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獨領風騷。唐朝人才輩出,許多著名文人、詩人、畫家,他們都有著對各種文化藝術兼容并蓄的非凡氣度。唐朝政治的統(tǒng)一,社會的安定,給藝術家們創(chuàng)造了自由,廣闊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空間。唐朝的詩人既精于詩,又工于樂曲;把詩歌創(chuàng)作出了各種體裁與形式,將詩歌與樂曲完美的融合,使詩歌的節(jié)湊隨著感情的節(jié)奏而起伏變化。而唐代建筑像詩歌一樣,善于通過具體意象的描寫和組合,將它們轉化為具有空間立體感與節(jié)奏感的建筑;唐代的服飾更是絢麗多彩,冠服豐美華麗,妝飾奇異紛繁。唐代的建筑與服裝,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最高潮的時期,創(chuàng)作思想新奇開放,極為精致典雅,富有典型的民族色彩。
一、禮樂之美
禮起源于原始宗教,是規(guī)定天人關系、人倫關系、統(tǒng)治秩序的法規(guī),也是約制生活方式、倫理道德、生活行為、思想情操的規(guī)范。在唐代,禮樂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個領域。而建筑與服裝乃是唐朝人起居生活中最基本的精神消費品與物質消費品,因而使得建筑與服裝在禮制文化中更加受到重視。
(一)造型美
唐代建筑把禮制文化思想擺在首位,強調情景交融、“和”、“樂”之美,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具有宗教迷信、尊卑有序的觀念。唐代建筑以木結構為主,磚、瓦、石為輔,從造型上看分為上、中、下“三段式”結構;由屋頂、構架和臺基組成。建筑的屋頂,它就象是建筑中的帽子,不僅起到遮風避雨的作用,而且形式多樣。它可分為:硬山頂、懸山頂、歇山頂、廡殿頂;廡殿頂和歇山頂還有重檐和單檐之分。
唐代是一個非常注重統(tǒng)治階級的朝代,要求宮室之制自天子至庶人各有等差。其等級制度主要從類型、尺寸、數(shù)量、裝飾和色彩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按等級劃分,最高級別有:廡殿頂,通常運于宮殿;常常以“九”“五”之數(shù)顯示帝王之尊嚴,不得逾越。等級次于廡殿頂?shù)氖切巾?,一般用于建筑性質較為重要且體積較大的建筑上。再其次就是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shù)?。唐代建筑的屋身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屋身的立面,二是內里空間。屋身的立面分為前檐立面、后檐立面和兩山立面。前檐立面是正立面,后檐立面是背立面。柱列和檐枋是構成屋身立面的基本框架,它取決于殿屋的開間、進深和出廊形式。開間的多少是調節(jié)屋身規(guī)模的最主要因素,而各間的面闊遞減變化,由明間最寬,次、梢、盡間遞減。建筑的墻身可分下堿、上身,如圖1所示。上身為紅色,有檻窗,位于前檐;下堿為白色。墻體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前檐有大門、門格扇。后檐主要為墻體。唐代以來建筑的行為規(guī)范,已形成律例,其等級制度通過營繕法令和建筑法式相符實施,用法律手段強行限制。其結構、尺度在《營繕令》中規(guī)定,“王公以下屋舍不得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過五間九架,廳廈兩頭,門屋不得過三間五架;四、五品堂舍不得過五間七架,門屋不得過三間兩架;六、七品以下堂舍不得過三間五架,門屋不得過一間兩架”。
圖1
