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和根本動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的概念,應堅持全部生產力和全面生產的觀點,我們必須完整地、準確地把握生產力范疇,樹立自然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自然生產與社會生產相統(tǒng)一的觀點。
關鍵詞:生產力;全部生產力;全面生產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4-0029-02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和根本動力。從它的構成來看,它是一個立體的范疇和復雜的系統(tǒng),因此,我們必須從總體上把握生產力范疇。
一、傳統(tǒng)生產力理論及其產生
生產力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范疇,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和最終決定力量。以往,人們將生產力簡單理解為人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并且把構成生產力的要素歸納為:從事物質生產的、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對象。
這種理解很顯然是單純地從人對自然的作用這一視角去理解生產活動,它實質上是認為生產力是人對自然的關系,即人征服自然界繼而索取物質資料的能力,并未把人類協調自身與自然的關系的能力考慮到生產力當中,我們可以將這種觀點稱為“征服論”。人類的活動導致了人類自身不斷遭受來自自然界的“報復”,這種情況使人類不得不反思傳統(tǒng)的生產力理論,反思自然在人類實踐活動中的角色,在此基礎上,生產力的自然屬性即自然生產力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經濟范疇雖然都是由觀念產生的,但也是客觀世界存在的矛盾的反映。事實上,“征服論”的觀點是在人類社會由機器生產力向現代生產力轉變時期,人與自然的矛盾發(fā)展的產物。在生產力由機器生產力向現代生產力轉變的階段,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從對立過渡到掠奪、奴役自然。19世紀30年代以后,機器大工業(yè)的大發(fā)展開辟了人與自然關系發(fā)展的新時期。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著科技進步、人口增長和人類需求的擴大,人類從自然界無限制地掠奪、索取,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逐漸形成了“人統(tǒng)治自然”和“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觀念。所以,在現代人的認識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關系,人類超越自然界以掠奪者的姿態(tài)看待自然界。
二、傳統(tǒng)生產力理論的誤區(qū)
從生產力的完整形態(tài)看,“征服論”的生產力觀的誤區(qū)在于:其一,它只看到了人(社會)與自然界的區(qū)別,強調“社會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的根本區(qū)別,割裂了人類與自然界的有機聯系和統(tǒng)一關系,離開人(社會)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因素孤立地強調“人的能力”,只講生產力是一種社會的物質力量,強調社會生產力(生產力的社會屬性),給人們一種誤導,似乎“生產力”僅僅是指“社會生產力”,而忽視了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在社會生產力存在和發(fā)展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忽視了生產力的自然屬性即自然生產力,從而割裂了生產力的整體性;其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界的各種自然物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但是“征服論”割裂了自然界中各種要素的有機聯系,僅僅把勞動對象考慮到生產力中,而忽視了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無視社會生產是經濟再生產過程和自然再生產過程相互交織的現實,違背了馬克思關于“再生產整個自然界”的光輝思想。
事實上,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上,生產力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即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就相互作用、彼此交織在一起,它們始終是相互聯系、互為因果和互動發(fā)展的。馬克思指出:“人在生產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樣發(fā)揮作用,就是說,只能改變物質的形式。不僅如此,他在這種改變形態(tài)的勞動本身中還要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盵1]56包括自然界的自然力和人自身的自然力。“各種不費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產過程。”[2]394因此,“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3]8??梢?,談生產力必然要涉及客觀生產力的這兩個屬性和向度,即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生產力。
實踐證明,傳統(tǒng)生產力觀從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現實需要出發(fā)過分強調人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而遺忘了生產力的自然屬性即自然生產力,不注重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生態(tài)問題乃至生態(tài)危機的爆發(fā)。這不僅在理論上不科學,而且在實踐上的后果極為嚴重。人類對自然界的過度征服和改造導致身為征服者的人類反被自然征服,時下世界范圍內愈演愈烈的生態(tài)危機就是這種征服活動產生的惡果,是人類不能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結果。人類需要重新考慮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自然生產和社會生產、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關系,特別是生產力的自然屬性即自然生產力在人類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系統(tǒng)觀概述
1.馬克思主義關于全部生產力的思想
馬克思主義將生產力的自然屬性即自然生產力看作是生產力系統(tǒng)(生產力總體或全部生產力)的一個基本的構成方面。
