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因此,數學教學就應樹立遵循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把數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用數學的興趣。那么數學如何與生活“鏈接”呢?在此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做法。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提出數學問題
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創(chuàng)設一些生活情境,從中引出數學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如,在教學“認識方向”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探討一些與自己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問題:說一說面朝太陽升起的地方,你的前、后、左、右是什么方向?從而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意識,使學生發(fā)現(xiàn)數學原來就在自己的身邊,感受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加深了學生對方向的理性認識。
二、借助生活經驗,思考數學問題
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不同,數學的知識、能力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在探索計算方法時,必然會出現(xiàn)多種不同的方法。所以在數學課改教學中,重視鼓勵學生在數學課上積極主動地交流。比如解決“布置新年聯(lián)歡會,要把黑板四周做上花邊,黑板長34分米,寬12分米,花邊至少長多少分米”這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決策略。學生會說34+12+34+12=92(分米),34×2+12×2=92(分米),(34+12)×2=92(分米),教師要不斷地鼓勵和表揚學生,通過鼓勵和表揚促使其他學生也能及時參與到解決問題中來,并引導學生積極交流,通過比較各種策略的特點,鼓勵學生進行反思并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
三、回歸生活實踐,解決數學問題
教學中應努力激發(fā)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欲望,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問題。例如,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以后,讓學生在自己的照片上裝上精美的邊框;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后,讓學生回家去幫助父母并計算房間地面面積、計算鋪地板磚的數量及購買錢數。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預算能力,又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
上述例子,將學生所學的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自然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也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數學問題。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價值,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