眾之間的關系,高等學校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文關懷則要求教育者要樹立學生主體的意識,為學生提供服務。高等學校要在準確把握學生需要的基礎上及時滿足學生需要,并及時制止學生不科學的或與實際不符的需要。必須在激發(fā)和調動大學生潛力和積極性上下功夫,增加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使學生從被動的受教育者成為主動的學習者,讓學生成為主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育者對自己人格與尊嚴的尊重。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充分發(fā)揮學校教師、黨團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3],做到教育者主體性與受教育者主體性兩者的協(xié)同、融合與統(tǒng)一。這種充分地尊重人、關心人,對人的主體性進行弘揚,不僅遵循了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更是新時期以群眾路線為指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必經之路。
(二)樹立服務意識,為學生“辦實事、解難事”
黨的群眾路線要全面了解群眾、認識群眾,在思想上及情感上增強與群眾的聯(lián)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學會用當前大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轉變單一枯燥說教的教育模式,樹立思想政治教育服務意識,真正把心思放在學生身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協(xié)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力量,共同開展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積極引導困難學生走出困境,為學生辦實事、解難事,將人文關懷內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個過程,在學業(yè)上指導學生、在生活上關心學生、在工作上幫助學生,比如提升辦學條件,為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便利;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走出陰影,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注重幫扶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渡過難關,順利完成學業(y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yè)、創(chuàng)業(yè)觀念,幫助學生充分就業(yè)等等,以群眾路線的內涵要求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結語
“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提高群眾的工作,因此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8],群眾路線可以而且應當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起來,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凸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一切依靠學生,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促進高校各項工作更好地開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03.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08-06.
[4]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0.
[6]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4-25(2).
[7][英]塞繆爾·斯邁爾斯.品格——個人和民族的力量源泉[J].新華文摘,2000(11).
[8]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