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僅在人與人之間,還有與萬事萬物,都是一體的。突破人的狹隘性,達到人對動植物、對土地的尊重,才是慈悲的精神。”
為了我們的孩子,總要做點什么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環(huán)保正是方興未艾之時。一批知識分子最早意識并開始行動,在民間推廣環(huán)保理念。1993年,知名環(huán)保人士梁從誡成立中國第一家民間環(huán)保組織“自然之友”。吳蓓是它的第一批成員,在大學教物理的她,正是在這一年接觸到“環(huán)?!薄?/p>
吳蓓在《展望21世紀》中讀到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與日本慈善家池田大作的對談。一直相信科學重要的她開始意識到科學的局限,并轉而投入環(huán)保中。“人類是依賴大自然而生存的,科學(某種程度上)助長了人類的貪婪,對自然過度開采。”
從那時開始,吳蓓就在生活中身體力行環(huán)保,形成了多年的習慣。和吳蓓通話的時候,她笑稱因為不用空調,她剛才熱得大汗淋漓,“我想我再堅持堅持”。她住在學校的宿舍,房間里配備著空調和電扇,但是她堅持不用空調,電扇也節(jié)制地使用,這樣度過北京的夏天。她不用洗衣機和冰箱,飲料、冰淇淋一概不吃。吳蓓有時候望著鋪天蓋地的塑料包裝發(fā)愁,怎么能少一點?不如從自己做起。她坐火車出差幾個小時,為了不消耗一次性餐盒和筷子,會提前準備好食品或水果,或者寧愿餓著,不買火車上的盒飯。
1996年,吳蓓認識了一個因不忍心殺害動物而素食的澳大利亞人,這讓她很驚訝,她開始了解到,人類因為肉食消費大量谷物和水對環(huán)境造成的壓力?!拔覀內丝梢陨俪匀??!庇谑沁@年,吳蓓開始不吃牛羊肉,1999年開始不吃豬肉,2005年開始完全素食。
倒是從2007年以來,她偶爾會吃點魚。那時候她身在瑞典,經常去別人家做客,為了不麻煩主人額外準備素餐,會隨緣吃點魚?;氐礁改讣?,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她的身體,她也會吃點魚。
有人質疑地問她,個人節(jié)約用水、回收廢紙的環(huán)保行為微不足道,對環(huán)境有什么用呢?吳蓓說,一是表明一個人的態(tài)度,更重要的是,將來我們的孩子還要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為了子孫后代,我們總要做點什么,哪怕這點是微不足道的,也要去做。
環(huán)保的根源,是每個人自我約束的力量
在《展望21世紀》中,池田大作問湯因比,未來人類的希望在何方。湯因比說,有一點是必須有的,就是人類的自我約束。這句話,吳蓓這么多年一直牢牢記在心里。
“地球是滿足人類的需要,但是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吳蓓參與“瀚海沙”環(huán)保組織的心靈環(huán)保項目,認識到外在的環(huán)境問題,都是我們內在問題的表象?!昂啒闵罹褪切撵`環(huán)保的最重要部分了,環(huán)境問題是我們內在無節(jié)制地貪圖安逸和方便的結果。”
印度“圣雄”甘地是簡樸生活、自我節(jié)制的典范。吳蓓有機緣翻譯了甘地的書,并深受他的思想影響。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不僅僅是不用暴力行為傷害他人,還包括語言,甚至念頭。他的素食主張上升到了道德水平,認為人之所以高于動物,不是人可以吃它們,而是人應該保護它們。
“神賦予人身體,也是能服務所有創(chuàng)造物。”甘地說。即使在自己病得很厲害時,仍拒絕醫(yī)生讓他喝肉湯的要求,不愿以犧牲別的動物為代價。
吳蓓曾翻譯甘地的書《打開健康之門》,之后她看不進去其它養(yǎng)生的書籍了?!耙驗楦实厥紫日f,我們?yōu)槭裁匆P心我們的身體健康?是更好為別人服務。而其它養(yǎng)生的書都是為了個人的長命百歲?!?/p>
從甘地身上,吳蓓對奉獻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她現(xiàn)在從事小學教育,在給家長做分享時也會講?!皬拿咳盏娘嬍持?,我們想到什么,想到我們的生命是依賴于大自然的,是大自然賜予我們生存的食物。反過來,我們應該感恩,為大自然做點什么。同樣,像甘地說的,人生下來,生活都依賴他人的生產,那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就是為大眾服務,這個大眾包括人、動物、植物,因為我們的生命來自于自然和他人?!?/p>
踐行環(huán)保多年,吳蓓認為,環(huán)保根源在于每個人的內在有沒有力量首先管住自己。要從自己內在做功課,由內心發(fā)展出來一種力量,從自己做起,和自己的日常行為聯(lián)系起來,減少污染,抵制誘惑。
吳蓓覺得,克制讓她獲得更多自由。生活變簡單了,身體也更健康。“真正的自由是什么?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還是找到更高的愿望,發(fā)展出更有意義的自我?不做什么,才能去做什么?!?/p>
“英文的愛是love,慈悲印象中是compassion,帶有同情的意思。佛教中的‘慈悲’是‘同體大悲’,愛不僅在人與人之間,還有與萬事萬物,都是一體的。突破人的狹隘性,達到人對動植物、對土地的尊重,才是慈悲的精神?!眳禽碚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