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摘 要:善意取得又稱為即時取得,是立法者在所有權人的所有權與第三人的交易安全兩者之間進行利益權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制度,它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在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方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我國《物權法》明確規(guī)定了善意取得制度,但對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規(guī)定得卻比較模糊,在實際交易中出現了一定的問題。本文從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出發(fā),以期善意取得制度能夠在實踐中得到更好得運用。
關鍵詞:善意取得;交易安全;無權處分;構成要件
我國《物權法》已于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其106條表明我國不僅承認了善意取得制度,而且也將不動產也納入到善意取得的適用范圍之中,這對于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的發(fā)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自從善意取得制度被正式納入法律范圍之后,其對我國的市場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其畢竟是一種犧牲所有權而換取交易安全制度,如果說站在宏觀的市場交易的角度看,所有權人有“舍”善意第三人有“得”,確實維持了市場的平衡,無哪里有不對之處;但是站在微觀的當事人的角度看,尤其是所有權人,自己所占有物未經自己允許而被無權處分,并且還被告知第三人已經善意取得,若為一般財物也罷,可以向無權處分人索賠;但如果是所有權人視如珍寶的物,所有權人該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呢?雖然說可以索賠,但是對于該特定的物來說,所有權人所“舍”與“得”之間出現不平衡,顯然體現了交易的不公平,這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按照我國《物權法》規(guī)定,可以提煉出善意取得的四個構成要件(一)處分人為無權處分人;(二)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三)以合理的價格轉讓;(四)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guī)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本文將以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為基點,簡析如何維護所有權人的權益。
一、 處分人為物權處分人
我國《合同法》第51條所說的處分權,實際上是一種處分的資格。[1] 無權處分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為處分人本來就無處分財產的權利,例如承租人、借用人、保管人;第二種是處分人本有處分權,但后來因各種原因又喪失了處分權。例如處分人以受讓財產的所有權為目的受讓財產后,其與合同相對人的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的。在這兩種情況下,當然都要承認善意取得制度,但前提是處分沒有違反國家的禁止性規(guī)定,否則當然無效。進一步講,兩種情況也要具體分析。在第一種情況下,處分人為當然無權,但是卻并非為無效的民事行為,根據我國《合同法》第51條:“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因此,若權利人追認那就是兩全的事情,受讓人取得所有權,沒有爭議;但如果權利人拒絕追認,則無權處分合同無效,所以存在善意取得與無權處分的競合,在此情況下,大多是學者認為應優(yōu)先適用善意取得的規(guī)定,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所有權之交易安全可以對抗權利人的拒絕追認甚至否認,筆者也支持該觀點。在第二種情況下,由于我國不承認物權變動的無因性,因為債權的原因行為無效,所以不發(fā)生物權變動,此時,筆者認為,若第三人在合同確認無效或者撤銷前受讓財物的,不存在是否善意問題,其應當取得所有權;若在確認無效或者撤銷前,應當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是,對于無權處分人,為了更好得維護權利人的利益,減少無權處分人沒有合法理由而剝奪權利人所有權的行為,筆者認為應當加強立法對無權處分人進行賠償性懲罰而維護所有權人的利益不受侵犯。
二、 受讓人為善意
如何確定受讓人為善意,我國法律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理論界主要有“積極觀念說”與“消極觀念說”兩種,“積極觀念說”認為受讓人應當有將讓與人視為所有權人的觀念;“消極觀念說”認為受讓人不知或不應知讓與人為無處分權人即可。筆者堅持“消極觀念說”。因為在意思自治下,我們沒有理由在每一次交易中都要求受讓人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去了解處分人是否為所有權人。并且在我國,由于法治不健全,不動產的登記都會出現錯誤導致難以查證的情況,而動產的交易并沒有要求登記的制度,所以,受讓人也沒有能力去查證處分人是否為所有權人。但是在堅持“消極觀念說”的情況下,不能僅僅憑受讓人不知或不應知讓與人為無處分權人及認定其為善意,我們還應當根據交易內容來判斷,例如:處分人讓與珍貴物品時,是否能說明其來源并有所證明;交易的地點是否為一般公眾所知悉;以及很據受讓人的知識和經驗足以發(fā)覺處分人有可疑情況的情形等,受讓人應當對一般交易內容起到合理的注意義務。至于受讓人是否善意由何人證明,在受讓人做到合理注意的情況下,由所有權人承擔,若不能證明其惡意即推定受讓人為善意;但若受讓人沒有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受讓人不能證明自己為善意時即為惡意。判斷受讓人善意的時點,一般認為以動產交付時為善意即可。在簡易交付中,在合意之時受讓人為善意;指示交付中,在受讓人取得間接占有或取得返還請求權之時應當為善意。受讓人取得財產后轉變?yōu)閻阂獠挥绊懮埔馊〉玫男Я?。在占有改定這種特殊的情況下,筆者贊成梁慧星先生的觀點:“在占有改定下,指當事人之間達成占有改定協(xié)議時”。[2] 因為善意取得以占有的公信力為維護交易安全的基礎,雖然所有權人沒有直接占有,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間接占有的法律效力,間接占有當然具有一定的公信力。
三、 以合理的價格受讓
善意取得以有償取得為前提條件,在以合理的價格受讓中,需明確何為“合理”以及受讓人是否實際支付了價款。筆者認為,合理的價格應當以當時的市場平均價格為基點,略高于或者低于市場價格都是在善意的范圍之內,若是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或者無償受讓的,應當認定第三人為惡意;而以明顯的高價受讓,則第三人很有可能與處分人惡意串通損害所有權人的利益。善意取得并不要求受讓人實際支付了價款,只要求其承諾支付價款以及處分人實際交付了物品即為取得所有權,因為受讓人沒有支付價款并不影響合同的效力,買賣合同有效,則物權變動有效。
四、 公示登記
在動產交易中,不管是簡易交付還是指示交付,都以交付作為公示的的手段,受讓人應當實際領受標的物。但是在占有改定的情況下,如前所述,筆者贊成占有改定可以發(fā)生善意取得。但是出于對原所有權人的保護,筆者認為,在受讓人還沒有實際占有標的物之前,受讓人的交易安全不能夠對抗所有權人的所有權。所有權人除了要求無權處分了承擔違約責任賠償損失之外,還可以要求無權處分人返還原物。而由于所有權人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使得無權處分人無法對第三人履行合同的行為,為處分人履行不能,應當對善意第三人承擔違約責任。
善意取得制度對保護市場的動態(tài)交易安全具有極大的積極作用,但是我們在肯定其積極作用的同時應當認識到它對所有權人靜態(tài)權利造成的不良影響以及所有權與交易安全之間的沖突時刻存在,所以應當立法明確善意取得各構成要件以及對所有權人造成損害的懲罰機制,以更好維護市場交易之安全。
參考文獻:
[1]張錳霖,《善意取得構成要件之“以合理價格轉讓”》[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2004,第一期
[2]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法律出版社[M],2010年9月,第五版
作者簡介:陳小琴,(1992-),女,漢族,四川宜賓人,現為四川農業(yè)大學文法學院法學系2011級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