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當前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探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途徑,以期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8-0157-01
近年來,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備受關注,一些學校配備了專業(yè)的心理教師,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針對小學生存在的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小學班主任應當注重在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 當前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1.厭學心理
目前,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校都是通過分數來評價學生的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著教師、父母、考試以及分數等各方面壓力,使得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學習動機的扭曲、消極對待學習以及逃避遠離學習等不良心理,進而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缺乏學習目標,不專心聽講、不主動完成作業(yè),部分學生甚至會出現一上課就惡心、焦躁、頭昏等現象,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孤僻心理
由于自身特殊的成長經歷,一些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存在孤僻心理,導致其不知如何與其他同學和老師相處,通常獨來獨往,不愿意與同學一起交流和玩耍。同時心理孤僻的學生甚至會對其他同學或教師產生戒備、厭煩心理,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3.自卑心理
一些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由于學習成績問題而產生自卑心理,使得學生軟弱、無主見。同時學生的自卑心理也會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產生輕視、貶低自己的情緒,使學生缺乏勇氣和自信,認為自己不如人,由于害怕失敗而不敢進行嘗試。
4.情緒波動大
一些小學生在心理方面也存在著情緒波動大的心理健康問題,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情緒低落、易怒、心煩、任性以及焦躁等現象,學生自己也很難找到產生這種消極情緒的原因,使學生時常多愁善感,無緣無故地高興或是情緒低落。同時一些學生也會由于一些細小的事而過分焦急煩躁、容易發(fā)怒,不考慮事情后果,易做出過激行為,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途徑
1.在教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實際教學活動中去。小學班主任在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時,應充分利用所執(zhí)教學科的特點,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課堂是小學各項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場所,學生獲得知識、掌握技能以及心理發(fā)展主要是在課堂中進行的,教師應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小學教材蘊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課堂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在班級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班級活動中。小學班主任應當注重對集體活動本身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進行挖掘,共同構建各種班級活動,為學生營造和諧、愉快、團結的心理環(huán)境,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小學班主任在開展各項班級活動時,也應全面考慮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注重對學生的心理引導和維護,及時幫助學生排除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煩惱,避免學生產生消極情緒,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3.在人格培養(yǎng)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學生的心理會受到教師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情況和心理特征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小學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人格培養(yǎng)中。小學班主任應當確保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時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得體的語言、文明的舉止,為學生展示良好、健康的人格行為特征,為學生樹立良好的人格榜樣,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4.在師生關系中建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師生關系建立中。很多小學生都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存在畏懼心理,對此,小學班主任應當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在師生交流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親切感。同時準確了解學生的心理世界,把握學生內心的情緒變化,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 結束語
目前,中國一些小學生存在著厭學、孤僻、自卑以及情緒波動大等心理健康問題,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班級活動、人格培養(yǎng)以及在師生關系建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任亮寶.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J].黑河學刊,2010(6):116~118
[2]許達卡.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J].北方文學(下旬),2013(11):181
[3]趙恩珍.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2):246~24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