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國各省、市新課標高考地理試題共命題14套(包括文科綜合中的地理試題),對于地球的運動這部分知識全國課標卷(1卷)、全國課標卷(2卷)及其他自主命題省區(qū)的試卷(共10套命題)都有考查。這說明地球的運動這部分知識作為地理學科的根本之一,作為考查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標志,作為檢驗學生的地理空間思維的重要手段,作為考查學生能否選擇和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的主要體現(xiàn),被列為全國新課標高考大綱的考試范圍和要求是必然的,出現(xiàn)在試題中也是應該的。我建議在備考中應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背景,大膽地、有效地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如數(shù)學學科)的基本技能,突出地球運動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解決地球運動知識的疑難問題。長期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告訴我們,晝夜長短、太陽高度角的綜合計算是這部分的難點,也是命題頻率較高點,為了突破難點,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探究有關規(guī)律,引導學生應用其解決疑難問題。
一、有關原理及計算公式
1.原理
定理1:同一時間,南北半球緯度數(shù)值相同的點晝夜長短互換。(例如,6月8日,30°N的晝長等于30°S的夜長,30°N的夜長等于30°S的晝長。)
定理2:同一地點半年過后晝夜長短互換。(例如,同一地點在夏至日時,晝長等于冬至日時的夜長,夜長等于冬至日時的晝長;同一地點在4月10日這一天,晝長約等于10月10日時的夜長,夜長約等于10月10日時的晝長等。)
定理3:在北半球夏半年,同一地點晝夜長短相同的時間以夏至日為中心呈對稱分布;在冬半年,同一地點晝夜長短相同的時間以冬至日為中心呈對稱分布。在南半球則相反。(如,北半球夏半年4月22日與8月22日的晝夜長短大約相同,北半球冬半年11月22日與次年1月22日的晝夜長短大約相同等等。)
2.常用公式
日出時間+日落時間=24時
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
日出時間=12時-晝長÷2
日落時間=12時+晝長÷2
正午太陽高度角H=90°-Φ-δ(當?shù)氐乩砭暥葹棣?,太陽直射點的地理緯度為δ。其中Φ取正值。當某地處于夏半年時,δ取正值,處于冬半年時,δ取負值。)日太陽高度角變化平均速度=正午太陽高度÷(12時-日出時間)。
二、原理及公式的應用:(選擇答案舉例)
例1.一艘由太平洋駛向大西洋的船經(jīng)過P地(圖中左上角)時,一名中國船員拍攝到海上落日景觀,洗印出的照片顯示拍照時間為9時0分0秒(北京時間)。
■
拍攝照片的當天,漠河的夜長約為(定理1應用) 。
A.16小時 B.14小時
C.10小時 D.12小時
解析:根據(jù)時差與題中條件可計算出該船員拍攝照片時,P地日落的地方時為20時。漠河的緯度約為53°N,據(jù)定理1,它的夜長應約等于53°S的晝長,而P點的緯度約為53°S,P點的晝長=(20-12)×2=8×2=16(小時)。即漠河的夜長約有16小時,故選A。
例2.據(jù)報道,某年3月9日,我國科考隊在中國北極黃河站(78°55′N,11°56′E)觀看了極夜后的首次日出。據(jù)此推算,黃河站此次極夜開始的時間約在前一年的(定理3應用) 。
A.9月21日至30日 B.10月1日至10日
C.10月11日至20日 D.10月21日至30日
解析:根據(jù)定理3,(如下圖示分析)黃河站極夜開始的時間與極夜結束的時間以冬至日為中心呈對稱分布,選B。
10.07(前年)■12.22■3.09
(極夜開始時間) (極夜結束時間)
例3.45°緯線穿越圖示地區(qū),a為經(jīng)線,某大陸L地的觀測者于3月21日10時(L地地方時)看到太陽從山頂M升起。若觀測者從L地沿圖上虛線步行至M,那么觀測者步行的距離約為 。
■
A.1260米 B.1720米
C.1830米 D.2410米
解析:可做出沿圖中虛線簡略剖面圖(略)。設此時太陽高度角為α,可計算出當?shù)卣缣柛叨冉菫镠=90°-|45°-0°|=45°??芍獜娜粘龅秸缣柛叨冉菑?°增大到45°,用了6小時(春分日日出6時),從日出到10時,太陽高度從0°增大到α°用了4小時,根據(jù)日太陽高度角變化平均速度計算公式(見前面常用公式),則有45∶6=α∶4,α=30°,根據(jù)三角函數(shù)知識,ML=■=1720米,選B。
通過以上案例分析不難看出,作為一名高中地理教師應與時俱進,除了術業(yè)有專攻外,還要善于學習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從地理學科的特點出發(fā),按照新課程標準和新課標高考大綱的要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選擇和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與地理學科思維方法相結合探究地理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地域性、綜合性、實踐性思維,并創(chuàng)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
?誗編輯 張珍珍