馬克思在其著作中對生產力的基本內容和本質內涵進行了大量的描述。1845年的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在講到未來社會的勞動轉化為自主勞動就是對生產力總和的占有時指出:“隨著聯合起來的個人對全部生產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終結了?!盵4]74這里提出了全部生產力的概念?!顿Y本論》的“草稿”即《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中提出“發(fā)展一切生產力”和“全面地發(fā)展生產力”[5]176的觀點?!叭姘l(fā)展生產力”即“發(fā)展一切生產力”,是馬克思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雖然本性要求發(fā)展一切生產力,但卻不能實現全面發(fā)展生產力,只有到了社會主義或者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這個社會再生產的前提和基礎。
傳統(tǒng)的生產力理論沒有將自然生產力考慮到生產力系統(tǒng)中,事實上,自然力也是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生產力是廣義的生產力,包括“勞動的自然生產力”和“勞動的社會生產力”[6]122。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指出“一切生產力都歸結為自然力”[7]166。
馬克思認為,在社會生產中,“人和自然,是攜手并進的”[1]696。在整個生產力體系中,人的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界的自然生產力共同發(fā)揮作用。“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fā)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guī)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盵1]53這說明自然條件是屬于生產力的自然屬性即自然生產力的。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勞動生產率都脫離不開自然條件,勞動力同自然力結合就形成了勞動的自然生產力。
同時,作為勞動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生產力為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提供了自然前提,并提供了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可能性?!百Y本主義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社會地控制自然力從而節(jié)約地利用自然力,用人力興建大規(guī)模的工程以使占有或馴服自然力,——這種必要性在產業(yè)史上起著最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盵1]587-588這樣,就要求我們在發(fā)展現實生產力的過程中要全力避免這種問題的產生。
2.馬克思主義關于全面生產的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全面生產理論,他們的全面生產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物質生產與再生產,是指人類生活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即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生產。物質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馬克思認為,它是人類生存活動的第一個歷史前提。要維持人類的永續(xù)生存和發(fā)展,首要的條件就是要不斷進行生產與再生產,以生產出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生活資料以及必需的生產資料。因此,馬克思將物質生產劃分為第一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和第二部類消費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
精神生產與再生產,是指人類生存與發(fā)展必需的精神資料的生產,這是人們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的活動和過程,主要是指人們通過大腦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進行思想、觀念和意識的生產以及科學和藝術的生產。它是為了滿足物化在物質生產技術和人們的大腦中所需要的“知識形態(tài)”產品,它劃分為第一部類物化在物質生產技術中的科技知識生產與再生產,第二部類物化在勞動者身上的科學文化技術教育生產與再生產,即智力生產與再生產。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闡明了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關系,物質生產決定精神生產,交往是物質關系的產物和表現。同時,馬克思在其他著作中強調了精神生產對物質生產的巨大的能動的反作用。
人口生產與再生產,是指為了維持和延續(xù)人類自身而進行的生產,即人的增殖或“種的繁衍”。人自身的生產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自己生命的生產,即現有勞動力的生產與再生產,這是通過消費使人的體力和智力得以恢復,維持人的生命存在;二是他人生命的生產,即后備生產力的生產與再生產,使人類世代得以延續(xù)下去。
生態(tài)生產與再生產,指人類和非人類物種生活必需的生態(tài)資料的生產,這是人類和自然界創(chuàng)造生態(tài)財富的活動和過程,它主要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能量生產與再生產,它劃分為自然資源生產與再生產、自然環(huán)境生產與再生產。
社會關系生產與再生產,這是伴隨著其他生產和再生產而進行的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生產,是為了實現其他生產和再生產得以進行,以至保障和維持環(huán)境所必須發(fā)生的一定的社會的聯系和關系的生產。在任何社會形態(tài),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是一切生產的基本前提,沒有它就沒有任何生產,也就沒有整個社會生活的生產與再生產,當然,也就沒有現實的、自然界的、人工的生態(tài)生產與再生產。
人類社會是人、社會與自然組成的統(tǒng)一體,人類社會的生產是經濟社會生產與再生產和自然生態(tài)生產與再生產的統(tǒng)一,因為世界系統(tǒng)是人與其他生命形式組成的有機統(tǒng)一整體,人類并不是分離或高于其他非人和自然而存在的特殊存在。特別是世界文明發(fā)展到今天,隨著工業(yè)文明高度發(fā)展,人類實踐活動的廣化與深化,人類社會生產生活過程和自然界的生態(tài)過程日益相互交織與融合。
總之,自然生產力是生產力系統(tǒng)的一個基本的構成方面(屬性或向度)。自然生產力的范疇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系統(tǒng)的框架中提出來的。
參考文獻:
[1]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資本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節(jié)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收稿日期:2014-10-16
作者簡介:呂紅雁(1984-),女,山東泰安人,講師,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
(責任編輯:姚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