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葛浩文以整體為單位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將譯作進行了重新的寫作和進一步完善。他對譯作的改寫是深刻領(lǐng)會作者意圖并以語篇翻譯觀為指導(dǎo),在調(diào)整英漢語篇模式的差異后的“忠實的背叛”。
關(guān)鍵詞:語篇翻譯觀;語篇模式;可接受性
一、語篇翻譯觀
國內(nèi)外有很多學者不僅把翻譯看作是跨文化交際活動,又注重語篇功能的研究。所謂語篇翻譯觀,指譯者把要翻譯的篇章當作一個整體來對待,翻譯的單位是篇,而不是句子。它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深刻領(lǐng)會原文作者的交際意圖,挖掘并整體再現(xiàn)原文的信息,注意譯文的語義連貫與結(jié)構(gòu)完整,結(jié)合與語篇相聯(lián)系的具體語境理解語篇,選擇詞、句,根據(jù)語篇模式的差異使用各種調(diào)整手等。
二、葛浩文以及莫言的《生死疲勞》
莫言是第一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諸多優(yōu)秀譯者中,翻譯家葛浩文被稱為“莫言唯一首席接生婆”。漢學家顧彬曾說,莫言得諾貝爾獎很大程度仰賴了葛浩文的翻譯和推薦。他的英譯本《生死疲勞》是莫言在西方最受關(guān)注且獲得獎項最多的作品。對于葛浩文的翻譯方式,顧彬說:“葛浩文采用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翻成英文。他不是逐字、逐句、逐段翻譯,他翻譯的是一個整體。也就是說,葛浩文對作者的弱點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把一切都整理好,然后翻成英文,語言比原來的中文更好?!?/p>
三、葛浩文以整體為單位的語篇翻譯觀,注重文章的可讀性和讀者的可接受性
在我連珠炮般的話語中,我看到閻王那張油汪汪的大臉不斷地扭曲著。閻王身邊那些判官們,目光躲躲閃閃,不敢與我對視。我知道他們?nèi)记宄业脑┩鳎麄儚囊婚_始就知道我是個冤鬼,只是出于某些我不知道的原因,他們才裝聾作啞。我繼續(xù)喊叫著,話語重復(fù),一圈圈輪回。閻王與身邊的判官低聲交談幾句,然后一拍驚堂木,說……
I watched Lord Yama’s unctuous face undergo many contortions throughout my rapid-fire monologue and saw how the judges around him turned their heads to avert their eyes. They knew I was innocent, that I had been 1ly accused, but for reasons I could not fathom, they feigned ignorance. So I shouted, repeating myself,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until one of the judges leaned over and whispered something in Lord Yama’s ear. He banged his to silence the hall.
上例沒有按照原文的意群翻譯,葛浩文用了兩個動詞watched和 saw將前兩句連接, saw是根據(jù)語意增補的一個詞, 作為共同主語“我”的所見。此句葛浩文將主語置換,是對原文的重寫,雖形式上背叛,但讀起來更通順。原文下句實際上語義重復(fù),葛浩文用從句that-clause有效連接,根據(jù)語意增添連詞but。下兩句增譯so ,until,都是根據(jù)語境分析前后關(guān)系做的增補,而最后一句在 gavel后補譯to silence the hall,使得讀者清楚中國文化詞“驚堂木”的功能,易于讀者理解。
上例體現(xiàn)了葛浩文以語篇為整體的翻譯觀。我們知道,不同民族思維方式不同,漢語句子結(jié)構(gòu)多為多個分句線性排列,無明顯的語義標記,而英語重形合,語義標記清晰。葛浩文以篇章為整體,用了多個符合前后關(guān)系的連接詞,運用合譯、增譯、補譯等多種翻譯策略,調(diào)整了語篇布局模式。
葛浩文的語篇翻譯觀也可以從他對整本書的內(nèi)容謀篇布局看出來。葛浩文對原文繁冗的章節(jié)進行了大量刪減,對于許多可譯性低的內(nèi)容,不生搬硬套,也舍去不譯。例如,
莫言探頭看看我(狗),說:這家伙,真是“如狼似 ”。“慘不忍 ”莫言說我“如狼似 ”,“豆蔻年 ”龐春苗對我微微笑?!皯K不忍 ”莫言“發(fā)自內(nèi) ”地贊嘆:真是條好狗!對主人是“赤膽忠 ”。(莫言:400)
上面這些成語刪了尾字,對于中國讀者卻相當于給了整個成語,成語這樣故意“殘缺”取得了幽默效果。譯與不譯都起不到像原文那樣應(yīng)有的效果。葛浩文從整體上考慮了讀者的可接受性,翻譯不如不譯。由此可見,葛浩文的翻譯不是機械的逐字譯,而是用寫作的心態(tài)在譯。既從整體上兼顧原文的風格及內(nèi)容,又考慮讀者的可接受性。
四、總結(jié)
葛浩文喜歡拿漢語讀,用英文寫。他不僅翻譯水平高超,還有優(yōu)秀的寫作能力。許多譯者的翻譯缺乏“洋味兒”,卻“中國味”十足,使翻譯作品成為外國人讀不懂的中國式英語。翻譯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動,要順利進行交流,就要在忠實原文的基礎(chǔ)上,以語篇翻譯觀為指導(dǎo),考慮中西方語篇模式的差異,根據(jù)語篇的差異調(diào)整翻譯手段;從作品整體入手,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改寫,使文章既保持原語特色,又得到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李運興.英漢語篇翻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09.
[2]尹衍桐.語篇翻譯觀對翻譯教學的啟示[J].中國科技翻譯,2001,14(4):34-36.
[3]莫言.生死疲勞[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04.
[4]Goldblatt Howard.Life And Death Are Wearing Me Out[M].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2008:4-5.
[5]張耀平.拿漢語讀,用英文寫:說說葛浩文的翻譯[J].中國翻譯,2005,26(2):76.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