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認為在農村社會工作實踐中應該進行諸多方面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以便達成資源基礎、文化基礎和觀念基礎的整合。
關鍵詞:農村社會工作;資源基礎;文化基礎;觀念基礎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4)-09-0067-01
一、農村社會工作開展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在農村開展社會工作不僅具有可能性,也具有可行性。一是社會形勢發(fā)展的內在要求。新世紀以來,農村村莊空心化問題、村莊公共品供給問題、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婚姻問題等,都是開展農村社會工作的重要條件;二是社會工作職業(yè)化的客觀需要。社會工作的職業(yè)化使得農村社會工作的開展不僅具有了可能性,還日益可行;三是推進農村社會管理和社會建設的現(xiàn)實呼喚。而在農村,社會工作是一個新興的事務,它正好契合于國家開展社會管理和社會建設的時代任務,具有社會服務的特性。
二、農村社會工作實踐的創(chuàng)造性轉換
盡管農村社會工作開展具有可能性與可行性,不過,具體的實踐過程要有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轉換。筆者在進行《農村社會工作》的實踐教學中,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經(jīng)驗:
(一)從不善于向外人求助到形成習慣
農民傳統(tǒng)的求助方式是向親朋好友求助。農民并不善于向外人求助,一方面他們并不信任外人,另一方面,外人提供幫助的渠道較少。如果沒有專業(yè)的社會工作介入,農民求助的渠道急劇萎縮。在農村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實踐中,轉變農民的求助習慣很重要。對于農民主動的關心和幫助,解決實際困難,讓他們形成向外人求助的習慣,這是農村社會工作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換的第一步。
(二)從不愿意解決問題到協(xié)同解決
農村社會有一些矛盾屬于歷史遺留問題,每個村莊中幾乎都存在著難以解決的死角問題,以致可能會造成不好的社會影響,比如產生社會對抗、實施集體上訪等。農村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捋順農村的社會關系,將社會矛盾從隱蔽狀態(tài)和無解狀態(tài)轉變?yōu)楣_狀態(tài)和協(xié)同解決狀態(tài)。這需要長期的工作實踐,將斷裂的社會關系重新組織,將問題放在不同的場域中協(xié)同解決。
(三)從漠不關心到形成公共話題
對他人的冷漠和對公共事務無興趣是當今農村社會的一大問題,也是農村社會工作開展的重點所在。改變農民長期以來對他人的冷漠,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公共話題,讓農民暢所欲言,各自發(fā)揮,在其中體現(xiàn)出各自的主體性。
三、社會基礎:農村社會工作的實踐邏輯
農村社會工作的實踐邏輯是關于社會基礎的,即農村社會工作實踐要實現(xiàn)資源基礎、文化基礎和觀念基礎三方面的整合。
(一)資源基礎
在缺乏視角看來,農村社會是資源匱乏的,對農村社會的服務就是彌補資源上的匱乏。不過,從優(yōu)勢視角來看,匱乏的農村社會總有相對的優(yōu)勢,這些優(yōu)勢正是進行社會工作的切口,幫助農民實現(xiàn)助人自助。農村社會的資源基礎就是要充分認識資源在農村社會工作中的重要性。一方面,要認識到資源的充足與匱乏;另一方面,要懂得統(tǒng)合資源和發(fā)掘潛在資源。
(二)文化基礎
專業(yè)社會工作者在鄉(xiāng)村社會的文化實踐中會遭遇困境,主要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農村社會文化與社會工作文化具有一定的沖突,進行農村社會工作一定程度上就是要調和文化沖突,促成文化共識,達成社會工作專業(yè)目標。農村社會工作的文化基礎就是要將社會工作者從既有的文化模式中解放出來,形成與服務對象的平等對話和文化溝通,尊重對方的文化才能真正尊重“助人自助”的專業(yè)理念。
(三)觀念基礎
農村社會工作的觀念基礎就是要以村莊為基礎,以農村社會和農村居民為對象,持守社會公正、人文關懷和真誠信任的倫理情懷,以加強政府與農民間的信任關系和增強農民的自信、自尊和權利意識為根本宗旨。在這個過程中,要更加懂得運用優(yōu)勢視角來看待問題并解決問題;更加尊重對方并幫助服務對象。
參考文獻:
[1]張和清,楊錫聰,古學斌.優(yōu)勢視角下的農村社會工作[J].社會學研究,2008年第6期.
[2]李錦順,黃乃文.我國農村社會工作教育發(fā)展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07年第21期.
[3]古學斌,張和清,楊錫聰.專業(yè)限制與文化識盲:農村社會工作實踐中的文化問題[J].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6期.
[4]陳成文.現(xiàn)實農村善治必須推進農村社會工作職業(yè)化[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5]彭馨樂,李俊.探究農村社會工作體制改革必要性[J].警官文苑,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