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當日:
從天津乘夜班火車到蘇州,在火車上過夜。“天津——蘇州”硬臥火車152.5元
第一日:
清晨火車抵達蘇州,先去拙政園,逛了園子出來午餐后走訪蘇州博物館。下午來到蘇州老街巷——平江路,尋找真實的老蘇州,在老茶館中品茶聽評彈,并在平江路品嘗各種小吃。
拙政園門票70元/公交車 2元/住宿80元/午飯30元/各種小吃45元左右/喝茶聽評彈 20元
第二日:
上午去宋代風格庭院滄浪亭,午餐在觀前街的松鶴樓品嘗蘇菜。下午乘高鐵回到天津。
滄浪亭門票20元/午餐90元左右/公交車3元/ “蘇州——天津”返程高鐵483.5元
總計:約996元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唱著這清甜的詞,伴著良辰美景好時光,江南水鄉(xiāng)在咿呀的吳儂軟語聲中,撐著吱呀的烏篷船撲面而來,在北方過久了粗線條的日子,我趕著周末來蘇州撲進精致的景色和甜蜜的桂花香中不愿出來。
蘇州,干凈舒服,保有水鄉(xiāng)風貌,來到這里的感覺就像是將棉花制成的衣物貼在皮膚上,溫暖柔軟,每個毛孔都能呼吸得淋漓盡致,感受得到棉花在陽光下的綻開。
我心中的蘇州從來就是一幅水墨畫,每一垛青磚白墻、烏篷船,清晰冰涼的石板路,這是一座潑墨而成畫的城市,就算只是黑白的色彩也絲毫不單調(diào)。但沒有人舍得留它兀自黑白,春天的櫻,秋日的桂,各色的粉并著金黃的甜香,都是夢中的畫。
坐臥鋪火車來到蘇州,清晨剛好抵達。沒有過多的行李,背著不大的單電相機,輕松地馬上開始畫中行。
蘇州自是以古典私家園林聞名于世界,去年參觀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走到中國館,側耳隱有淙淙流水聲??邕^圓圓的月亮門,居然一座蘇州園林躍然而現(xiàn),陽光明媚,清泉曲徑,回廊環(huán)著亭臺,鏤空的窗戶,映著幾許竹影。一側的石碑用英文寫道:“大都會博物館衷心感謝中國蘇州園林局的能工巧匠,他們高超的技術構成了本園不可缺少的部分。”一股濃重的感動襲來:美麗的蘇州園林,亭臺樓閣步換景移,這樣古典的文化和美好是世界的通行證。我真的忘記了彼時身處紐約繁華地帶的大型建筑中,恍惚以為來到蘇州,連陽光都像是露天似的明亮真實。
蘇州之行,自然要先去拙政園看看,畢竟是四大園林之首,那些曲折婉轉(zhuǎn)的小路,鏤空雕花窗后的陽光中,文人雅士們來來往往,賦詩寫詞,賞明月清風,嘆悲歡離合。
拙政園始建于明正德年間,亭臺樓榭皆依水而建,專取不對稱之美。一入門便是蘭雪堂,便是應了李白那句“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再經(jīng)過芙蓉榭,沿水邊走著,時而開闊,時而被引入幽深小徑,路旁常能見到翠竹,不久就到了遠香堂,這里算得上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遠香堂取自周敦頤《愛蓮說》中的“香遠益清”,這里確實也遍植荷花,此時正值夏末,粉嫩伴著玉盤般的翠綠,香飄送遠。遠香堂開有落地長窗,站在這里望向四周,環(huán)繞有繡綺、荷風四面、待霜、雪香云蔚四亭,意于四季,于一堂中遍賞四季景色,步換景移,意寓美好。整座園子間,水面上常見橋梁,但絕不重復,邊邊沿沿也絕不規(guī)整,曲折自然很好看,景致虛實相間、相映成趣。低頭間常能看到金或紅色的鯉魚,便不正是魚戲蓮葉間嗎?白色的墻壁,灰色的瓦檐,深深淺淺的黑白兩色,就如淡色水墨畫。畫卷再展,綠色草木和各色花朵襯得園子在明麗中愈發(fā)寧靜,春風秋月,夏有荷花冬有雪,誰人也都才情四溢,詩興大發(fā)。
拙政園中的亭臺樓榭,無一不出自史書典籍,匾額、楹聯(lián)、書畫更處處是名家手筆。其中“與誰同坐軒”是一座扇亭,其名字令我十分在意,取蘇軾《點絳唇·閑倚胡床》詞:“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別乘一來,有唱應須和。還知么,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绷汲矫谰耙埠?,清冷孤獨也罷,在那個時刻,又愿與誰同坐?人與人面面相對也猜不透彼此的心思,便愿與清風明月為伴,倒也落得清閑自在。
