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對象主要針對省級以下各級黨政機關,其中縣級及以下黨政機關與群眾聯(lián)系更直接、更緊密,涉及的矛盾和問題具體復雜。因此分析當前縣級以下黨政機關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最具有普遍代表性,對進一步推進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黨政機關;“四風”問題
中圖分類號:D2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4-0147-02
第二批黨的群總路線活動開展以來,作為開展主體的縣級(及以下)黨政機關堅持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著手,以反對“四風”問題為主線,認真查擺自身問題,重點切入以黨政機關主要領導為主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問題;以各級黨政機關干部為主的“庸懶散拖和推諉扯皮”問題;以鄉(xiāng)鎮(zhèn)(街道)等為主的不關心群眾冷暖和責任心不強等問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梢哉f是及時剎住了縣級以下黨政機關“四風”蔓延的勢頭,一定程度的純潔了黨員干部心理,通過以“中央八項規(guī)定”的貫徹落實相結合,使機關作風整體好轉,這為今后形成黨員干部行為長效機制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黨的群眾路線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我們也應清楚地看到,當前縣級以下黨政機關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的問題,這更值得我們去深刻反思。具體體現在:一是個別單位的責任意識不強,對群眾意見重視不夠,甚至出現把群眾意見排除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外的案例,形式主義濃厚;二是個別領導干部問題意識不強,對問題觸及不到、觸及不深、不疼不癢,甚至繞開問題,脫離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要求;三是存在個別單位制度意識不強,沒有針對活動要求建立起相應的體制機制,表現在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純屬應付差事,“走一步算一步”,有的地方和單位雖然出臺了制度,但是制度制定不科學、不完善、不系統(tǒng),制度的執(zhí)行不嚴格、不到位,嚴重影響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
一、當前存在主要問題的原因分析
1.缺乏責任意識。個別縣級以下黨政機關干部對黨的群眾路線的推進缺乏責任意識,表現在不能正確認識教育實踐活動的意義,在推進其部門單位的黨群路線活動時表現為形式大于內容,變相以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有悖于中央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目的要求。
從深層次的原因分析來看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不到位,缺乏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中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這些觀點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原理中隊群眾觀點的闡釋。劉少奇指出:“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边@無不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導性。
2.缺乏實踐的指導意義。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就是當前反對“四風”問題為主線,就是針對人民群眾最深惡痛疾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然而我們看到當前個別縣級以下黨政機關普遍存在教育實踐活動認識查擺問題不深刻,對自身問題觸及不深,對領導問題不敢直面和對群眾反映問題的漠不關心,無形中都對黨群路線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造成消極影響。
溯源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本,可以得出:一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歸根結底的重點在于“實踐”,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指出社會實踐決定社會意識,因此在當前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開展中常用的集中學習和自我學習環(huán)節(jié)中常會出現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狀況,由此直接導致了個別地方的領導干部對認識查擺“四風問題”不深刻的現象,其是拋開實踐活動的單一理論學習的必然結果,這種提升理論認識與工作實際脫節(jié)的現象是將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導向形式主義的根本原因。二是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問題。在整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對利益問題的深刻認識是重要因素,回到查擺“四風問題”的根本來說,為什么問題明明存在,卻出現了對自身問題觸及不深,對領導問題不敢直面和對群眾反映問題的漠不關心的現象?為什么在縣級以下黨政機關仍有如此多的對實踐活動不重視,將活動內容趨向于單一的形式主義過程?為什么仍舊有個別領導干部抱著僥幸心理應付差事,得過且過?其本質就是利益問題難以回避和割舍。個別地方、部門(單位)和個人以個別利益為主導,不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本,這是典型的局部利益大于整體利益的錯誤觀點。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的根本就是以人民群眾利益為主,以整體利益為主,以反對“四風”問題為切入,通過凈化黨內作風,形成一支風清氣正,群眾擁護、為民服務的機關干部隊伍,這是對群眾路線利益觀的體現。
3.缺乏對應的長效制度機制。短期來看,個別地方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存在缺少相應制度,內容表現在形式大于實際,并未形成內容飽滿、實踐指導強的制度機制。即便是有些單位出臺了制度,也大部分屬于重形式輕內容的表象制度,也基本類似于制度制定的不科學、不完善、不系統(tǒng),制度的執(zhí)行不嚴格、不到位并沒有執(zhí)行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影響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而長遠來看,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代的發(fā)展更值得思考,路線活動抓作風既要著力解決當前突出問題,更要注重建立長效機制,形成從嚴治黨的長效機制。真正實現習總書記所說的:“堅持從嚴治黨落實管黨治黨責任,把作風建設要求融入黨的制度建設”這一要求。