唐代建筑在布局和構圖中,講究對稱均衡之美。中軸線南北貫穿,宮殿、官署、廟宇,乃至住宅,通常取左右均齊之絕對對稱的布局,秩序井然。唐代建筑的臺基,隨著胡床、交床的盛行,從早期的席地而坐演進為垂足坐,平座式臺基也相應地消失。建筑臺基是通過土的夯實,提升地面的標高,排除地面雨水對木構和版筑墻基部的浸蝕,阻止地下水的毛細蒸發(fā),起到了防水避潮的作用。
唐代服飾注重多姿多彩的美感,追求整體美的同時講究富貴華麗。唐代服飾從構造上看,同建筑一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主要由頭飾、衣身、鞋靴三部分組成,相似于建筑中“三段式”結構。唐代的冠制、女子發(fā)飾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但款式多樣,且造型變化多端,頗具特色。唐朝女子發(fā)式類型可大致分為:云髻、半翻髻、螺髻、雙髻望仙髻、回鶻髻和烏蠻髻、峨髻、拋家髻、墜馬髻、義髻和囚髻等。男子以幞頭、冠等為主,形式主要有:直角、局腳、交腳、朝天、順風等。受到禮制文化影響的唐代服飾,除了基本的功能外,同樣也有貴賤,地位差異之分。在《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中可見女子的發(fā)飾,盛唐供養(yǎng)人樂廷懷夫人太原王氏,插鳳形步搖簪,頭頂步搖冠,而眾隨從侍女,髻飾花鈿,發(fā)插圓背小梳。男子的幞頭,隨身份不同,式樣也不同。皇帝或官僚是展腳幞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長,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則多戴無腳幞頭。
唐代服飾中衣身結構的設計可分:前衣片、后衣片;前衣片則有門襟、領嘴等。外輪廓可分:套裝或上下裝;上裝衣部件主要包括:衣身、衣領、衣袖;下裝為:褲身或裙身,這些局部的組合設計體現(xiàn)了服裝局部與整體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在衣身結構制圖規(guī)格中,衣片、袖口、領口的大小,根據(jù)穿著者的體型而剪裁,因此服飾板型的大小,決定了衣身的尺寸。而著裝者在里襟的設計與搭配過程中使服飾富有了層次感。
唐朝服飾設計同樣講究對稱之美。因唐朝人審美以豐潤,肥碩為特色,從廓型上看,主要呈H型、O型的圓潤、寬大、對稱狀,從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可見;衫的設計,多做對襟,從領部開始,直通而下,兩襟之間以帶子相連。
唐代人通常足下著履、靴、屐。而屐,是漢晉隋唐普遍用的鞋,夏季赤足著用,為民間女子所喜。屐鞋由木板與木屐帶結合而成,木板的底面有兩條突起的“齒”,目的是為了雨天便于泥上行走。屐的設計,使人體的腳與地面提升一定的距離,從功能上分析,它對人體也起到了防雨水、避潮的保護作用。
(二)色彩美
唐代建筑色彩總的來說“朱柱素壁、白壁丹楹”。中晚唐則發(fā)展成眼花繚亂的五彩裝彩畫,彩畫圖案豐富,雖用色不多,但很有講究,通過參差結合,給人以色彩繁復,艷麗的感覺。唐代注重用色彩來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皇宮寺院,屋頂以綠色琉璃瓦為主,藍色次之,墻面多用朱紅;普通民舍只能用以黑瓦、白墻。唐代對服飾顏色的運用,在唐以前,黃色可以上下通服,后來認為赤黃色近似日頭的顏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所以赤黃除皇帝外,臣民不得使用。統(tǒng)治者們還在服飾制度上進行了嚴格的等級修改;如: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改為穿碧。唐代的女子好穿紅色,也就是常說的石榴裙。因而,在民間紅色也甚是流行。
(三)共性之美