從拙政園出來,來到我此行的必去之地——蘇州博物館,因為這里是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封山之作。因著在蘇州度過的童年時光,這座博物館的設計就是貝聿銘對家鄉(xiāng)的情意。博物館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蘇州建筑風格,把博物館置于院落之間,使建筑物與周圍環(huán)境在風格上融為一體,不高不大不突出。一如貝聿銘為法國盧浮宮設計的那座倒置透明金字塔,特殊但與環(huán)境和諧一體,絕不突兀。我曾去柬埔寨暹粒的吳哥窟,當時還好奇在暹粒城中沒有高層建筑,實際情況是在吳哥遺址群里絕沒有現(xiàn)代化建筑,就連城里的現(xiàn)代建筑也沒有任何一個高過吳哥遺跡。這是現(xiàn)代人對文化的保護和尊重,值得敬佩。這里館藏也豐富,書畫、瓷器、雕刻,我隨意走走也找到了趙孟頫書《蘭亭序》卷和我很喜歡的八大山人的畫作。細細逛來,一天時間怕也是不夠。
從博物館只需再坐兩站公交就能抵達平江路。這里和商業(yè)街——觀前街比鄰,卻安靜了許多。平江路的歷史已有800余年,難得地保留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水鄉(xiāng)特色,道路不寬,僅能過自行車,河路也不寬闊,行走的是搖櫓船。沿河緩步,有了些年歲的老屋依舊是清清淡淡的顏色,綠色藤蘿悄悄長進淺灰的磚瓦,身邊不時有船緩慢搖過,便算是得了蘇州老城的味道。沿河的商家也都低調(diào),掩藏在木門后,隨手推開一扇,是一家古琴館,據(jù)說是吳門琴派在此傳授琴藝。我在友人處對古琴略有耳聞,音色質(zhì)樸并著明亮的七弦琴,手指輪換在抹挑勾剔打之間,剛入門可學一首《秋風辭》,一路學下去,不用多久,也能彈上一首《梅花三弄》。
走走逛逛,路過一條條窄巷,一家家茶葉店,絲綢鋪。在一家老蘇州茶館喝杯茶歇腳,用單電相機抓拍著路邊伸懶腰的貓、綻放的野花。茶館中唱著蘇州評彈,北方人很難聽懂這種用方言演繹的藝術,只覺得很好聽。暗自贊賞保留了這些傳統(tǒng)方式的老街,就像另一座博物館,不同于蘇州博物館的,可以說是市井生活博物館,走進去才能發(fā)現(xiàn)的最尋常的水鄉(xiāng)人家生活,喝何種茶裁哪樣布料,閑來是學琴抑或下棋。這里的飲食亦是蘇州的傳統(tǒng)吃食,沿街都是各種小吃攤檔,酒釀圓子、糍粑、桂花糕、海棠糕,還有生煎。路過一家雞腳店生意很旺,在夕陽下門口排起了隊,名字叫“雞腳旮旯”,果然是香氣四溢無法阻擋,我也跟著買了些雞腳鴨舌。晚飯便是在平江路沿路吃了各式小吃,一路走下來塞滿了口腹。
“滄浪亭”得名于“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是宋代著名詩人蘇舜欽買下這里,修筑亭臺,并為之題名“滄浪亭”。蘇舜欽做了件好事,滄浪亭如今風貌仍能稱得上經(jīng)典的宋代園林,我也是愛這份蒼翠的古樸簡潔,特意來到滄浪亭小坐。一池水環(huán)繞著滄浪亭,進門就先步入曲廊,看蒼天古木肆意蔥翠。滄浪亭景致極為自然,一座小山,復廊幾回環(huán),一池清水伴紅鯉。百余扇漏窗圖案也無一重復,我沿長廊信步走過,每扇窗都能看到窗里窗外兩般風景,或是翠竹搖曳,或者樸拙堆石,幾縷藤蔓又不時地垂下來。清風明月本無價,來到滄浪亭坐上片刻,自有一番風雅。像是回到學生時,常喜歡在學校老宅的院子里背書,在丁香花下的石桌上寫作業(yè),不經(jīng)意間被灑落一書丁香花瓣。
午餐回到觀前街,吃了一頓地道的蘇州菜。中國四大菜系有著“蘇、魯、粵、川“,蘇菜亦被稱為“南甜”,和我習慣的北方濃郁味道大不相同。酸甜的松鼠桂魚、滋滋作響的響油鱔糊、清淡的龍井蝦仁,蘇州味道成就了此行最后的完美謝幕。
回程的高鐵上,心中一直浮現(xiàn)出不久前看到的一首詩,此刻說來正應景:“江南三月雨微茫,羅傘疊煙濕幽香。夏日微醺正可人,卻傍佳木趁蔭涼。霜風清和更初霽,輕蹙娥眉鎖朱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