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思品課對于孩童成長初期的品德教育有重要作用,對孩子以后的生活影響深遠。圍繞小學思品課堂活動展開討論,以具體實例闡述如何將小學生的課堂活動回歸教育本位,在課堂活動中求實、求真、求效。
關鍵詞:情境;討論;實踐
當前,社會經濟發(fā)展速度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會、家長和學校對于孩子的思品教育問題也更重視。如何在孩子小時候教會他們識別真善美、假惡丑是整個社會日益關注的問題。作為一名小學思品課的教師,必須從思品課堂活動著手,使學生在實踐中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徑。
一、小學思品課堂活動的特點
1.較強的實踐性
小學思品課堂活動與一般的教學相比,最重要的特點是實踐性強。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占據(jù)主導的地位,通過學生的親身感受讓學生實現(xiàn)知、情、意、行統(tǒng)一協(xié)調發(fā)展。以往的教學課堂是填鴨式的,是師生分離的課堂,學生獲得知識和感悟的方式是教師的直觀說教,對學生進行思品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學生吸收得不好自然導致其在生活中沒有辦法進行運用,真善美和假惡丑不能進行簡單的區(qū)分,很容易形成利己自私的性格。而小學思品課堂活動抓住了以往課堂中的弱點,將學生帶動起來,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能夠在活動中經歷思想的掙扎和取舍,最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做出正確的判斷,對于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效果非常明顯,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
2.整體性和開放性
整體性是指小學思品課堂活動過程和結構的整體性,完整的活動包括內外機制兩個部分的結合,外部機制是指活動體驗的過程,而內部機制是指學生由于活動產生的內心情緒的體驗和升華。小學思品課堂活動是一個由外而內、由內而外的物質活動與思想活動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過程,是學生主體活動內化和外化的統(tǒng)一。其次,小學思品課堂活動具有開放性,在時空、內容、主體上都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和心理特點進行設計,根據(jù)教育的需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重視學生的情感因素和道德行為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思品素養(yǎng),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以后的人生奠定基礎。
二、小學思品課堂活動形式
1.情境設計,引發(fā)共鳴
小學生對于理論的直接消化程度比較弱,只有通過親身的感受才會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教師必須抓住這一點進行有效的課堂活動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思品。小學思品課中的課文往往是一個故事完整、情節(jié)生動、表象鮮明的故事,教師可以將其設計為一個有血有肉、情節(jié)生動的課本劇,讓學生來扮演其中的人物,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加深對道德的認知,從而領悟到課文主旨。例如在小學思品課中有一篇文章是《我想要我能要》,課文內容是孩子和父母逛街時吵鬧著要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教師可以設計學生飾演父母和孩子,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感受自己的心理變化過程。而且在很多同學面前,學生的思想會顧及大家的感受,喚起自身的正能量,在飾演時對這樣的行為進行評價就能很好地映射到生活中,讓學生明辨自己行為的是非。
2.組織討論,深化明理
近年來,各種討論會以及辯論會比較火熱,之所以能夠產生這種效應,是因為互相之間的討論或者辯論能夠使道理更加明
晰,學生對于道理的感受也更加深刻,而且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和思考能力的提升。例如思品課中關于做家務這一課時,很多學生覺得自己太小,不用做家務,有的甚至說一做家務就哭;有些學生覺得父母不讓自己動手,所以不用做家務;也有一些學生覺得自己應該做家務,可以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教師在面對學生形形色色的情況時,可以組織一次課堂討論,將想法相同的學生劃在一組,讓他們總結自己的想法,再與另幾組進行討論,使學生通過接觸更多同齡人的想法,在辯論中直面問題,從而可以更好地與家長溝通,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類似問題,進而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3.深入實踐,知行結合
思品課活動的目的是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小學思品課教學活動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室內,而應該適當與社會接觸,與少年活動相結合。大部分學生家長對于孩子智力發(fā)展非常關心,而對學生的德育卻有所忽視。因此,思品課的實踐課堂更加重要。例如《我的勞動感受》一課,可以組織學生打掃校園衛(wèi)生,將自己的感受寫下來,在對熱愛勞動的學生進行表揚的同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感受解釋校園、家庭和社會同樣是需要我們去愛護的地方,保護地球遠離污染是每個人的責任所在。再比如:《春天的種植》一課,可以引導學生在春天種上自己喜歡的植物,記錄他們成長的每一個瞬間,教育學生熱愛農業(yè)科技。思品課的勞動實踐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小學思品課是小學階段對學生品德教育的主要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和行為為主要目標,是否實現(xiàn)素質教育,最重要的標志是學生對于教學過程的參與程度。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情景模擬、組織討論和深入實踐,實現(xiàn)小學思品課堂活動的本位回歸,從課堂中求實、求真、求效,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意識在學生內心中的素養(yǎng)形成,充分發(fā)揮思品課堂的獨特功效。
參考文獻:
[1]朱俊輝.讓思政課堂回歸德育本位[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2(3).
[2]夏莉.談品德課堂學習活動設計的有效性[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9).
[3]張小明.提高學生品德修養(yǎng) 推進素質教育進程[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3(20):84.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