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動損傷是高水平運動員在運動競技中無法避免的問題。通過文獻法和訪談法,對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進行了分析探討。研究認為應激、動機、人格、環(huán)境、心理準備等因素是引起運動損傷的重要原因。建議教練員、運動員應更加重視運動損傷的心理學研究,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運動損傷的發(fā)生。
【關鍵詞】運動損傷 心理致因 動機
【中圖分類號】G80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4-0033-02
引起運動損傷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過度疲勞、活動場地的條件、運動項目自身的特點及以前的運動損傷還沒有完全恢復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導致運動損傷的發(fā)生。在諸多引起損傷的因素中,心理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有關調查顯示,在運動損傷中,至少有30%是由不良的心理因素造成的。目前對運動損傷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了生理、醫(yī)學、訓練角度等方面,而心理學方面的研究還不是很多,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有資料研究表明,心理因素的好壞是導致運動損傷的重要原因。就心理影響因素來講,易導致損傷的因素是多角度的,而且比較復雜,現總結如下:
一 應激
應激引起的心理反應可分為兩類:積極的心理反應和消極的心理反應。積極的心理反應是指適度的皮層喚醒水平和情緒喚起;注意力集中;積極的思維和動機的調整。這種反應有利于機體對傳入信息進行正確的認知評價、應對策略的抉擇和應對能力的發(fā)揮。消極的心理反應是指過度喚醒(焦慮)、緊張;過分的情緒喚起(激動)或低落(抑郁);認知能力降低等。這類反應妨礙個體正確地評價現實情境、選擇應對策略和正常應對能力的發(fā)揮。運動情境實質上就是一個應激情境,不同的運動員面臨應激情境時會做出不同的認知評價,并產生不同的心理應激反應。有的運動員可能將某一比賽與自己名譽乃至前途命運聯系起來考慮,因而在訓練和比賽時感到擔憂和恐懼;有的運動員可能將參加某一比賽看成是向對方學習和鍛煉自己的大好機會,因而情緒穩(wěn)定、精神放松,遭受運動損傷的可能性也就比前者小。認知評價與應激的生理相互作用,消極性認知評價可能導致注意力變化和生理激活,后者又引起認知的重新評價。應激狀態(tài)時所發(fā)生的生理變化主要表現為全身肌肉緊張,這會導致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和準確性大大降低,從而引發(fā)運動損傷。另外,應激狀態(tài)時個體視域狹窄和注意力分散都會進一步提高運動損傷發(fā)生的可能性,應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緊迫情況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tài)。這種情緒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血糖升高,血壓升高,腦垂體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多,呼吸加速,心率加快等。人體的神經系統處于紊亂,特別是大腦皮層功能紊亂,極易造成身體狀態(tài)失衡,導致運動員心理、生理發(fā)生變化,造成能量的過度消耗,出現體力透支,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狀態(tài)差,動作的協調程度差,應激能力變得緩慢??刂颇芰θ醯膶W生,往往不能準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動作,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的狀態(tài),并且不能很好地考慮自己行動的后果,在應激
——————————————————————————
* 北京師范大學2013年度“本科生科研基金”項目
能力差的狀態(tài)下參加訓練和比賽,比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下更容易造成運動損傷。根據倒“U”理論:當喚醒水平低時,身體呈現思維靈敏度下降、肌肉松弛、動作遲緩、注意力不集中;當喚醒水平過高時,運動員的情緒混亂、肌肉緊張、精神興奮。也就是說,當喚醒水平過低或過高時,都容易造成運動損傷的發(fā)生。在比賽中,運動員表現出高焦慮狀態(tài),在比賽中呈現肌力增強、視野變窄、血壓升高、心跳加速、動作刻板、記憶能力下降。因此,過度焦慮是引起運動損傷的直接原因之一。有調查顯示,在比賽中,運動員的心理狀態(tài)極易產生變化,運動員在一定時間內的心理活動是運動員心理狀態(tài)的體現,當運動員心理狀態(tài)不良時,運動感知能力下降、精神渙散、思維遲鈍、靈活性不高、不能夠順利完成各種動作,從而加大了運動損傷的可能性。
二 動機
動機是推動人從事某種活動,并朝一個方向前進的內部動力,是為實現一定目的而行動的原因。動機是個體的內在過程,行為是這種內在過程的表現。引起動機的內在條件是需要,引起動機的外在條件是誘因。運動員動機是進行比賽的內在原因,是引發(fā)比賽活動的心理力量。一個運動員能否順利地進行比賽,運動動機起著重要的始發(fā)作用。運動競賽損傷與高動機水平有很大關系。麥切倫1992年指出高水平的運動員更可能受傷。因為高動機水平與個人對自己的嚴要求、高標準有關,與個人的高抱負水平有關。高動機水平運動員往往會在比賽中忍受著各種痛苦,也有可能在比賽中完成平時訓練所不能完成的高、難、危險性的動作或向更高的運動極限挑戰(zhàn)。這加大了運動競賽損傷發(fā)生的可能性,甚至會因損傷而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運動生涯。
