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脊柱外科;手術體位;護理
俯臥位是脊柱外科常用的手術體位,具有手術野暴露充分、便于手術醫(yī)生操作等特點,但此體位可造成患者生理學的改變,導致循環(huán)、呼吸障礙,神經(jīng)損傷和皮膚壓瘡等并發(fā)癥[1]。因此術中滿意體位是保證手術順利和安全的重要措施。我院自2008年使用了改進型弓型俯臥位支架(以下簡稱支架)以來,沒有發(fā)生1例嚴重的并發(fā)癥?,F(xiàn)將體位護理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20例,其中男86例,女34例,年齡18~80歲,全身麻醉80例,硬膜外麻40例。脊柱骨折內固定45例,脊柱椎體滑脫矯正25例,脊柱減壓50例,手術時間1.5~5 h。
2體位護理
2.1正確安置俯臥位患者全麻后,4名醫(yī)護人員分別托住患者的肩部、腰骶部、雙下肢,維持脊柱水平,以滾動法將患者置于支架上。將頭放置于特制的頭圈內,使頭偏向一側,避免氣管導管打折或扭曲而影響正常的通氣。雙前臂自然前屈于托手板上,在膝關節(jié)處墊上1個軟枕,雙足部墊小軟枕,使踝關節(jié)自然彎曲向下,防止足背過伸引起足背神經(jīng)損傷。正確安置俯臥位,取鎖骨和髂骨作為支點,盡量使胸腹離開手術臺,以減輕機械性壓迫對呼吸循環(huán)的影響[2]。術中腹壓過大,可導致出血增多,應立即檢查腹部襯墊物是否移位,并予以糾正。
2.2避免術中發(fā)生體位損傷脊柱手術大多采用全麻,患者的保護性反射大部分消失或減弱,喪失自我調節(jié)能力,特別是脊柱骨折病人,脊柱穩(wěn)定性差,如果不慎扭曲可以加重或引起脊髓損傷。因此在變換體位時應由??剖中g醫(yī)師指導,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軸線,動作協(xié)調一致,輕、慢、穩(wěn),保證患者安全。尤其是骨折內固定手術結束,為了避免轉變體位造成植入物滑脫,變換體位一定要有足夠的醫(yī)護人員保證以軸心翻身。
2.3體位及受壓部位護理變俯臥位前應整理好各種管道及電極線,電極粘貼處應避開受壓部位。在患者頭下墊特制頭圈,使頭偏向一側,每20~30 min調整頭部位置1次,在調整時應用手托住患者的下頜及額部,避免從兩側托面部。女性患者應將乳房置于支架的內側,避免乳房受壓;男性患者者注意防止陰莖壓傷。應避免肘部受壓,可在雙側肘關節(jié)放上合適的軟枕,外展不超過90°,術中經(jīng)常檢查患者肘部的受壓情況,以免損傷尺神經(jīng)。在手術過程中,巡回護士要經(jīng)常檢查病人體位情況,重點檢查前額,兩側顴骨、兩側肋骨、髂前上棘的主要受壓點,觀察四肢末梢血運,按摩受壓肢體,每次3~5 min,防止因手術操作或麻醉不完善致病人體位移動而造成不良后果[3]。手術結束,應及時改變患者體位,以解除壓力,并按摩受壓部位,在患者離開手術室之前,巡回護士要認真檢查受壓部位并做好記錄,并與病房護士做好交接。
3討論
術前針對俯臥體位的護理難點,全面評估患者可能發(fā)生壓傷的風險并采取相應的綜合護理措施。安全舒適體位安置需要手術團隊的合作,安全舒適體位包括手術部位充分暴露、便于氣道管理、通氣良好、便于麻醉監(jiān)測、保障病人的安全。因此,只有手術醫(yī)生、麻醉醫(yī)生、手術室護士充分溝通并相互配合,才能保證手術體位的安全舒適。術中加強體溫監(jiān)測及保溫。低體溫時機體關閉外循環(huán),使受壓區(qū)域血液供應減少,導致壓瘡形成。所以要及時調節(jié)保溫裝置,防止患者低體溫引起軀體血液循環(huán)不良,皮膚抵抗力下降繼而發(fā)生壓瘡。術中調節(jié)室溫23~25 ℃,動態(tài)監(jiān)測體溫,采取有效的保溫措施,盡量少暴露病人,術中庫血輸入前應先自然復溫,沖洗體腔的液體要先加熱,避免低體溫帶來一系列的并發(fā)癥。
參考文獻:
[1]楊翠芳.神經(jīng)外科手術俯臥位并發(fā)癥的預防與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63.
[2]陳勝瓊.麻醉后俯臥位致血壓下降的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2006,8(21):763.
[3]黃英,曾俊,岳蕤,等.脊柱手術術中喚醒的護理體會[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8,17(4):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