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演的重要性與職責
一個優(yōu)秀的導演是影視創(chuàng)作藝術中的靈魂,他在當中既充當組織者又是領導者,他是把文字劇本和影視文學變活出現(xiàn)在屏幕上的總指導和負責人。在導演的再創(chuàng)作中,運用蒙太奇思維結合自身思考去進行藝術構思,利用文學劇本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含影片的人物的刻畫,場面的調度,主要內容跟中心思想等。根據以上內容去確定人員物色演員。以總體構思為基礎,來要求攝影、設計、演員、錄音等創(chuàng)作部門。并且需要組織相關人員去研究劇本,分析相關資料集中和統(tǒng)一創(chuàng)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chuàng)作計劃。導演還要按照制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xiàn)場拍攝和各項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制完成為止。而在各種影片形式中,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chuàng)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xiàn)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xiàn)的,以展現(xiàn)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fā)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人們都說,紀錄片是剪輯的創(chuàng)作。你在完成剪輯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的對現(xiàn)實自然素材做出選擇,然后根據自己的主觀傾向和立場為現(xiàn)實生活的元素進行人為的強化和結構,最終形成作品。美國紀錄片大師懷斯曼就經常不按生活的自然流程來剪輯和結構他的片子,而是“在生活中分辨出什么是真正有趣的東西,并且使用一種非常戲劇化的形式來表現(xiàn)”,他將這種表現(xiàn)稱之為“對現(xiàn)實的一種虛構”。
二、紀錄片創(chuàng)作誤區(qū)
記錄片的創(chuàng)作者同仁們大多認為,紀錄片只是流水賬般的記錄而已。于是什么都不顧,只要是有事情就把它錄下來,所以很多片子剪輯出來,毫無藝術性可言。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便是在紀錄片的理論上有很大的誤區(qū):記錄下來的過程不能稱之為記錄的故事。很多紀錄片的同仁及評委們都認為,只要是作者只像流水賬般的紀錄片子的流程或過程事件的片子,非但反映問題沒有深度,而且也沒有可視性。相反一些節(jié)目注重紀錄片中的故事情節(jié),不但片子可以很輕松的剪輯,而且跟那些只注重流程時間的片子比可視性要強得多。
紀錄片不單單是用攝像機拍攝記錄整個事件的過程,而是用畫面跟語言組織成一個故事講給大家,所以如果紀錄片單單是去記錄一些過程事件,那么這樣子不光是影響了整個節(jié)目的效果,還占用了我們大量的時間精力。毋庸置疑觀眾們也不會喜歡看僅僅一件事情的過程而不換頻道的。紀錄片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個好看的故事,而如果想讓故事生動有趣,拍攝的時候就不能只用攝像機單調得去記錄某個人,或某件事情,而是應該注重過程中的一些故事,比如人物之間的矛盾等等,不能只把一個簡單地過程或流程當成一個故事。
正如經典紀錄片《帝企鵝日記》一樣,如表一所示,它的票房不僅在中國排行很高,是紀錄片單周票房亞軍。影片以旁白的方式,從企鵝的角度“開口”去訴說他們自己的生活,這樣不僅使影片生動形象,也使觀眾更加接近企鵝們的生活。如果只是單單記錄企鵝的誕生,成長的過程的話,是非常單調無趣的。然而在影片《帝企鵝日記》中,影片不單單只記錄了成年企鵝求愛、成婚及在小企鵝誕生、成長過程,更是增加了他們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的各種困難跟危機。除了過程詳細之外,更把企鵝成長的故事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整個紀錄片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故事,觀眾們會為還沒來得及孵化就被凍裂在風雪中的企鵝蛋而傷心;也會為企鵝媽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而去搶奪其他企鵝子女的行為而動容。試想,如果除去這么多令人感動的故事,那么整個影片將會平淡無奇,變得乏味無趣。
表1 "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單位:萬元人民幣)
前一段時間,人們對同期采訪跟解說詞到底哪個重要這一問題產生了激烈的爭議。然而若干年后,電視界同仁則認為紀錄片的真實性和“現(xiàn)在進行時”的拍攝方法,成為了同期采訪重要性的決定因素。隨后,同期采訪像潮水般以勢如破竹的趨勢被大量地運用在紀錄片中,這時的人們認為紀錄片如果沒有出現(xiàn)什么人出來講一講就不完整了,從此更加奠定了紀錄片中“講故事”的重要性。
在紀錄片的影視藝術當中,并不能一味地要當事人出來講話,更需要一些畫面來配合。講故事雖然在紀錄片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紀錄片并不是只有人頭的集粹和展示,一味地叫人去講,這樣不免也空洞乏味,如果加一些畫面配合進來,反而會使得片子生動形象,一些故事的細節(jié)可以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使片子更加鮮明細膩,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會使人感覺片子更加真實可信,帶給人一些震撼的力量。相反也有一些作品,選材好,故事也好,但就是鏡頭不穩(wěn)。眾所周知,所有的電視節(jié)目都是展現(xiàn)給觀眾看的,而電視節(jié)目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讓觀眾能看得清晰清楚,明白所要表達的意思從而繼續(xù)觀看,但是如果僅僅為了達到節(jié)目的紀實而頻繁地去晃動鏡頭,使得鏡頭一直不穩(wěn)定,那么觀眾就會失去看下去的想法,自然而然地降低了節(jié)目的收視率,影響到整個片子的質量。
其實,紀錄片題材有諸多能使片子成功的可能性,像關于西藏的紀錄片,每年都有創(chuàng)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去嘗試,但是成功的卻不多,原因就在于電視人到民族區(qū)域取材,時常把自己放在獵奇的探訪者的地位上,走馬觀花,倉促成篇,所以作品流于膚淺。題材的接近性會對觀眾有很好的親和力。因此,我認為,針對區(qū)域觀眾選擇區(qū)域性題材是贏得觀眾的另一個有效措施。
由英籍獨立制片人、作家書云歷時一年制作的紀錄片《西藏一年》不失為近年來的上乘之作?!段鞑匾荒辍匪值钠矫褚暯牵毺氐臄⑹嘛L格,獨立創(chuàng)作的理念,采用長鏡頭和蒙太奇交替穿梭的剪輯風格,用同期聲代替大量解說的方式,都值得所有紀錄片導演的重視、學習和思考。
全面、真實、平衡的呈現(xiàn),是紀錄片最根本的制作理念,這種理念在新時期國家經濟繁榮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顯得更加重要和實用。(作者單位:西藏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