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農歷正月十五,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門。剃度后,他的日本妻子攜幼子趕到杭州靈隱寺,勸說丈夫回家。李叔同決心已定,只允許見最后一面。
薄霧下,西湖靜,兩舟對。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喊:“叔同——”李叔同答:“請叫我弘一”。妻子問:“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么是愛?”李叔同答:“愛,就是慈悲?!逼拮勇労?,黯然而去。
何謂慈悲?
弘一法師曾言:“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便是對慈悲最好的釋義。
慈悲,不是自私的小愛,而是無私的大愛;慈悲,不是期待回報的投資,而是無怨無悔的付出;慈悲,不是斤斤計較的感情得失,而是懷抱感恩的真心奉獻。
儒家,從人的關系出發(fā),用“仁愛”編結一條通向和諧境界的社會紐帶,構建了一套愛的“人學”??鬃犹岢觥叭嗜藧畚?、恕己及人”,以“仁恕”為途徑,推己及人,由親至疏,由家至社會,從人的“惻隱之心”擴大發(fā)揮至“泛愛眾”,層層推展。到北宋新儒家提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民吾同胞,物我與也”。
道家,從自然規(guī)律出發(fā),將“慈”作為對待萬物生命的基本態(tài)度,而且充滿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宇宙情懷。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边@三寶在待人、用物、處世三個層面一脈相承,其根本就是要我們對人對萬物充滿慈愛。
佛家,以慈悲為懷,提出“與樂曰慈,拔苦曰悲,愿給一切眾生安樂是謂大慈,愿拔一切眾生痛苦是謂大悲”。慈悲是幫助痛苦的眾生從根源上拔除痛苦、最終得到真正快樂的心愿與力量。這種愛是一種無差別無等級的眾生之愛,是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家同時強調“悲智雙運”,大悲心和大智慧同時運作,利益眾生。佛家提倡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也就是我們期待自己幸福,也一定要祝福一切生命都幸福,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踐行慈悲,活出價值。習近平主席的一句話可謂直指人心:“謀求自己過得好,也必須讓別人過得好。”
星云法師將自己的人生使命歸結為:“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也是對慈悲最好的實踐信條。
每個人都有缺陷,都有不同的遭際。順時善待別人,逆境善待自己。愛自己,愛他人,愛萬物。慈悲的升起,令我們越來越堅強,越來越開放,并且慢慢融入宇宙的無限。
人,接受萬物的滋養(yǎng);人,就應當去滋養(yǎng)萬物。一人在世,有父母恩,祖先恩,大眾恩,天地恩,恩重如山。
懂得感恩,才懂得慈悲。
所以,即使在生命最困厄最痛苦之際,也不要忘記給世界報以微笑。面對別人給你的苦,我們不必著相,只需用感恩的心乘載并且化空,怨消了恨沒了。
讓我們與人為善,與物為春。記?。横尫乓粋€善念,就是在啟動一種功德。
哲學家薩特說:“是我們,使這棵樹和那一小塊天,產生了聯(lián)系。由于我們,那棵死了一千年的星星,那一彎新月,那一條黑色的河流,才在渾然一體的景色中顯現(xiàn)出來”
如果說,愛的開始是溫柔的一瞥,那么,愛的最后,一定是無限的蒼穹。
慈悲,是無我無限的愛,是無敵無邊的力量。讓生命的每個時刻,常駐蓮花一般純凈的慈悲心,向世界傳播美與清香,這才是我們應當去創(chuàng)造去享受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