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類星球》是英國BBC公司推出的大型專題紀錄片,以地球上的人類活動為內容,探索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部紀錄片的剪輯手法精湛,許多嘆為觀止的鏡頭被巧妙組接,呈現了諸多動人的人類奇觀。
【關鍵詞】 《人類星球》;剪輯;快節(jié)奏;構思;匹配原則
近日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熱播再次引發(fā)了該紀錄片與BBC《人類星球》的對比和分析。早在2012年,便有學者和觀眾指出《舌尖上的中國》的拍攝手法和敘事形式是對《人類星球》的借鑒和模仿。英國廣播公司BBC歷時四年拍攝制作而成的大型專題紀錄片《人類星球》尋了人與自然復雜而又深刻的關系,其精湛的鏡頭拍攝手法、流暢的剪輯藝術方式都對近年來國際范圍內的紀錄片標準化制作產生了深遠影響。繼《地球脈動》、《生命脈動》等紀錄片系列的成功制作后,BBC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團隊將鏡頭對準了人類自己,《人類星球》的八集節(jié)目分別展現了海洋、沙漠、極地、叢林、山區(qū)、草原、河流、城市的人類生活奇觀。世界頂級攝影師,歷時四年,走遍七大洲、六十二個國家、從空中、陸地、水下抓拍了電視屏幕上前所未有的壯觀景象,經由BBC自然歷史部(NHU)的精細剪輯,造就了這部禮贊之作。對于紀錄片創(chuàng)作而言,剪輯是至關重要的創(chuàng)作階段,既是一種框架形式,又代表著一種內容指認。正如卡雷爾·賴茲在《電影剪輯技巧》中所說,“紀錄片導演的技巧,從本質上來說,也就是剪輯的技巧?!雹偃绻f《人類星球》中精美震撼的奇觀故事是一道亮麗奪目的風景,那么剪輯手段就為觀眾們提供了一扇觀賞風景的窗口,窗口的優(yōu)劣直接決定了風景的品質。本文將著重分析《人類星球》第一篇章《海洋》的剪輯藝術風格及手段,以期加深對紀錄片剪輯藝術的了解與學習。
在第一篇章《海洋》中,49分鐘左右的時長,共講訴了七個與海洋息息相關的人物故事。其中,長度超過8分鐘的有兩個,不超過8分鐘的有五個。國外紀錄片的生產規(guī)律十分符合“八分鐘收視曲線”原理,即按照收視心理和收視習慣,講8分鐘的小故事,收視曲線會達到最高峰值,超過8分鐘,觀眾的心理及收視興趣就會下降?!度祟愋乔颉吩跀⑹陆Y構上也遵循著這種原理,這就意味著若在8分鐘之內將人物、時間交代清楚,則快鏡頭銜接、快節(jié)奏剪輯的必需性。以鏡頭剪輯率為例,該片全長48分鐘(去掉片頭、片尾),共選用鏡頭約1140個,平均每個鏡頭2.54秒,可見其鏡頭剪輯率之高②。
《海洋》的第一個故事講述了西班牙兄弟哈維爾和安吉爾如何在巨浪拍打的礁壁上采集珍稀海味“鵝頸藤壺”。這個故事在整集中用時不到4分鐘,卻足足有101個鏡頭,平均每2.4秒一個鏡頭,其中特寫鏡頭11個,遠景和大全景鏡頭10個。人物在礁石上的動作與洶涌的海水快速交叉剪輯,讓觀眾不禁心系采摘人的安危。而接下來反映安吉爾快速躲避海浪的全景鏡頭更是將此項工作的難度和挑戰(zhàn)直接呈現。這不僅是因為紀錄片敘事的故事化趨勢的影響,更是好萊塢式電影美學風格的一種表現手法。高速的剪輯手法奠定了本片緊湊的敘事結構和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銜接。同時,在鏡頭的匹配原則上,人物動作近景別、短鏡頭、推鏡頭的快節(jié)奏剪輯也形成了鏡頭組接的流暢性與一致性。
與故事敘述的快節(jié)奏不同,多個獨立的敘事段落的慢速銜接和剪輯造就了段落過渡的看點和妙趣。航拍、高速攝影、延時攝影等多種技術手法的支持,為本片提供了大量宏觀時空場景的壯觀畫面。在拉古納漁民與海豚合作捕鯔魚和夏威夷沖浪文化這兩個故事的銜接中,7個極為緩慢的大遠景鏡頭將時空交錯。鏡頭從土著人劃船的全景變化為遠景,并隨著鏡頭的緩慢拉開,人類在自然的襯托下逐漸變得渺小。旋轉地球的特效畫面讓我們更加領略到海洋的博大和寬闊,畫面漸漸放大至蔚藍大海中的微型島嶼,接下來的動鏡頭由俯拍海洋到與海面相平,精致獨特的島嶼立即呈現眼前。兩個航拍鏡頭輕緩移動讓我們感受到島嶼與海洋的和諧之美。而夏威夷的出現也采用了上文提及的動鏡頭,夏威夷沿海的懸崖陡壁讓人瞬間心生敬畏。影片的剪輯看似跳躍,但是在諸多此類鏡頭的銜接之下,段落的過渡顯得邏輯分明,環(huán)環(huán)相扣,人類對海洋的征服,這個核心主題作為畫面的關聯點,將全片核心內容的內在一致性巧妙表達。誠然,如此流暢的過渡也是得益于解說詞與畫面的配合。
