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思路】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高中生的古詩文閱讀與鑒賞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薄澳芨惺苄蜗螅肺墩Z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边@兩段話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在進行古代詩歌閱讀與鑒賞的教學時,我們要借助于“品味語言”這個抓手,通過語言這個憑借,引領學生去理解詩歌,欣賞其藝術特點,從而形成審美能力。從這一角度說,古代詩歌的閱讀與鑒賞的著力點,就是詩歌的語言,就是詩歌中語言運用的特點。在歷年的高考考試說明(大綱)和試卷中,對學生閱讀與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有非常直接的要求。
涉及古代詩歌語言鑒賞的知識較多,這其中有關于詩歌內容的語言,如意象語言、象征語言、特定稱謂等;也有涉及詩歌表達技巧的語言,如煉字、煉句、詩眼等;還有涉及詩歌的語言風格及詩歌中詞語的結構特點等。這就需要尋找重點,以點帶面,不囿成規(guī),力求突破,而不能面面俱到、煩瑣分析。經(jīng)過反復思考,本人最終確定以“煉字”作為教學內容。教學安排中,以學生品味感悟為主,教師作適當?shù)囊龑c點撥。
【教學目標】
1.了解古典詩歌的“煉字”技巧
2.掌握古典詩詞“煉字”題的答題方法
【教學重難點】
掌握古典詩詞“煉字”技巧和“煉字”題的答題方法
【教學方法】
鑒賞品讀法、練習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準備】
CAI課件
【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導入
【煉字名言】
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
杜甫作詩,要求非常嚴格。每作一篇,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他的詩篇中,每一個字都能經(jīng)得住推敲,許多字詞之妙用,易之不得,換之不能,令人嘆服,可以說達到了絕妙的佳境。
一次,北宋大詩人蘇軾、黃庭堅、秦觀、佛印四人相約游覽觀光。走到一座深山古寺時,見墻上題有杜甫的《曲江對雨》。因為年代久遠,其中“林花著雨胭脂□”一句的末字已模糊不清。蘇軾提議由四人填上缺字,三人表示贊成。蘇軾先填,填個“潤”字,詩為“林花著雨胭脂潤”;黃庭堅次填,填個“老”字,詩為“林花著雨胭脂老”;秦觀三填,填個“嫩”字,詩為“林花著雨胭脂嫩”;佛印四填,填個“落”字,詩為“林花著雨胭脂落”。
回來后,他們都惦念著所填的字是否恰當,是否與杜甫的原詩相符。他們匆忙找來《杜工部集》。杜甫的原句是:“林花著雨胭脂濕”。四人仔細品味,異口同聲地說:“‘濕’字真乃絕妙!”
妙在何處?蘇軾說:“‘濕’字照應前面的‘著雨’?!秉S庭堅說:“‘濕’字沒有做作之感?!鼻赜^說:“‘濕’字有‘潤’的感覺?!狈鹩≌f:“‘濕’了的胭脂可得‘潤’‘老’‘嫩’‘落’的不同色彩和情態(tài),將我們四人用字之特點盡收其中。”
盧延讓: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
蘇軾:詩賦以一字見工拙
【煉字佳話】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p>
到、過、入、回、歸、滿 → 綠
“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是煉字的名例。用“綠”字有如下四點好處:
(1)能使較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說“到”“過”“入”“滿”,都不免抽象,看不到,摸不著?!熬G”字好在比較具體、形象,是眼睛能夠看到的。
(2)能調整全篇色彩。作詩猶如繪畫,著色太濃,會使人感到眼花繚亂,情意反被沖淡;著色太淡,難免讓人感到單調,一般人都喜歡濃淡相當?!熬G”字,不濃不淡,自然本色,能起到調整全篇色彩的作用。
(3)“綠”字是入聲字,是響字。《詩人玉屑》卷三曾提出過“眼用響字”的理論,就是一句之中謂語所用的字,要念起來響亮一些。古人把上、去、入三聲統(tǒng)稱為仄聲,又根據(jù)韻母收音的特點,把平、上、去三聲統(tǒng)稱為舒聲,把入聲稱為促聲。平聲字,念起來高而平,尾音便于拉長,可確定為響字,這一點大家一般容易理解。促聲韻的字,一發(fā)即塞,這樣倒給人“脆”的感覺,念起來,比上聲、去聲字似乎要響亮一些。所以這個“綠”字念起來干脆而又響亮,讓人耳目一新。
二、詩人煉字有什么好處
1.使刻畫的意象更準確、生動
2.使描摹的意境更富有韻味
3.使表達的情感更真切感人
三、試一試
輕風 細柳 淡月 梅花
四、煉字類型
煉動詞、煉形容詞、煉數(shù)量詞、煉副詞、煉疊詞
五、歸納高考答題思路與方法: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lián)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jīng)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運用了什么手法,烘托了怎樣的意境,達到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六、課堂小結
在進行古代詩歌閱讀與鑒賞的教學時,我們要借助于“品味語言”這個抓手,通過語言這個憑借,引領學生去理解詩歌,感受形象,欣賞其藝術特點,從而形成審美能力。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