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里有這么一句話:“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痹陂_放式教育中,有這么一個主旨:“打破學科界限?!痹陂_放式教學的理念中認為信息技術促成了開放式學習行為。信息技術與一年級語文教學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結合一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設備和資源,提高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下面就我在實踐過程中的所得、所困惑進行一些探討。
一、一年級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重要性
1.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強烈的求知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在一年級的學生中,這點尤為明顯。學生感興趣與否會表現(xiàn)得相當明顯,感興趣的課,他們就會充滿激情,快樂地度過一節(jié)課。相反,他們可能會在課堂中走神、趴桌子。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大概維持在15分鐘左右,于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迅速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的動機,這是進行授課相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再激情四射的講解,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效果也是不盡如人意。而多媒體計算機的聲、光、色、形能給學生以新異的刺激感受,激發(fā)興趣,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如在執(zhí)教拼音時,結合音樂、故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通過動畫把拼音寶寶帶出來,他們就會興趣盎然,而在故事中出現(xiàn)的拼音寶寶的讀音和字形也會在一年級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2.有助于將間接經驗通過更直觀的方式傳授給學生
一年級的學生,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課堂,開始面臨識字、寫字等壓力,有些孩子可能會無所適從,而信息技術的運用恰恰彌補了這一缺陷。比如,一年級上冊《小小竹排畫中游》,如果僅僅只是讀課文、讀生字詞,學生可能覺得困惑,甚至很難理解,竹排怎么能在畫中游。但通過現(xiàn)代化媒體,適時將聲音、圖像、視頻、動畫及文字等信息進行處理,把課文內容通過課件的方式制作出來,把學生難以理解的內容聲情并茂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恍然大悟,并且從而更快速地體會文章的美,在這里信息技術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3.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在教學中,我們總在強調要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可見想象力對于學生的學習而言,是多么重要。這個世界不缺少美,只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的生活經驗、社會經驗、學習經驗都太少,而想象需要依賴表象來生成,但低年級孩子思維的局限性又更小,正是開發(fā)想象力非常好的時機。比如在學習《四季》時,深圳的四季是不分明的,而課文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是分明的四季,于是學生在理解上都有困難,更別提想象空間了。于是,我在教學中通過出示各個季節(jié)的一些圖片、視頻,讓學生理解每個季節(jié)的景色分別是怎么樣的。在學生理解之后,順勢讓他們再展開想象,每一個季節(jié)還有一些什么樣的景色,最后啟發(fā)學生也寫寫作文。學生最后的呈現(xiàn),即仿寫課文是令我吃驚的,他們已經開始懂得把四季景色運用到文章中,并且自成一格,形成美的文字呈現(xiàn)出來。信息技術就像是一雙充滿魔力的雙手,打開學生想象空間的盒子,從而涌現(xiàn)許多的好文好句。比如,桃花紅紅,他對燕子說:“我是春天?!蹦苄纬蛇@樣的句子,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令人驚喜的。
二、信息技術與一年級語文教學有效整合
多媒體精彩的畫面固然重要,但我們只能稱其為技術,而不能稱其為老師,于是它也就無法代替老師精彩的闡釋。老師如何在實際操作中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效整合在一起,也就值得我們深思。
1.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感知教材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而言,讓他們對一節(jié)課感興趣,開頭的幾分鐘就會特別注意看這節(jié)課有沒有吸引他們的地方。于是,教師通過精彩的導入后,可以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把語文課本中的文字與鮮明的視聽形象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多種感官作用于大腦,從而使學生充分感知材料。比如一年級的課文《影子》這一課,由于這篇課文有個難點,是讓學生利用太陽來區(qū)分東西南北,我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通過課件,讓學生明白影子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而且影子與陽光的方向是相對的,而早晨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是東,繼而邊播放課文錄音,邊結合課件讓他們初步感知教材。
2.在精讀課文時,通過信息技術,突破重難點
認識未知的世界或者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無法感知到事物時,聲音圖畫的呈現(xiàn)往往顯得比教師精彩的演講有用。比如,在《靜夜思》中,學生對“月光”與“霜”的關系很費解,一來他們不懂霜是什么,二來他們更不懂月光與霜又有什么關系。而這首詩中,把月光比作地上霜,更有效烘托了詩人思鄉(xiāng)的意境,但一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是有困難的。于是,我在教學中,通過圖片先讓他們明白霜是什么樣的,在什么情況下會出現(xiàn),而月光又是怎么樣的,他們通過對比兩種事物的圖片,就明白了詩人為何會將月光比作霜,從而對他們進一步加深理解詩意和意境有了促進作用。
3.在課文結束時,點燃想象的火花,激發(fā)寫作熱情
《開放式閱讀教學》中提倡“以讀促寫”,認為閱讀最終要落實到寫上,而學校認為,一年級最后需要能呈現(xiàn)出百字文。而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面臨的并不是認字、寫字的問題,因為這些都可以用拼音來形成;也不是素材的缺少,因為在我們身邊不缺乏這些形成文字的素材。他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想象空間的局限,于是信息技術就起到了幫助學生點燃想象火花的作用。比如,如果僅僅是讓學生每天記一篇日記,大多數(shù)孩子就會留下一句“今天沒什么事發(fā)生?!被颉敖裉煳页鋈ネ媪恕N液荛_心。”等諸如此類一些毫無意義的句子。我在教《在家里》這一課時,在課的最后,出示了幾幅圖片,都是孩子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的圖片,同時還出示了一個半成句“我回到家后……”,以回到家后你做些什么來寫寫句子,而圖片的播放讓一年級的學生有了方向,知道句子應該怎么完成。從最后完成的句子來看,大多數(shù)學生完成了不止一個句子。
信息技術就像是一座橋梁,也像是粘合劑,又像是助推劑,讓一年級的語文教學充滿了樂趣,也讓學生更加“樂學”,并且學有所得。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