建筑與服裝禮樂之美的共性主要體現(xiàn)在:
首先,不管是建筑還是服裝,它們之間都是通過各種線條的組合,形式節(jié)奏的變化,以特定的造型、樣式、質地而形成。從外觀造型上建筑與服裝都可分為上、中、下三段式結構,共同遵循著,從體積、面積、方圓、大小、等形式因素上依照美的比例來設計。其造型的多樣性、裝飾的豐富性、等級的制約性,色彩的運用性,讓它們都存在著共同的審美標準與美學劃分;如: 建筑的屋頂與服裝的頭飾,通過不同的造型、裝飾,從而達到感官的美與等級的區(qū)分。建筑的屋身與服飾的衣身,在整體結構上,都分為前、后面兩個面、上身與下身的主體特征。在前、后面的裝飾上分類明確,并對開間的多少與服飾輪廓的大小,根據(jù)尺度的變化,而遞增或遞減,在整體布局效果上講究均衡對稱的美學心理。而建筑的臺基與服飾的鞋靴,在功能上都起著防水避潮等作用。
其次,在色彩之美中可發(fā)現(xiàn),唐代好用艷麗之色,并都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中國有五行色彩學之說,五行中黃色屬土,黃色尊貴至大。而在建筑的墻體與服飾的裙裝中,好使用紅色,具有很強的表現(xiàn)性,通過色彩的變化,空間的搭配等方式來喚起人們的注意,給人美的享受。
正所謂美是相通的,唐代建筑與服裝都與禮樂文化結下了難解之緣,通過運用輪廓、比例、色彩、裝飾手法等的綜合運用,為唐代建筑與服裝傳遞著獨有的藝術感官與時代風貌。
二、裝飾之美
(一)紋樣美
唐朝建筑與服飾圖紋的設計傾向于回歸自然,除傳統(tǒng)的圖案:龍、鳳、鹿等祥禽瑞獸外,還運用了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其主要代表性紋樣有:卷草紋、寶相花紋、萬字紋、聯(lián)珠團紋、幾何紋等。卷草紋、萬字紋、幾何紋:建筑裝飾中,主要運于:梁枋、藻井、掛落、斗拱、門窗欞格、花板、隔扇門、華板欄桿、經幢上石雕、雀替等室內外裝飾。服飾主要用于:領口、袖口、裙邊做邊飾紋樣。寶相紋:建筑裝飾中,廣泛用于裝飾藻井、平棊、天花等室內裝飾。服飾裝飾中,主要用在:裙身或整體的面料裝飾等。聯(lián)珠團紋:建筑裝飾中,廣泛用于室內裝飾中的天花彩畫、平棊等。服飾裝飾中,主要用在:絲綢、裙身或整體的面料裝飾等。其它動物還有紋樣,如:盤龍、鳳凰、麒麟、鴛鴦、獅子、孔雀、仙鶴、禽鳥、昆蟲等,在建筑與服飾裝飾中也隨處可見。
(二)視覺美
圖2 " " " " " " 圖3
圖4 " " " " " " " " " " " " "圖5
無論是建筑還是服裝,只有通過裝飾藝術的加工之后,才能在視覺上展現(xiàn)出不斷變化,富有生機的美感。在建筑設計中,唐代木構架建筑特別注重材質的大膽運用與構造做法的有機統(tǒng)一。通過局部的處理和細部的加工,以及廣泛采用各種材料進行合理地組織,再經過色彩的配比、構圖、充分發(fā)揮肌理的藝術表現(xiàn)效果。在服飾設計中,唐代服飾同樣通過選取多種材質,做大膽的拼接與搭配,使服裝呈現(xiàn)出層次豐富的質感。例如:直欞窗與屋檐梁條的設計與唐朝服飾中侍女的條紋裙,在視覺上都有著排列整齊,樸實無華,莊重大方的相似美。如圖2、3所示。室內裝飾中壁畫和欞格網組構的天花板與服飾面料紋樣形成動感十足的肌理效果,同樣具有視覺上的相似之美。如圖4、5所示。
三、結語
建筑與服裝之間看似兩個截然不同的藝術類別,卻存在著諸多驚人的共性。唐代的建筑與服裝從美學文化角度分析,無論是禮制文化、宗教文化還是它們的構件造型與裝飾藝術等,都能挖掘出它們之間對美學相互運用的契合點。唐朝人豐富的創(chuàng)新智慧與生活經驗,使建筑與服飾文化演繹到了歷史的巔峰。唐朝的美是經典的,富有特色的中國元素,給我們留下了恒久的、無限想象的空間。直到今天,唐朝的許多設計元素,都能激發(fā)起現(xiàn)代設計師創(chuàng)作的靈感。(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