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的支教組織叫“天使支教”,培訓時,禁止志愿者隨便給孩子們物品,哪怕是糖果。多虧有這樣一個提醒,我沒有加入那些化緣大軍,而這是很容易萌發(fā)的一個念頭。
當你看到下雪天,自己穿了兩雙厚襪子,孩子的雨鞋里還光著腳;或者六歲的孩子走了一個小時的山路回家,智障的媽媽干活未歸,他熟練地盛了一碗涼米飯吃,菜是碗底凝固的兩片白菜葉子。
需要支教的地區(qū),往往是交通不便、生活條件較差的偏遠地區(qū),再加上城鄉(xiāng)生活差異懸殊帶來的沖擊,總能一下?lián)糁兄驹刚摺?/p>
再觀察,我發(fā)現(xiàn),那名六歲的孩子,他和姐姐接受過外界資助,而這似乎并未改變姐弟倆的怪異。第一個月的美術(shù)課,姐姐把所有的顏色都攪和在一起,弄得污濁不堪,她畫畫,永遠都用黑色,像牢籠的鐵欄桿,一筆筆刷下來,“天在下雨,在哭泣?!庇晔呛诘模瑴I是黑的。漸漸,她吃完午飯就沖樓下喊:“老師,吃飽沒有,吃飽給我講故事咯。”課堂上不再無緣無故把課桌推翻,她的畫,開始用清淺的藍、輕盈的綠、明亮的紅,女孩在笑,而且,畫面干凈。她需要一個能看到她哭泣的人,可能超過一個月資助她家里多少錢。
湖南衛(wèi)視也來過,為他們的“心得樂”找素材。那是一個讓窮孩子像貨品一樣站在柜臺后,直接接受人群的現(xiàn)金捐助的節(jié)目。
這個年紀的孩子,他們對物質(zhì)還沒有太大概念,家境好的,一樣冬天雨鞋里不穿襪子,家境差的,至少也有白米飯吃,頂多菜里沒有肉??墒怯螒驎r、漫山遍野瘋跑時,他們是平等的,都是野性十足的快樂孩子。是否要過早提醒他們:你們是匱乏的?是否一定要他們面對洶涌的人群,直接把現(xiàn)金拍到他們面前,提醒他們:你跟我們不一樣。
至于捐助,其實一直都有。比如,從市里拉回來的免費夾棉校服。拉回來是4月份,只能留到冬天穿。而且,所有的號碼都巨大,除了少數(shù)幾個高個孩子,其他孩子,大概只能放兩年再穿。也曾有高校來捐了一些二手成人衣物。隨著衣服來的還有一批書,比如黨章、黨員培訓、大學漢語、英語之類的教材。同樣的事情也發(fā)生在別的村小。
捐助,如果不是和任教老師直接聯(lián)系,而是通過一個體系,就只能得到不合身的衣服、不合適的讀本。而這樣的捐助每天每月都在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