紀錄片的剪輯匹配原理從根本上來說是對視覺觀賞疲勞的一種調劑,鏡頭畫面的展示須在不同景別之間進行交換,防止視線長時間停留在同樣的畫面上而引起注意力的轉移或分化,特別是拍攝同一對象的時候,這種景別之間的交換變得十分講究?!度祟愋乔颉分械拿總€小故事都是以某人物來展開敘事,在表現主人公活動的時候,大量兩極鏡頭的使用帶來了視覺的沖擊力,同時也渲染了緊張的氛圍。以《海洋》中印度尼西亞小島上的少年本杰明捕鯨故事為例,本杰明嚴肅認真神情的特寫鏡頭,與抹香鯨在海水中翻騰的遠景鏡頭交相輝映,兩者的組合多達五組以上,鏡頭數量簡潔豐富,令人回味。匹配原則在這里表現為對同一個對象不同景別的表現,這樣的表現產生了一種活潑的節(jié)奏,使得人們的視線能夠自動跟蹤變化,而不需要全神貫注地將視線保持在一個靜止不動的物體上,從而有效地避免視覺的疲勞。③
一部優(yōu)秀紀錄片的剪輯構思是貫穿始終的。剪輯構思不僅體現在紀錄片的剪輯過程中,更是拍攝過程中的必備思考?!芭牡绞裁?,剪什么”,紀錄片創(chuàng)作對拍攝素材的依賴程度遠大于故事片。因此紀錄片在前期創(chuàng)作階段的剪輯構思是非常重要的,《人類星球》中的剪輯構思在拍攝過程中就得以體現。尤其是在長鏡頭的拍攝過程中,匹配原則的剪輯構思奠定了全片的視覺美感。《人類星球》雖然更偏向于劇情片的表現手法,但片中仍然出現了許多極為經典的長鏡頭。長鏡頭通過攝像機的運動和內部的蒙太奇實現了豐富的信息呈現?!逗Q蟆返淖詈笠粋€故事講訴了巴喬人的海上生活,其中一個長達2分5秒的長鏡頭記錄了巴喬人瑟賓在海底捕獵的情景④。拍攝角度的不斷轉換使得這段長鏡頭沒有流于跟隨拍攝的乏味,反而加深了觀眾視覺興奮的程度。攝像機先是俯拍瑟賓潛入水底的過程,然后逐漸移至主人公的側面,清楚真實地呈現了他在海底跨步前進的運動狀態(tài)。期間,攝像機靠近主人公并拍攝了他的腳步特寫,待到他捕魚成功之后,攝像機采取仰視的角度,拍攝逐漸返回水面的瑟賓。陽光照在海面上形成的巨大的光暈在畫面左側逐漸明晃,海洋、光線、人物的和諧比例讓人不禁感嘆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堅毅,這個長鏡頭的結尾意蘊十足,富有深意,帶給觀眾一種意猶未盡的感受。
紀錄片大師伊文思來中國訪問時曾說過:“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沒有固定的規(guī)范,你們不要學伊文思,要拍自己的影片,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⑤近年來,我國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手法日趨成熟,優(yōu)秀作品的數量也十分可觀,可以說,紀錄片的剪輯創(chuàng)造也為紀錄片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從文化底蘊來講,《舌尖上的中國》確實為我們締造了一個博大精深的美味世界,然而從創(chuàng)作方式而言,我們仍未找到一種具有“中國味道”的創(chuàng)造模式?!渡嗉馍系闹袊返诙鹃_篇故事,西藏少年白馬占堆爬樹采集蜂蜜的情景與《人類星球》的《叢林》篇章中巴亞卡人爬樹采蜜的片段出現了極大的雷同與相似。兩者鏡頭的拍攝與剪輯的手法幾乎完全相同,甚至解說詞也存在著細微的相同。這讓人不禁感嘆,經典的作品縱然再精致再奇特,我們未經琢磨地直接拿來也必然會降低作品的品質和誠意。學習借鑒固然是好,但如何抓住作品靈魂的精湛之處,深思熟慮,變?yōu)橐延校攀羌o錄片創(chuàng)造者乃至影視從業(yè)者們最應思考的要義所在。
注釋:
①劉忠波.紀錄片剪輯:被禁用的蒙太奇[J].影視制作.2008(7)
②杜建華.試論紀錄片的標準化生產——基于《舌尖上的中國》與《人類星球》的對比[J].中國電視.2014(2)
③聶欣如.影視剪輯[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④雷建軍,李國輝.影像至上——從《人類星球》看紀錄片的美學趨勢[J].中國電視.2013(5)
⑤李青.淺議紀錄片剪輯在影片中的作用[J].中國電影報.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