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現(xiàn)狀進行調查研究,總結出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期構筑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之路。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精神;西安高校;對策
目前,各大高校都或多或少組建了大學生志愿組織或社團,這對于發(fā)揮志愿服務作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其中“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卻沒能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還存在一些問題。筆者將對西安六所高校進行調查分析,探究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并就此提出大學生志愿精神培養(yǎng)的有效對策。
一、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問題
1.物質匱乏、制度不健全,阻礙志愿行動的發(fā)展。政府和社會的重視不夠,直接導致物質支持匱乏,制度支持欠缺。政府的物質支持有限,分配不均衡,僅對一些大型活動撥款支持,而在志愿機構日常運作和管理開支方面支持甚少。相比較國外志愿組織,其經費大部分來自于民間募捐和捐贈,我國民間募捐和捐贈要少得多,多數(shù)捐贈以實物為主。與此同時,一方面,與志愿行動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尚不健全、制度支持不足,無法保障志愿行動廣泛、深入地開展;另一方面,無保障的志愿組織如同散沙,內部組織管理往往出現(xiàn)種種漏洞,直接影響志愿組織的公信度和影響力,更影響志愿精神的弘揚和培育。
2.大學生志愿精神的宣傳力度不足。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大學生獲取志愿行動信息的渠道過半來源于學校相關部門的通知,而剩余的途徑為同學朋友介紹、媒體公告等,甚至會出現(xiàn)部分大學生從未聽說過有志愿活動。這不難看出在志愿活動的推廣和宣傳上,存在渠道單一、手段傳統(tǒng)、力度不足等現(xiàn)象。志愿組織也不能很好地借助新興媒體進行全方位、多視角的宣傳推廣,激發(fā)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反之使大學生志愿精神的宣傳局限了受眾面、拘囿了視野,達不到很好的效果。
3.大學生志愿者隊伍良莠不齊。大學生志愿成員作為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對象,其自身存在的問題也影響著培育的效果。有些大學生沒有重視志愿服務的本質,只是停留在服務的表面,為了任務而服務,這就背離了志愿精神。同時,對我國大學生志愿組織也遵循自下而上的行政管理體制,但這種模式與志愿精神的自覺自愿相悖,這也讓大學生無法打破身份的局限而融入到志愿活動中。
二、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策略
1.轉變工作職能,增強制度保障,完善組織機構。行政組織要為大學生志愿者留下發(fā)揮主體性、參與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空間。要主動在志愿服務行動中扮演總體規(guī)劃者、操作監(jiān)督者和經費提供者的重要角色,不斷強化各項制度保障,激發(fā)志愿活動的自主活力,使大學生志愿群體在保障中接受更為科學合理的志愿精神培育。與此同時,多管齊下地加強志愿組織的專業(yè)化管理,不斷提高志愿組織內部人員專業(yè)素質。一方面聘用專業(yè)人才,逐步實現(xiàn)專業(yè)化管理。另一方面,重視對志愿者的選拔和培訓,提升志愿者整體素質。從志愿者的初期招募、培訓和后期管理等環(huán)節(jié)加以規(guī)范,建立嚴格科學的準入機制。
2.加大宣傳力度和廣度,校社聯(lián)合推進志愿精神宣傳工作。從宣傳方式上,將傳統(tǒng)傳媒與新興傳媒相結合。在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tǒng)媒介中宣傳志愿服務活動經驗和優(yōu)秀志愿者的感人事跡,引導社會公眾尊重支持志愿者和志愿行動,形成正能量集聚的輿論場。再借助互聯(lián)網、手機網、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方便快捷地進行活動推廣,并對傳統(tǒng)媒介宣傳效果達到鞏固。從宣傳主體上看,校內宣傳與校外宣傳相結合。高校是大學生志愿精神培育的主要機構和志愿行動主要的宣傳、組織部門,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報、校園網、校內電臺、校內BBS、報告會、演講比賽、文藝演出、辯論賽及海報等方式加強輿論宣傳,發(fā)揮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輻射作用,營造良好的校園志愿文化氛圍。此外,要加大社會宣傳力度,使志愿活動和志愿精神深入到生活中,與大眾達成共鳴效果。
3.豐富活動類型,提升志愿活動質量。高校團委是大學生志愿行動的直接管理者,有責任不斷完善志愿服務的組織模式,在最大程度上動員大學生參與志愿行動。校團委對全校性的志愿組織、志愿行動負主要責任,同時對于各基層的志愿行動有領導和管理的義務。在開展志愿行動時,高校志愿組織要從實際出發(fā),精心規(guī)劃,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力爭做到“重實效、重特色”;要加強管理,使志愿服務行動有序進行,保證服務任務的順利完成;要提高服務行動的層次和影響力,打造其志愿服務品牌。
參考文獻:
[1]黃巧榮.大學生志愿精神的培育與弘揚[J].當代青年研究,2012(3).
[2]張紅霞,張耀燦.論校園文化建設視閥中的大學生志愿服務[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
[3]卞策.大學生志愿精神解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0).
[4]倪亞靜.廊坊市青年志愿服務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職業(yè)時空,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