三 人格
人格也稱個性,人格是一種具有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覺、情感、意志等機能的主體。人格因素雖然不是導致運動損傷的直接因素,但它與應激源、應對策略相互作用,可能影響運動員對刺激做出的反應。杰克遜等人對110 名中學足球運動員的研究發(fā)現,具有空想個性特征的運動員比講究實際的運動員更易發(fā)生運動損傷;意志脆弱、敏感的運動員比相信自己的運動員更易受傷。戴群等人的研究表明,運動員的人格特征越趨外向、消極應激強度越大,則發(fā)生急性運動損傷的可能性也越大;謹小慎微、膽小怕事、依賴性強等個性特征的人也較易發(fā)生損傷。因素包括:意志堅韌性、團隊協作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概念以及性格的內外向等。
四 環(huán)境
運動者因場地、器材設備等客觀條件不符合個人所想象的要求,會導致他的運動情緒下降,難以調動其神經、肌肉的興奮性,造成運動者持應付的態(tài)度進行訓練,加之教師或教練員一般會用強硬手段,促使他們積極完成任務,在這種對立情緒下,參加運動極易造成損傷。
五 心理準備
運動訓練,不僅要有充分的身體準備,而且要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如果能主動地使自己的心理和生理狀態(tài)協調統一地處于適宜的興奮水平,就有利于發(fā)揮自己的最佳運動效能,也會最大限度地減少競賽損傷的發(fā)生。有資料表明因缺乏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充分造成損傷的占47%,因動作粗野或違反規(guī)則造成損傷的占12%,因違反訓練原則造成損傷的占34%,因比賽場地或比賽器材不符合要求造成損傷的占4%,其他原因造成損傷的占3%??梢姡睦頊蕚洳怀浞忠彩窃斐蛇\動競賽損傷的重要因素。如運動員和教練員抱有麻痹心理和僥幸心理常常容易引起運動競賽損傷。因為人在麻痹時,對客觀外界新情況的感知能力低,反應遲鈍,遇到稍有變化的情況,就會因未曾料及和處理不當而發(fā)生令人遺憾的損傷事故。存在僥幸心理的人總以為損傷與他無緣,在賽前不認真做好準備活動,稍遇上技術發(fā)揮不合理或場地器材不符合比賽要求的標準時就容易出事故,甚至會造成終身遺憾。
六 結束語
運動損傷是體育運動訓練中不可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有很多,就心理方面來說,導致運動損傷的因素就不少,深入探討心理因素與運動損傷之間的關系,對預防并避免因心理因素引發(fā)的運動損傷,促進運動者的個性心理和體育運動的健康協調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運動損傷是機體與心理的雙重創(chuàng)傷,在重視機體損傷康復的同時,也不可忽視心理創(chuàng)傷的精神康復。在運動損傷治療康復過程中滲透心理療法,使心理康復促進機體的康復,以徹底消除運動損傷給運動員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周晶.田徑訓練中運動損傷的心理學因素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Z1)
[2]鄧德林、錢小芳.高校業(yè)余籃球運動員損傷的心理致因及康復研究[J].張家口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1)
[3]張元鵬.運動損傷的心理學研究文獻綜述[J].現代交際,2012(6)
[4]顏軍.體育專業(yè)學生應激水平與運動損傷關系的探討[J].體育與科學,1997(1):55~57
[5]李廣周.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及心理干預措施[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9(3):155~157
[6]常莉彬.引發(fā)短道速滑運動損傷的心理因素及預防[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1)
[7]牟學忠.運動損傷的相關心理因素及心理干預措施研究[J].運動,2011(1)
[8]顏軍.運動創(chuàng)傷人格特征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1998(2):147~148
[9]余友儒、汪清詳.體育運動中引發(fā)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及改善措施[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3)
[10]程禹.運動員運動損傷的心理致因及其心理康復療法[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1)
[11]連小光、許青.運動損傷與心理準備狀態(tài)的調查[J].福建體育科技,1990(1)
[12]鐘漢華、田文林、王宏.運動損傷的心理因素與預防[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2(4)
[13]李東蕾.運動競賽損傷心理因素分析[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1(4)
[14]趙士元、丁素琴.對運動損傷有關問題的心理學分析[J].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0(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