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關注女書畫家,并不是存在性別歧視,而是感覺與同性之間更能敞開心扉,去探求書家畫家的內心世界。張尤是我筆墨觸及到的第一位女性書家。
張尤是一個在荊楚大地很活躍,藝術成就很高的青年女書法家,篆刻和篆書是她的“本宮”。從上中學時拿起刻刀,20余年癡迷在方寸之間,醉心秦漢古璽,以明清浙派印風為主要基調,潛心苦學,其聰明的藝術靈性、藝術潛質和頑強毅力被很多老一輩書法家所贊許。
20多年前,她剛剛學習篆刻一年時間,其朱文印章“不到長城非好漢”就刊登在《書法報》創(chuàng)刊號上,引起了很多書法篆刻大家的廣泛關注,成為荊楚印壇冉冉升起的新星,那年她才19歲。自此,她一發(fā)而不可收,先后參加西泠印社首屆篆刻藝術評展、首屆全國婦女書法篆刻展、第二屆中日女書法家代表作品展、第二屆全中國代表書家作品展及諸多國際交流展提名展,并榮獲首屆“黃鶴樓”全國書法篆刻展銀獎。她是1984年湖北省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十位獲獎作者之一,1989年榮獲武漢青年書法家十佳,組織、策劃、參加了2011年的黃鶴樓當代著名女書法家篆刻提名展。這一連串含金量十足的榮譽讓你感到驚訝,更不會想到集眾多榮譽、成績于一身的書家是一位活躍在荊楚大地的女書家,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歷史上,有才氣有成就的女書家不少,比如趙孟頫之妻管氏,邢侗之妹邢慈靜,但以治印為主的女書家卻很少;當代女書家中沉醉金石方寸之間的也不是很多。
我開始去認真閱讀她:讀其人,讀其印,讀其書。
張尤繼承了楚人的豪爽和熱情,她積極參加書協(xié)組織的各種活動,將自己的全部熱情投入到自己熱愛的書法篆刻藝術中去。
讀其印。張尤印中最明顯的風格就是那份男人般的厚重、豪情和蒼潤。張尤印宗浙派,方圓并用,質樸而蒼勁,古拙又兼渾厚,如刊登在《青少年書法報》上的《馮氏》白文印,其線質蒼茫厚實,章法布局精心編排、謹嚴有度。如果不告訴你這是誰的作品,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愉悅中,誰也不會想到這是“小女子”所為。再如其《筱永善雄》、《行百里半九十》等印。其細朱文印也絲毫沒有小女子的柔弱、纖細和陰柔嫵媚,線條挺拔、大氣,整體氣象沉靜雅致,章法布局自然得體不出法度。
近幾年,張尤喜做押印,也許是押印更能任情恣肆,通過大膽設計布局,讓自己的藝術思想在印石狹小的空間燦爛開放,產(chǎn)生更加豐富多維的藝術視覺沖擊。張尤精心研究,將篆刻的線條和中國畫的造型及寫意精神大膽鋪排,融入自己的押印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了自己不同于別人的藝術感覺。她的押印設計精巧,很巧妙地將三五單字融為一體,讀來別具風韻,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張尤》、《沈偉》、《鐘》等印以及為徐本一等名家制作的押印。
張尤的書法以篆書為主,其書法中用筆結字取鄧石如、吳讓之,書如其印,性格中的豪情在筆墨中自由行走,性格的介入表現(xiàn)出了作品中與人不同的個人氣息,濃墨、重筆,線條靈動與寧靜有機結合,那份厚重感在蒼茫中更加郁勃,如《蒼龍黃鶴》聯(lián),那份粗獷和筆墨張力頗有男人氣魄。
靜穆是篆書的最大特點,歷代篆書大家在線條結體的多年錘煉中將那份寧靜淡然的感覺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張尤辛卯年所書《故人西辭黃鶴樓》橫幅,安靜地書寫,雅致中透出女性書家的秀美一面。
最為欣賞的是其巨幅精心之作——篆書《千字文》。12米長卷,歷時一年完成,卻沒有絲毫斷開的痕跡,氣息一貫到底,章法布局自然均勻,墨色純正恬淡。整體靜氣、大氣、正氣、文氣,每一個字、每一筆都非常到位,沒有一處敗筆,從中能夠看出張尤深深的筆墨功力,可以說字字珠璣,如此鴻篇巨制,出自一位女書家之手也確實難得。
20年前,臺灣很有影響的《印林》雜志對其進行過專題介紹,那一期的雜志介紹的22位女篆刻家都是活躍在中、日、韓及臺灣地區(qū)的優(yōu)秀女篆刻家;2011年,她成功組織策劃并參與了《黃鶴樓當代著名女書法家篆刻家提名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