究其根本原因,是片面認識問題所造成的。表現在個別地方及單位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中沒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僅從實物表象入手,沒有全面分析,按部就班地按照傳統(tǒng)方式喊口號、貼標語、多開會、發(fā)材料,難以得到群眾的認可。同時,如何把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形成完備的長效制度機制反映了事物認識的曲折性和復雜性,不同階段的事物認識是發(fā)展變化的。因此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解決作風問題是一項經常性工作,必須在抓常、抓細、抓長上下功夫。要體現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維,把中央要求、群眾期盼、實際需要、新鮮經驗結合起來,努力形成系統(tǒng)完備的制度體系,以剛性的制度規(guī)定和嚴格的制度執(zhí)行,確保改進作風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長效化,切實防止“四風”問題反彈。
二、當前主要問題的解決對策
1.樹立責任意識,立足“群眾”談學習。首先是要端正立場,強化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理論學習中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理論學習,使廣大學習主體從根源上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這一觀點,從根本上理解群眾路線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原理的關系。只有端正立場,才能從根本上理解黨群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意義,才能真正站在群眾利益的角度查擺問題,積極整改,才能確保教育實踐活動不走向形式主義的誤區(qū)。其次,要調查研究了解群眾意見和訴求。作為第二批黨群路線實踐活動的主體,廣大縣級以下黨政機關的黨員干部普遍存在理論水平參差不齊,聯(lián)系群眾不夠緊密等問題,因此深刻的調查研究非常必要,這是了解群眾,懂得群眾的必要途徑。只有俯下身子認真調研,才能打破“圍城”,走出“深墻”,真正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再次是要敢于聽取意見和接受監(jiān)督。要敢于把自己置身于群眾之中,敢于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呼聲,作為領導干部既要想方設法搭建聽取群眾意見的平臺,更要廣開言路接受群眾監(jiān)督,讓自己經得起群眾的檢驗。
2.從實踐出發(fā),以“問題”導向活動。應該明確中央提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要以反對“四風問題”為要求,這表明實踐活動的進行應該以“問題”為導向,從“問題”入手,不斷推進。以“問題”為導向,推進教育實踐活動進行一是要從查擺問題和發(fā)現問題入手。這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基礎,只有通過認真的查擺和發(fā)現問題,才能從客觀時機找準不足。要注意查擺問題不能從“開大會、做形式和搞突擊”等方式來實現,要深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來發(fā)現問題和獲取問題。二是要以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為主要手段。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不能拘泥于個人,領導干部要廣開言路,充分運用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的途徑傾聽問題意見,同時面對領導干部的問題不敢直面等現象要敢于自己創(chuàng)新形式揭短亮丑,要設法讓群眾敢說直說,從而客觀公正的分析問題。三是整改問題和總結問題要深刻。要深刻檢討問題,深挖問題根源,敢于承認不足和汲取教訓,黨政機關領導干部要敢于在認真核查自身問題的基礎上,主動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對問題的整改和總結要花大力氣解決好,要拿出敢于向自己開刀的勇氣解決問題,切實把路線教育活動問題整改環(huán)節(jié)落實好,增強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實效性。
3.堅持制度創(chuàng)新,建立長效機制。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從意義上看是對當前領導干部思想作風的及時的必要的整頓,但立足長遠來看應當建立健全長效的制約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一種領導干部不敢貪、不敢腐的良性機制,只有通過制度規(guī)范才能發(fā)揮約束作用,才能做到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把作風建設推到一個新的水平。建立長效機制一是要繼續(xù)完善黨內群眾權益保障制度。通過完善各級紀檢監(jiān)察機關對領導干部權力的監(jiān)管方式,對關系群眾利益的關鍵控制點重點把握,形成一套切實可行、陽光透明、執(zhí)行權威的監(jiān)管機制。二是要從法律法規(guī)方面完善領導干部行為。探索以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弘揚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風尚”為核心,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引入群眾利益的維護,做到用法律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的規(guī)則,形成法治風尚,這是建立群眾路線長效機制的發(fā)展方向。三是建立可行的群眾意見反饋制度體系。多方位、全面了解群眾訴求,聽取群眾反饋意見。把群眾意見的收集整理形成一項制度而不是一類事件,形成哪里有問題哪里就有制度就有解決方案的制約機制,真正做到對群眾意見有章可循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習近平.扎實開展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努力取得人民群眾滿意的實效[N].人民日報,2014-01-21(01).
[4]龍秀雄,張風華.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對策[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4(15).
收稿日期:2014-10-10
作者簡介:安文君(1986-),男,陜西銅川人,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現代化研究。
(責任編輯:陳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