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假裝自己懂得解決一切世界問題的辦法,但是我卻像清教徒一樣,把使世界走上正道作為自己的義務。
——海倫·凱勒
夜雨梧桐,闌珊燈光。臨窗再次捧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書中一道道富有人性情感的睿智靈光,時而讓我幸福滿懷激情填胸,時而讓我羞愧不安思緒萬千。
“我只看我所擁有的,不看我沒有的?!闭窃谶@種堅定信念的支持下,集盲、聾、啞一身的海倫·凱勒在87年的無光無聲光陰中,將別人眼中的光明當作自己的太陽,將別人耳中的音樂當作自己的歌謠,將別人唇邊的微笑當作自己的歡樂。她以博大無私的愛心回報對她不公的命運。她是一個柔弱女子,但身殘志堅,對光明無限神往,對生活無限熱愛。她真誠地規(guī)勸身體健全的人們珍愛生命,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一切,歡喜各種人生狀態(tài),關愛他人。這是何等博大無私的愛心!
引言中,她充滿激情地唱響了積極的人生之曲,“我們每天都應該懷著友善、朝氣和渴望去生活”,對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都要賦予一種醇美香甜之感,不能有懶洋洋的態(tài)度。她渴望健康、渴望光明,渴望在黑暗中凝結成她思路的花語:“只有聾人才珍惜聽覺,只有盲人才體會重見天日的種種幸福”,“黑暗會使人更加珍惜視覺,啞默會教導人們更加喜慕聲音”,她規(guī)勸人們要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全部的天賦和感官!
第一天,她要看善良的、溫厚的和友愛的人。首先是她親愛的安妮·莎莉文·梅西老師,贊美她出自同情心的溫柔和耐心,感謝她對自己多年的艱巨的教育。贊美中展示了莎莉文老師對她最重要的性格(困難面前堅強不屈)和情感(對全人類的同情)方面的影響。然后是所有親愛的朋友,有貝爾博士、父母、兄弟、瑞士總領事約翰·赫茲、馬克·吐溫等,高度贊揚了他們內(nèi)在的美——渴望的、天真無邪的美!漸漸地,她的生活靚麗多姿起來,常人眼中平常的事物,在她那兒都充滿了情趣和色彩,有忠實信賴又幼稚頑皮讓她獲得安慰的小狗們,有充滿房間的親切小玩意和指示了她人生及心靈的最深的航道的盲文書籍,有遠足森林的奇觀美景和延伸人類視力的燈光世界。生活的光和影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是何等的美麗奇妙!她渴望的光明在她的內(nèi)心深處早已光芒萬丈,生活多么亮麗多彩!這一天,她奉獻給了她“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朋友”,因為被愛所以學會了愛。
第二天,她白天游覽首都紐約藝術博物館,觸摸藝術珍品,搜尋人類進步的靈魂,欣賞歷代藝術豐富的意味和美并探索其未來;晚上在劇院或電影院觀看戲劇或電影,享受戲劇文學的色彩、優(yōu)美和動作的視覺奇跡。欣喜中表達了她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要不斷吸取藝術精華,傳播人類文明,因為自然史和人類文明史是任何一個民族發(fā)展和進步的永恒的且仍在不斷豐富的財富!字里行間,融入了她對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愛。
追求源自生活,目標高于生活,最終還是要回到生活中去。第三天,她走進了當前的日常世界,深入郊區(qū)、城里勞動人民安謐而幸福的生活,觀看壯麗而驕傲的人工建筑,關心弱勢群體,為他們的笑顏而歡樂,為他們的恒毅而驕傲,為他們的痛苦而同情。注視貧民窟、工廠和公園人們的生活,去做社會調(diào)查,進而認識幸福和悲慘的全景。她也不失女性性情,歆羨女性華麗的無限精美的服裝,一顆愛心滲透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為愛,她靠著父母的慈愛和智慧,在那漫長的黑夜里得到了一點光明;她靠著良師益友莎莉文老師的良好教育,踏入了思想的光明世界;她靠著自己的不屈和天賦、朋友的鼓勵和誘導,學會了堅持,樹立了信心,戰(zhàn)勝了自己,看到了希望之光。為了愛,她目盲心不盲,心之歡樂超越了生之痛苦,在黑暗中苦苦探索,懸思凝志,轉變自我,重塑自我,學會尊重和感謝。她勤奮刻苦,博覽群書,讓自己的精神浸泡在文化的經(jīng)典中,歌德的《我的一生》、貝爾克的《調(diào)停美洲的演講詞》和斯溫頓的《世界史》等經(jīng)典重塑了她的精神。她學習外語又重視自然科學的學習,鍛造了她的集哲理性、藝術性和真情味的語言表達。終于,她走出了陰霾,愛和感恩成了她生活的底色,知識和智慧成了她人生的最大財富,擁抱生活、親近自然的文學素養(yǎng)成了她的不朽!
愛,是這篇傳世佳作的主旋律。篇末,她仍深情地規(guī)勸不懂生活真諦的身體健全的人要“愉快而美好”地積極地生活。這是何其寬廣的心胸,何其偉大的靈魂!這不就是人類多少次苦苦求索的靈魂的歸宿吧?筆者相信,正如《圣經(jīng)》說的,“看得見的表面都是短暫的,唯有看不見的才能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